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7月,已经在全球钢铁业声名赫赫的米塔尔(Lakshmi Narayan Mittal),又以332亿美元(256亿欧元)的天价将欧洲最大的钢铁集团阿塞洛收归旗下。新集团年产钢量合计超过1.1亿吨,规模上高出排名第二的日本钢铁三倍之多,牢牢坐稳全球钢铁之王的宝座。根据今年最新的财务报告,米塔尔一阿塞洛钢铁集团2006年销售额高达885亿美元,利润也高达118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米塔尔两位弟弟在印度的产业,米塔尔家族2006年的总销售收入将高达900亿美元,不仅成为印度最富有的家族,在全球舞台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家族,令整个印度都引以为豪。虽然严格来讲,米塔尔本人早已加入英国国籍,家族核心产业米塔尔一阿塞洛钢铁的总部也分别位于伦敦与布鲁塞尔,不再属于扎根本土的印度家族。但也正因为他出身于印度,起家于印度,后来早早登上国际舞台,反而刚好成为印度家族国际化的先锋。不仅如此,由于米塔尔本人及其兄弟与一向多元的传统印度家族不同,一直专注于钢铁产业,所以还刚好成为印度家族中专业化的典范。
子承父业
米塔尔家族中最出色的自然是钢铁之王拉克斯米·米塔尔(Lakshmi Narayan Mittal),但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而是非典型性的子承父业。米塔尔家族是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但祖辈们的生活不太固定。在米塔尔爷爷一代,家族还生活在卡拉奇,一个如今属于巴基斯坦南部的城市。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划版图时,米塔尔的爷爷带领家人离开卡拉奇,加入新印度,改姓米塔尔。 米塔尔的父亲名叫默罕·拉尔·米塔尔(Mohan Lal),既是第一代真正的米塔尔族人,也是家族第一代真正的企业家。拉尔·米塔尔从小外出经商,后来带领全家定居到Kolkata,投身实业。1952年,他拿出多年经商的积累,在印度加尔各答收购了一家经营惨淡的钢铁厂,改名Ispat钢铁厂,这里成为米塔尔家族钢铁帝国的第一起点。 拉尔·米塔尔有两个绝招,一是技术改造,二是团队管理。凭借这两招,他很快就将经营惨淡的钢铁厂扭亏为赢,几年后成功脱手,大赚一笔。在改造Ispat钢铁厂的同时,1953年,拉尔·米塔尔预感到电弧炼钢(electric arc furnace)技术将成为未来钢铁业的主流技术,于是在Vizag新投资一家钢铁厂,率先采用电弧炼钢炉,盈利后,他很快如法炮制,又建成9座类似的小型电弧炼钢厂,并成功接管TOR钢铁厂,规模大增。 到1974年,经过20年的发展,拉尔·米塔尔不仅在印度钢铁业颇有成就,还在印尼买下一块土地,准备进行国际化探索。公司名称也由原来的Ispat钢铁厂正式改名Ispat集团,拉尔·米塔尔可谓雄心万丈。但由于精力不济,印尼的土地空了两年多,项目也未建成。此时,大儿子米塔尔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决定给他一个考察与锻炼的机会,一举两得。1976年,26岁的米塔尔奉命前往印尼。正是借助这个机会,未来的钢铁之王从此踏上传奇的钢铁之路。米塔尔(Lakshmi Mittal)生于1950年,是家中的长子,被父亲寄予厚望,因为名字拉克思密Lakshmi,在印度教中意思是财富之神。为使孩子成为真正的财富之神,望子成龙的拉尔·米塔尔对小米塔尔的要求很高。即便他考上大学以后,父亲仍要求他每天早上6点半必须起床,然后去上学,10点半放学后必须到钢铁厂跟父亲工作两个小时,学习钢铁厂的技术、经营以及团队管理。拉尔·米塔尔的信条就是:“他必须超过我,因为如果他还不如我,就意味着我们家族的生意早晚要完蛋。”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米塔尔不仅与父亲一样爱上钢铁产业,深谙钢铁厂管理,还培养出了远远超过父亲的经营智慧与雄心。
炼钢高手
1976年,米塔尔踏上前往印尼的旅途。父亲的原意是派他来卖地,但看到地之后,米塔尔第一个念头就是重新考察,慎重决定。他迅速对周边商业环境认真调研后,最终建议父亲保留此地,并兴建一座钢铁厂。
同时,他向父亲毛遂自荐,留下来亲自督办钢铁厂项目,日后独自经营管理。早在上大学期间,米塔尔就已经开始在父亲的钢铁厂实习。即便从1969年大学毕业后算起,到1976年,他也已经在父亲的钢铁厂浸泡7年。米塔尔很想借此机会,一试身手,父亲也同意了他的请求。1977年,米塔尔家族第一座海外钢铁厂落成,这就是后来的Ispat Indo。Ispat Indo成为米塔尔第一个独自表演的舞台。米塔尔后来对记者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转型。为经营好IspatIndo,他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有时工作14小时,甚至更多。米塔尔在印尼这10年除了炼钢,就是练手。在此期间,他不仅摸索出一套市场开拓技巧,更重要的是练出削减成本与技术创新等不少独门绝技。
出于削减成本的不懈追求,米塔尔觉得进口原料太贵,于是寻找廉价的替代品。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实验,他成功开创直接还原铁技术(DRI),以DRI替代进口废钢,使炼钢成本大幅度降低。此挤术至今仍是钢铁业重大创新之一。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米塔尔又借Ispat Indo舞台,将团队管理、财务控制等基本功全部练扎实,小钢厂经营得有声有色,父亲看到米塔尔完全能独当一面,于1981年又为他投资兴建一个年产钢30万吨的电弧炉炼钢厂。随着米塔尔一手将Ispat Indo打造成印尼最大的私营钢铁厂,他本人也从一腔热血的钢铁青年变成远近驰名的炼钢高手。炼就一身本领的米塔尔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1982年,机会悄然到来。这一年,Ispat Indo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位于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的Iron & Steel公司出现危机。Iron &Steel是两岛最重要的国有钢铁厂,一直为米塔尔的Ispat Indo提供废钢等原材料,但由于经营不善,亏损日益严重,年亏竟达8000万美元,最多时日亏100万美元。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政府对Iron & Steel束手无策,决定私有化。这看起来是个烫手山芋,但对米塔尔来说是个机会,只是他缺少足够的资金将其买下,父亲对这桩交易也不看好,不予支持,使他陷入两难。聪明的米塔尔不得不另谋出路,他找到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政府负责人,希望先租下钢铁厂,租约5年。如果5年后他能把各项经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就有权从政府手中买下钢铁厂,政府欣然同意。米塔尔接手后,连施三项手术。一是更换管理团队,直接将钢铁厂高层换 血,印尼团队上岗。二是技术改造,采用他在印尼独家摸索的直接还原铁技术,使钢铁厂原料成本降低近50%;三是精确成本管理,参照Ispat Indo每吨钢需要多少吨原材料,多少度电,多少人力工时等控制新钢厂各项指标。 三大手术实施后,Iron & Steel奇迹般地当年扭亏为赢,一年后产量翻倍。1989年,按照原定协议,顺利将Iron&Steel买下。至此,米塔尔不仅在国际化道路上更进一步,本人也从炼钢高手再度升级,成为扭亏专家。
在印尼以及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米塔尔决定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机会。新机会来自美洲。1992年,墨西哥第三大钢铁厂Sicartsa钢铁厂陷入困境多年。当年,政府为建此厂,耗资22亿美元,作为重大工程对待,主政的机构革命党甚至想把它建成“太平洋上的匹兹堡”,与美国的钢铁中心呼应,供应扁平钢材与石油焊管。但建成后,石油危机爆发,墨西哥经济也急转直下,钢铁厂于是一直处于半闲置状态,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25%,亏损严重。政府先后请来美国顾问、德国专家进行救治,结果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决定私有化,米塔尔闻讯赶来,经过几番商讨,以2.2亿美元将钢铁厂盘下,不仅出价只有墨西哥建厂成本的十分之一,而且只需要出2500万美元现金,其余由墨西哥政府发行债券。
米塔尔捡了个大便宜,但这种便宜不是谁都敢捡。米塔尔的勇气除了来自印尼炼就的直接还原铁技术、成熟优秀的团队,还因为他在救治Iron & Steel的过程中,又创造出微型炼钢炉,手中又添一张王牌。接手墨西哥的Sicartsa后,米塔尔照样三管齐下,先将钢铁厂请来的60位德国人请走,换成他带来的60位印度人,然后关停并转生产线,采用直接还原铁与微型炼钢炉两项专有技术,同时实施精确的成本管理。一年后,Sicartsa起死回生,五年后,Sicartsa成为墨西哥的工业明珠。米塔尔也相应成为走向的国际钢铁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并成功打进美洲。
内外分家
早在1976年,米塔尔就已经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钢铁公司,即拉克斯米·那拉亚恩·米塔尔钢铁,简称LNM控股公司(LNM Holdings),独自经营,独自管理,但米塔尔并未与父亲一手创立的Ispat钢铁集团断绝关系,而是始终将LNM作为Ispat独立子公司。正因如此,米塔尔最先成立的印度钢铁公司取名Ispat Indo,后来在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与墨西哥的并购也同样以Ispat的分公司命名。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年迈的父亲拉尔·米塔尔逐步退出管理,两位弟弟普拉默德·米塔尔(PramodMittal)与维诺德·米塔尔(VinodMittal)全权接管家族留在印度的产业,兄弟之间在经营思路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分家。在父亲拉尔·米塔尔主持下,1994年,米塔尔从家族中完全分离,仅保留家族钢铁产业品牌Ispat,另行成立Ispat国际公司。两位弟弟完全接管家族留在印度的全部产业。事实上,由于米塔尔一开始就在外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所以这一次既是米塔尔兄弟分家,又是家族内外分治。在米塔尔走南闯北的这20年间,父亲拉尔·米塔尔与二位弟弟在印度的产业也发展顺利。Ispat集团1980年在印度中部城市Nagpur增建一座大型钢铁厂,投入铁轨与建筑钢材的生产,后又于1985年成立Ispat工业(Ispat Industries)公司,迅速成为印度最大私营镀锌钢管生产商。之后,米塔尔家族的印度公司又通过与日立合作,以及新建彩钢厂,在印度钢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年收入也逐步从最初的几千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640多亿卢比,折合15亿美元左右,成为印度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
全球整合
米塔尔两位弟弟在技术与管理方面比哥哥并不逊色多少,但经营思路有着天壤之别。与两位弟弟立足印度,自建新厂的路子完全不同,米塔尔放眼全球,以并购与投资入股为开路武器,在各国钢铁巨头之间纵横捭阖,最终成就“钢铁业福特”之梦。
搞定墨西哥的Sicartsa钢铁厂之后,米塔尔的LNM控股不仅增添一功率强大的利润机器,还成为他全球布局的重要棋子。因为墨西哥是美国的前院,美国则是全球钢铁业的制高点。完成对墨西哥Sicartsa的改造之后,米塔尔马上又将眼光瞄向美国的后院。1994年,他如法炮制,成功并购加拿大第四大钢铁厂Sidbec-Dosco,并在一年内扭亏为赢。在墨西哥与加拿大布点之后,进军美国已经只剩下时机问题。
在瞄准美国的同时,米塔尔同步展开欧洲布局,1995年,他成功并购德国最大的盘条生产商汉堡Stahlwerke,以及哈萨克斯坦年产550万吨的Karmet钢铁公司,一年之内双双扭亏为盈。 1997年,米塔尔拿出部分股份,将Ispat国际分别在美国纽约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融得7.76亿美元,并由此开辟一条全新的融资渠道,为之后重大的并购与改造奠定了资金储备。
1998年,美国第六大钢铁公司内陆钢铁经营陷入困境,米塔尔顺势拿下,并以相同的手法迅速扭亏为赢,从而在美国钢铁市场站稳脚跟。
在内陆钢铁陷入困境的同时,美国其它几大钢铁公司的状况也很不理想,来自华尔街的金融家罗斯捷足先登,迅速购进伯明翰钢铁等几大钢铁巨头的股票,迅速获得控制权。之后,罗斯迅速将几家亏损的钢铁公司合并为美国国际钢铁,并通过重组、减薪等一系列手法,使财务上出现盈利,然后伺机出手套利。
2004年,米塔尔看准机会,以45亿美元从罗斯手中接过国际钢铁,成功登上世界钢铁业制高点,年产钢量也一下子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新一代钢铁之王。在美国市场得手之后,米塔尔马上加快对欧洲的布局,先后成功收购罗马尼亚政府下属的Sidex钢铁厂,捷克最大钢铁生产商Nova Hut,以及波兰年产钢量超过650万吨的最大钢铁生产商Polski Huty Stall。2006年1月,米塔尔又出人意料地提出收购欧洲钢铁业老大阿塞洛,遭到极力反对及多轮反收购,但由于之前整个欧洲的重大钢铁厂已经几乎全被米塔尔收购,阿塞洛最终不敌米塔尔的强大攻势,于2006年6月25日同意并归米塔尔旗下。
新米塔尔以1.1亿吨的年钢产量在全球钢铁业遥遥领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钢铁帝国,米塔尔家族也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家族。如今,57岁的米塔尔本人仍宝刀不老,但他早已培养出接班人,这就是他的大儿子安迪亚·米塔尔。
安迪亚1996年毕业于全球最好的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先在全球著名的投资银行苏黎士信贷并购部磨练一年,然后于1997年正式加入家族钢铁公司并购部。由于表现出色,尤其是思路大胆,1999年就被米塔尔任命为Ispat国际公司并购部总裁,担当集团在并购方面的高参兼操盘手。
安迪亚不仅迅速进入角色,而且眼光更开阔,手笔更大气。公司2001年对罗马尼亚Sidex钢铁厂的收购方案即出自安迪亚之手。2003年,父亲收购捷克最大钢铁生产商NovaHut,几乎由安迪亚一手操作。2006年1月,又是安迪亚给父亲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收购欧洲钢铁巨头阿塞洛。
2004年,米塔尔将LNM控股集团与Ispat国际合并,重新成立米塔尔钢铁时,年轻有为的安迪亚更受重用,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成为钢铁帝国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子承父业
米塔尔家族中最出色的自然是钢铁之王拉克斯米·米塔尔(Lakshmi Narayan Mittal),但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而是非典型性的子承父业。米塔尔家族是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但祖辈们的生活不太固定。在米塔尔爷爷一代,家族还生活在卡拉奇,一个如今属于巴基斯坦南部的城市。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划版图时,米塔尔的爷爷带领家人离开卡拉奇,加入新印度,改姓米塔尔。 米塔尔的父亲名叫默罕·拉尔·米塔尔(Mohan Lal),既是第一代真正的米塔尔族人,也是家族第一代真正的企业家。拉尔·米塔尔从小外出经商,后来带领全家定居到Kolkata,投身实业。1952年,他拿出多年经商的积累,在印度加尔各答收购了一家经营惨淡的钢铁厂,改名Ispat钢铁厂,这里成为米塔尔家族钢铁帝国的第一起点。 拉尔·米塔尔有两个绝招,一是技术改造,二是团队管理。凭借这两招,他很快就将经营惨淡的钢铁厂扭亏为赢,几年后成功脱手,大赚一笔。在改造Ispat钢铁厂的同时,1953年,拉尔·米塔尔预感到电弧炼钢(electric arc furnace)技术将成为未来钢铁业的主流技术,于是在Vizag新投资一家钢铁厂,率先采用电弧炼钢炉,盈利后,他很快如法炮制,又建成9座类似的小型电弧炼钢厂,并成功接管TOR钢铁厂,规模大增。 到1974年,经过20年的发展,拉尔·米塔尔不仅在印度钢铁业颇有成就,还在印尼买下一块土地,准备进行国际化探索。公司名称也由原来的Ispat钢铁厂正式改名Ispat集团,拉尔·米塔尔可谓雄心万丈。但由于精力不济,印尼的土地空了两年多,项目也未建成。此时,大儿子米塔尔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决定给他一个考察与锻炼的机会,一举两得。1976年,26岁的米塔尔奉命前往印尼。正是借助这个机会,未来的钢铁之王从此踏上传奇的钢铁之路。米塔尔(Lakshmi Mittal)生于1950年,是家中的长子,被父亲寄予厚望,因为名字拉克思密Lakshmi,在印度教中意思是财富之神。为使孩子成为真正的财富之神,望子成龙的拉尔·米塔尔对小米塔尔的要求很高。即便他考上大学以后,父亲仍要求他每天早上6点半必须起床,然后去上学,10点半放学后必须到钢铁厂跟父亲工作两个小时,学习钢铁厂的技术、经营以及团队管理。拉尔·米塔尔的信条就是:“他必须超过我,因为如果他还不如我,就意味着我们家族的生意早晚要完蛋。”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米塔尔不仅与父亲一样爱上钢铁产业,深谙钢铁厂管理,还培养出了远远超过父亲的经营智慧与雄心。
炼钢高手
1976年,米塔尔踏上前往印尼的旅途。父亲的原意是派他来卖地,但看到地之后,米塔尔第一个念头就是重新考察,慎重决定。他迅速对周边商业环境认真调研后,最终建议父亲保留此地,并兴建一座钢铁厂。
同时,他向父亲毛遂自荐,留下来亲自督办钢铁厂项目,日后独自经营管理。早在上大学期间,米塔尔就已经开始在父亲的钢铁厂实习。即便从1969年大学毕业后算起,到1976年,他也已经在父亲的钢铁厂浸泡7年。米塔尔很想借此机会,一试身手,父亲也同意了他的请求。1977年,米塔尔家族第一座海外钢铁厂落成,这就是后来的Ispat Indo。Ispat Indo成为米塔尔第一个独自表演的舞台。米塔尔后来对记者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转型。为经营好IspatIndo,他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有时工作14小时,甚至更多。米塔尔在印尼这10年除了炼钢,就是练手。在此期间,他不仅摸索出一套市场开拓技巧,更重要的是练出削减成本与技术创新等不少独门绝技。
出于削减成本的不懈追求,米塔尔觉得进口原料太贵,于是寻找廉价的替代品。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实验,他成功开创直接还原铁技术(DRI),以DRI替代进口废钢,使炼钢成本大幅度降低。此挤术至今仍是钢铁业重大创新之一。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米塔尔又借Ispat Indo舞台,将团队管理、财务控制等基本功全部练扎实,小钢厂经营得有声有色,父亲看到米塔尔完全能独当一面,于1981年又为他投资兴建一个年产钢30万吨的电弧炉炼钢厂。随着米塔尔一手将Ispat Indo打造成印尼最大的私营钢铁厂,他本人也从一腔热血的钢铁青年变成远近驰名的炼钢高手。炼就一身本领的米塔尔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1982年,机会悄然到来。这一年,Ispat Indo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位于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的Iron & Steel公司出现危机。Iron &Steel是两岛最重要的国有钢铁厂,一直为米塔尔的Ispat Indo提供废钢等原材料,但由于经营不善,亏损日益严重,年亏竟达8000万美元,最多时日亏100万美元。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政府对Iron & Steel束手无策,决定私有化。这看起来是个烫手山芋,但对米塔尔来说是个机会,只是他缺少足够的资金将其买下,父亲对这桩交易也不看好,不予支持,使他陷入两难。聪明的米塔尔不得不另谋出路,他找到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政府负责人,希望先租下钢铁厂,租约5年。如果5年后他能把各项经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就有权从政府手中买下钢铁厂,政府欣然同意。米塔尔接手后,连施三项手术。一是更换管理团队,直接将钢铁厂高层换 血,印尼团队上岗。二是技术改造,采用他在印尼独家摸索的直接还原铁技术,使钢铁厂原料成本降低近50%;三是精确成本管理,参照Ispat Indo每吨钢需要多少吨原材料,多少度电,多少人力工时等控制新钢厂各项指标。 三大手术实施后,Iron & Steel奇迹般地当年扭亏为赢,一年后产量翻倍。1989年,按照原定协议,顺利将Iron&Steel买下。至此,米塔尔不仅在国际化道路上更进一步,本人也从炼钢高手再度升级,成为扭亏专家。
在印尼以及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米塔尔决定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机会。新机会来自美洲。1992年,墨西哥第三大钢铁厂Sicartsa钢铁厂陷入困境多年。当年,政府为建此厂,耗资22亿美元,作为重大工程对待,主政的机构革命党甚至想把它建成“太平洋上的匹兹堡”,与美国的钢铁中心呼应,供应扁平钢材与石油焊管。但建成后,石油危机爆发,墨西哥经济也急转直下,钢铁厂于是一直处于半闲置状态,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25%,亏损严重。政府先后请来美国顾问、德国专家进行救治,结果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决定私有化,米塔尔闻讯赶来,经过几番商讨,以2.2亿美元将钢铁厂盘下,不仅出价只有墨西哥建厂成本的十分之一,而且只需要出2500万美元现金,其余由墨西哥政府发行债券。
米塔尔捡了个大便宜,但这种便宜不是谁都敢捡。米塔尔的勇气除了来自印尼炼就的直接还原铁技术、成熟优秀的团队,还因为他在救治Iron & Steel的过程中,又创造出微型炼钢炉,手中又添一张王牌。接手墨西哥的Sicartsa后,米塔尔照样三管齐下,先将钢铁厂请来的60位德国人请走,换成他带来的60位印度人,然后关停并转生产线,采用直接还原铁与微型炼钢炉两项专有技术,同时实施精确的成本管理。一年后,Sicartsa起死回生,五年后,Sicartsa成为墨西哥的工业明珠。米塔尔也相应成为走向的国际钢铁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并成功打进美洲。
内外分家
早在1976年,米塔尔就已经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钢铁公司,即拉克斯米·那拉亚恩·米塔尔钢铁,简称LNM控股公司(LNM Holdings),独自经营,独自管理,但米塔尔并未与父亲一手创立的Ispat钢铁集团断绝关系,而是始终将LNM作为Ispat独立子公司。正因如此,米塔尔最先成立的印度钢铁公司取名Ispat Indo,后来在特里尼达岛&多巴哥岛与墨西哥的并购也同样以Ispat的分公司命名。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年迈的父亲拉尔·米塔尔逐步退出管理,两位弟弟普拉默德·米塔尔(PramodMittal)与维诺德·米塔尔(VinodMittal)全权接管家族留在印度的产业,兄弟之间在经营思路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分家。在父亲拉尔·米塔尔主持下,1994年,米塔尔从家族中完全分离,仅保留家族钢铁产业品牌Ispat,另行成立Ispat国际公司。两位弟弟完全接管家族留在印度的全部产业。事实上,由于米塔尔一开始就在外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所以这一次既是米塔尔兄弟分家,又是家族内外分治。在米塔尔走南闯北的这20年间,父亲拉尔·米塔尔与二位弟弟在印度的产业也发展顺利。Ispat集团1980年在印度中部城市Nagpur增建一座大型钢铁厂,投入铁轨与建筑钢材的生产,后又于1985年成立Ispat工业(Ispat Industries)公司,迅速成为印度最大私营镀锌钢管生产商。之后,米塔尔家族的印度公司又通过与日立合作,以及新建彩钢厂,在印度钢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年收入也逐步从最初的几千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640多亿卢比,折合15亿美元左右,成为印度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
全球整合
米塔尔两位弟弟在技术与管理方面比哥哥并不逊色多少,但经营思路有着天壤之别。与两位弟弟立足印度,自建新厂的路子完全不同,米塔尔放眼全球,以并购与投资入股为开路武器,在各国钢铁巨头之间纵横捭阖,最终成就“钢铁业福特”之梦。
搞定墨西哥的Sicartsa钢铁厂之后,米塔尔的LNM控股不仅增添一功率强大的利润机器,还成为他全球布局的重要棋子。因为墨西哥是美国的前院,美国则是全球钢铁业的制高点。完成对墨西哥Sicartsa的改造之后,米塔尔马上又将眼光瞄向美国的后院。1994年,他如法炮制,成功并购加拿大第四大钢铁厂Sidbec-Dosco,并在一年内扭亏为赢。在墨西哥与加拿大布点之后,进军美国已经只剩下时机问题。
在瞄准美国的同时,米塔尔同步展开欧洲布局,1995年,他成功并购德国最大的盘条生产商汉堡Stahlwerke,以及哈萨克斯坦年产550万吨的Karmet钢铁公司,一年之内双双扭亏为盈。 1997年,米塔尔拿出部分股份,将Ispat国际分别在美国纽约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融得7.76亿美元,并由此开辟一条全新的融资渠道,为之后重大的并购与改造奠定了资金储备。
1998年,美国第六大钢铁公司内陆钢铁经营陷入困境,米塔尔顺势拿下,并以相同的手法迅速扭亏为赢,从而在美国钢铁市场站稳脚跟。
在内陆钢铁陷入困境的同时,美国其它几大钢铁公司的状况也很不理想,来自华尔街的金融家罗斯捷足先登,迅速购进伯明翰钢铁等几大钢铁巨头的股票,迅速获得控制权。之后,罗斯迅速将几家亏损的钢铁公司合并为美国国际钢铁,并通过重组、减薪等一系列手法,使财务上出现盈利,然后伺机出手套利。
2004年,米塔尔看准机会,以45亿美元从罗斯手中接过国际钢铁,成功登上世界钢铁业制高点,年产钢量也一下子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新一代钢铁之王。在美国市场得手之后,米塔尔马上加快对欧洲的布局,先后成功收购罗马尼亚政府下属的Sidex钢铁厂,捷克最大钢铁生产商Nova Hut,以及波兰年产钢量超过650万吨的最大钢铁生产商Polski Huty Stall。2006年1月,米塔尔又出人意料地提出收购欧洲钢铁业老大阿塞洛,遭到极力反对及多轮反收购,但由于之前整个欧洲的重大钢铁厂已经几乎全被米塔尔收购,阿塞洛最终不敌米塔尔的强大攻势,于2006年6月25日同意并归米塔尔旗下。
新米塔尔以1.1亿吨的年钢产量在全球钢铁业遥遥领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钢铁帝国,米塔尔家族也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家族。如今,57岁的米塔尔本人仍宝刀不老,但他早已培养出接班人,这就是他的大儿子安迪亚·米塔尔。
安迪亚1996年毕业于全球最好的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先在全球著名的投资银行苏黎士信贷并购部磨练一年,然后于1997年正式加入家族钢铁公司并购部。由于表现出色,尤其是思路大胆,1999年就被米塔尔任命为Ispat国际公司并购部总裁,担当集团在并购方面的高参兼操盘手。
安迪亚不仅迅速进入角色,而且眼光更开阔,手笔更大气。公司2001年对罗马尼亚Sidex钢铁厂的收购方案即出自安迪亚之手。2003年,父亲收购捷克最大钢铁生产商NovaHut,几乎由安迪亚一手操作。2006年1月,又是安迪亚给父亲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收购欧洲钢铁巨头阿塞洛。
2004年,米塔尔将LNM控股集团与Ispat国际合并,重新成立米塔尔钢铁时,年轻有为的安迪亚更受重用,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成为钢铁帝国接班人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