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被动读书的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学生厌读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习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
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篇。
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如教《黄继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前进”“爬去”“挪动”“站起”“举起”“张开”“扑”“堵”这些写黄继光战斗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更加顽强地爬去”中的“更加顽强”,“艰难地挪动”中的“艰难”等,然后让学生画句、读句,从中体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黄继光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再教类似的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黄继光》一课抓住人物动作及动作状态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巩固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或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这是写景为主的文章,再联系学过的《海滨小城》等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对于课本中不同类型的教材(看图学文、读写例话、习作例文、积累运用等),我也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其它课文。
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二)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是把方法“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答案当然是后者。实践证明只有讓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运用得灵活。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感知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从第二学段起训练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项能力,教给学生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到五六年级,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快速的概括,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读中感知,那么我们该从哪些途径带学生走进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呢?
如提示法,借助老师给出的词语或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在教学《寓言三则》时,可以用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整体感知程度。《狐狸和葡萄》讲了一只狐狸想( ),想尽( )却( ),于是他说这些葡萄( ),不好吃。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概括《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另外有些课文还可用合并段意法、抓关键词法、抓中心句法等引领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结构鲜明,写法类似,我就以某一段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悟”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体会到,是用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体会一下作者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2.借机渗透,适时点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较好的,甚至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若教师能抓住这些时机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如:初读了《猫》这篇课文之后,依据课文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我启发学生选用了围绕总起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围绕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总起句,看是从哪几方面分述的,每一方面是怎样具体地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汇报讨论时,有的学生把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内容各作为分述的一个方面。有的学生反驳说:“这三个意思应合为分述的一个方面。因为‘古怪’在这里是难以琢磨的意思。猫老实,不能说是古怪,猫贪玩也不能说是古怪,猫尽职更不能说是古怪。只有老实、贪玩、尽职这些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偏都集中在猫身上,才能说是古怪。”我借机渗透说:“谁发现他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三个内容合为分述的一个方面的?”学生在讨论中,领悟了“在围绕总起句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总起句中的关键词”这一学习方法。 在读、议中,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把猫在稿纸上踩的脚印比喻成梅花?”当有的学生谈到作者是以此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时,我又借机渗透在学习状物为主的文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喜爱猫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掌握并实践了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3.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我们都知道,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性,所以在总结课文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以理解句子的方法为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
“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五体会”,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麻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个句子是全文的重点句,理解了这句话,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中心。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理解句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这句话。有的学生联系表达方法,体会到作者是用“石头落地”比喻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动作之快。有的学生用联系前文的方法,体会到因为老麻雀在树上看到“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張开大嘴……”小麻雀处境十分危险,便不顾一切地飞了下来,所以它的动作不仅快,而且猛。有的学生用提问的方法,意识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说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了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学生体会到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老麻雀这种奋不顾身地救自己孩子精神的赞美之情。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我一方面在语文课上启发引导他们运用,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鼓励他们运用。每学期我都选择一部分小学生优秀习作,让每一个学生都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再组织全班学生讲评谁的学习方法最佳,谁的收获最大。这种比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徐庆香,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芹沃小学教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习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
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篇。
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如教《黄继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前进”“爬去”“挪动”“站起”“举起”“张开”“扑”“堵”这些写黄继光战斗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更加顽强地爬去”中的“更加顽强”,“艰难地挪动”中的“艰难”等,然后让学生画句、读句,从中体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黄继光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再教类似的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黄继光》一课抓住人物动作及动作状态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巩固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或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这是写景为主的文章,再联系学过的《海滨小城》等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对于课本中不同类型的教材(看图学文、读写例话、习作例文、积累运用等),我也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其它课文。
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二)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是把方法“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答案当然是后者。实践证明只有讓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运用得灵活。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感知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从第二学段起训练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项能力,教给学生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到五六年级,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快速的概括,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读中感知,那么我们该从哪些途径带学生走进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呢?
如提示法,借助老师给出的词语或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在教学《寓言三则》时,可以用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整体感知程度。《狐狸和葡萄》讲了一只狐狸想( ),想尽( )却( ),于是他说这些葡萄( ),不好吃。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概括《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另外有些课文还可用合并段意法、抓关键词法、抓中心句法等引领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结构鲜明,写法类似,我就以某一段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悟”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体会到,是用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体会一下作者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2.借机渗透,适时点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较好的,甚至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若教师能抓住这些时机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如:初读了《猫》这篇课文之后,依据课文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我启发学生选用了围绕总起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围绕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总起句,看是从哪几方面分述的,每一方面是怎样具体地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汇报讨论时,有的学生把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内容各作为分述的一个方面。有的学生反驳说:“这三个意思应合为分述的一个方面。因为‘古怪’在这里是难以琢磨的意思。猫老实,不能说是古怪,猫贪玩也不能说是古怪,猫尽职更不能说是古怪。只有老实、贪玩、尽职这些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偏都集中在猫身上,才能说是古怪。”我借机渗透说:“谁发现他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三个内容合为分述的一个方面的?”学生在讨论中,领悟了“在围绕总起句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总起句中的关键词”这一学习方法。 在读、议中,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把猫在稿纸上踩的脚印比喻成梅花?”当有的学生谈到作者是以此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时,我又借机渗透在学习状物为主的文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喜爱猫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掌握并实践了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3.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我们都知道,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性,所以在总结课文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以理解句子的方法为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
“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五体会”,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麻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个句子是全文的重点句,理解了这句话,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中心。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理解句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这句话。有的学生联系表达方法,体会到作者是用“石头落地”比喻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动作之快。有的学生用联系前文的方法,体会到因为老麻雀在树上看到“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張开大嘴……”小麻雀处境十分危险,便不顾一切地飞了下来,所以它的动作不仅快,而且猛。有的学生用提问的方法,意识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说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了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学生体会到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老麻雀这种奋不顾身地救自己孩子精神的赞美之情。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我一方面在语文课上启发引导他们运用,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鼓励他们运用。每学期我都选择一部分小学生优秀习作,让每一个学生都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再组织全班学生讲评谁的学习方法最佳,谁的收获最大。这种比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徐庆香,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芹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