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学校会成为自己的母校,也许也是命中注定的。既然是母校,宛如生身母亲,不管当时如何不懂事,长大后我们回头去看,报以母校更多的是爱和感恩。而当时所有的酸和苦,过后都仿佛会一一变成了甜,尽管可能是表层涂了一层淡淡的甜而已,但至今还值得一一回味。
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后的第一个月,我在忙着转系,中文系难转,就想转去历史系。转系是因为觉得自己毕竟是文科生,相比地理,学文史或许更合乎自己的性情,甚至找了个教育厅的远亲帮忙打听转系的事。我还给辅导员写了一封信,表达我学习的困惑和转系的愿望。辅导员庄老师找我谈话,她的一番话语断了我转系的念头。她说,转系是不可能的,去年有人找校长来说情也未能转成,此门是不会轻易开的,我半信半疑。她还说,这样的困惑是很正常的,多少人还不是学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为何不挑战一下自己?况且,毕业后用非所学的很多。我犹犹豫豫,后来还是适应了,虽然一开始不喜欢,最终还是并不讨厌所学的地理,只是我所喜欢的东西与我擦肩而过,再也不能当作专业来学了。大学四年,我从图书馆借出的书籍大致不离文史哲的范畴。虽然并没有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我这样的呆脑袋还是能够专心向学的,每年的综合测评,我还是能够获得奖学金。四年下来,我最终还能以年级前列的成绩毕业。这并不能证明自己聪明或者学习有多么认真,只是因为还有更多的同学并没有很用心地读书罢了。天之骄子,一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读书自然不那么上心了,换成谁都有这种境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忆华师,地理专业最让人喜欢的就是野外实习了。四年来,我们128号人马,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北上庐山,南下湛江,去西樵山调查旅游资源开发,远赴阳春勘察喀斯特地貌……当然,也顺便旅旅游。犹记得,我们的火车专列因那一年的长江洪水而一度停留,脚下洪水滔滔,有冒险登山的意味。何须说,庐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五老峰、三叠泉、锦绣谷、龙首崖、黑龙潭、如琴湖……还有那电影《庐山恋》的拍摄地,树影婆娑,阳光点点,这样的电影当时却不知找哪个女生一起去看才好。虽然山上时常晨雾弥漫,细雨绵绵,却无法浇灭我们如火的青春热情。我们挖土壤剖面,识别植物种类,顺着老师的指认亲眼看一看当年李四光先生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虽说男女平等,但我们入住的宾馆条件有限,结果女生都住标间或套房,我们男生全部睡大礼堂打地铺,洒洒脱脱,毫无怨言。虽然不大喝酒,但也可以餐餐有酒。如今只记得,山上根本不需要冰箱,随便从水池里拿出来都是冰啤酒,而且,庐山啤酒好便宜!犹记得,我们远赴湛江,坐的是夜车,虽然是所谓的卧铺大巴,却又脏又旧。半路上,在漆黑夜色的掩护下我们男生顾不了那么多了,在路边就地解决内急问题……湛江,有莫名其妙的“广州湾”,有蔚蓝的海水,还有那座尚未开发的满沙滩是贝壳的东海岛。我们分小组在雷州半岛考察区域农业发展,遇见的村庄家家户户高挂避雷针,蔚为壮观,不愧是“雷”州啊。犹记得,西樵山上,我与一个女生负责黄飞鸿景区,无暇好好思索黄师傅的无影脚,不断缠着各路游客填写调查问卷,为凑不够问卷数目而着急。犹记得,我们考察阳春春湾的喀斯特地貌,用自己的脚丈量一个小盆地,虽然是小盆地,走路也要一整天,年过半百的教授都陪着我们步行,我们又怎会有怨言呢?地下是背斜还是向斜,如今早就记不清楚了。最美当然是凌霄岩洞了,那个石碌铜矿亏损得一塌涂地,倒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忆华师,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相当认真的,最认真的要数“高仓健”高同学。他们几乎晚晚往第一课室大楼自修室跑,而我一般是去系楼或旧图书馆,后来更喜欢呆在宿舍读书。记得学地质学的那个学期,我与“高仓健”热情很高,背起书包,带上干粮,步行去师大北门省农科院,农科院后面几公里地那儿有好几座丘陵,现在也忘了那里地名叫什么。我们翻山越岭,试图做野外勘察。我们仔细察看地形地貌,细心寻找、挖掘各类矿石,捡回好些石头标本。当洗干净后的大小石头标本一一摆在那栏杆上,被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别的同学产生了羡慕之情,还埋怨没叫上他们,我们便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毕竟,这些是我们亲自在野外找到的,这也是科学实践精神。
忆华师,当时萌生了徒步走广州的想法。与好友小张约好,做好详尽的计划,包括来回路线的设计。我们一早准备好,从师大西门出发,一路向西北,计划徒步走到白云山。那次是真正意义的徒步,雖然走得好累,但我们坚决抵制诱惑,拒绝坐车,一直走到了白云山脚下的牌坊,也认出了牌坊上郭沫若的题字。但是,实在是太累了,没能继续上山。考虑到体力的问题,后来我们稍作歇息就又开始往回走,经瘦狗岭,一路谈笑,一路咬紧牙关互相打气,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还是顺利回到宿舍,瘫倒在床上,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徒步走广州。但这次徒步可能时间过于仓促,强度太大,体力消耗太多,致使以后再也不敢提徒步走的事,这也成了虎头蛇尾的计划。后来又因种种,各自有各自的学习生活,再也没有继续徒步走广州,终成为了一件憾事。其实想想,徒步走或许不如单车行更现实,更可行,邀上几位好友,成群结队,一路挥洒青春,沐浴阳光,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忆华师,读书“霸位”是所有大学都在上演的事。上课若也想霸位,那就要去得早一些,想认真听的课就霸前面的座位,不想听的课就早早霸定后排的位置。去图书馆自修更要霸位。犹记得,周末清晨的图书馆还没有开放,外面就排着长长的队伍,个个背着书包,拎着早餐。若是在寒冷的冬天,天还没亮就得排队,还在冒着热气的早餐不禁带给人丝丝暖意。不要以为我们真的有多好学,这样的情景最多是出现在学期末测试前的一段时间,因为要赶着复习考试过关呢,临时抱佛脚的多。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真正的好学者、读书人,他们可是自修室的常客,不管春夏秋冬白昼黑夜。新图书馆建好以后,我很少去那里自修,除了借书。我主要是去旧图书馆自修,旧图书馆位子有限,故此更要霸位。有经验的都知道,霸位其实是霸住椅子最重要,我们有时会带把锁,把自己的书包与椅子锁在一起,别人就不好意思来搬你的椅子了,这样的事我也干了有好长一段时间。其实,真正的读书环境舒适就好,适合自己就好,自修室非常安静,当然容易看得进书;可像新图书馆那样据说可容近千人的自修室,有些时候坐在那儿反而是很不自在的,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的。 忆华师,那时候的读书是洋洋洒洒乱读一通。虽然独学无友,却也顺着自己的性情一路读,一路丢,就像蜜蜂忙于采蜜,只是采个不停,不问结果。那时候读书是那样的杂乱无章,也没有计划,常常是一本接一本地乱读。那些书很多时候并没有联系,有时因某篇文章讲到就找来读,有时是一个人接着另一个人的作品来读,有时又是一个系列地读。犹记得,在图书馆偶尔读到陈平原教授的第一本书,好像是《学者的人间情怀》,抑或是《书生意气》,便喜欢上他温文尔雅笔下带着情感的文字,从此找遍他的所有书来读,也买他的书,包括学术著作如《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其实读这样理论性强的书也只是出于喜欢,陈先生的学术论文也很是可读,自己当时对他的读书生活也很是向往。犹记得,适逢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系列全集翻译出版,我从图书馆几本几本地借来看,全身心沉浸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世界里面,对日本以及它的文化有了初浅的认识,也理解、接受和喜欢了它的阴柔和凄美,至今回想起来那段阅读时光,仍是那样的美,让人不舍。虽然现在并不喜欢余秋雨,但那个时候还是真心喜欢读他的书。从《文化苦旅》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喜欢他渲染的那种文化氛围和情怀,并一度为之痴迷。感谢余秋雨,毕竟那个年龄,那个阶段,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书来普及和启蒙,即便是所谓的“文化口红”。那个时候,喜欢读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他的悲观哲学对当时的自己影响非常大。那个时候的我还一度爱读英文诗,爱听《疯狂英语》里面的诗歌朗诵,那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个年代广州还有份小报《岭南文化时报》,它对自己的影响也相当巨大。后来,伴随着我毕业,它也倒闭了。读书,当然不能错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了,但事实是很多经典自己还没有来得及读,总以为有的是时间,总以为很快就会就读到了。如今回想自己的大学,其实读书还是有遗憾的,也很后悔,那就是书仍然读得太少,其他活动所花的时间太多。我愈来愈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假如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做个更纯粹的读书人,而不是那个时候的我。大四那一年,自己迫切地感到时间不可挽留,追悔莫及,因此在夜晚宿舍熄灯以后开始了公共洗澡间的夜读时光。搬张凳子去,借着澡间的灯光争分夺秒地看书,却经常被舍友嘲笑为假好学,因为我深更半夜回来难免窸窸窣窣弄出声来,扰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笑我白天不好好读书,去做夜猫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白天时间也是抓得很紧的,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故唯有挑灯夜读了。就这样,渐渐把眼睛也看坏了,赶上毕业前夕终于患上近视眼,从此开始了“假斯文”的生涯。
忆华师,难忘在学校党校学习的那段经历。那是大二的第一学期,我们都是入党积极分子,跟着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一起去党校学习,系里却点名要我来做组长。一起上课,听教授们领导们谈有关知识,有关见解;一起讨论,讨论革命与改革的话题,讨论理想与现实;一起活动,除了义务志愿活动,去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缅怀往事……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结业了,我和一个师弟经投票成了优秀学员。顺理成章,紧接着发展入党事宜,人员已经确定,校党委发下表格来。这时候的我内心却非常纠结,因为经过了一番认真学习和思考,我更好地认识了我自己,于是大胆地婉拒了。学校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要系党总支书记亲自去校党委解释清楚。总支书记曾老师找我谈话,我如实反映,认为自己动机不够纯正,还达不到条件,故此放弃,愿意继续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学习。曾书记听完笑着对我说,你是我们系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放弃入党的人。我听完不禁有点暗自得意,自己创造了一个记录啊。其实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书读得越多,越觉得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没有了真,一切便无从谈起。况且,世上的路很多,人各有志,顺其自然就好。
忆华师,还有太多的回忆,现在都变成了美好。自己虽然没有逃太多的课,但偶尔也赖在床上不肯去听下午的课,这样下午就可以早早地去跑步或打饭吃,晚上或与人有约,或去逛石牌夜市。怀念旧第一课室大楼,它虽然是苏式风格的笨拙建筑,但还代表着师大的一些历史,因为岁月在这里沉淀,可惜“旧一课”在我们毕业那一年开始拆掉重建。怀念听过的各种讲座,上过的形形色色的选修课。犹记得到对面暨南大学上的跨校选修课,课题叫“现代伦理学”,是我受启发最大的選修课。它改变了我的一些思维定势,让我更坚守真善美的理念。在课上,我们与暨大的同学,与港澳的同学一起讨论分辩问题,辨别优越价值。任课老师对我的作业随感高度肯定和赞赏,更是让我倍受鼓舞,当时那一句“想不到你一个地理系的同学竟……”让我沾沾自喜,他还鼓励我大胆去投稿,但我一直未付诸行动。怀念东十九宿舍楼,我在那里住了四年,虽然楼算是很新的,但却也很简陋,恐怕至今没有独立卫生间吧。公共的卫生间,公共的洗澡间,怀念那些寒冷的冬天,天天傍晚坚持洗冷水澡发出的嚎叫和歌声,以及跳跃运动产生的热量。还有每逢球赛的夜晚那些喝彩声和诅咒辱骂声,甚至偶尔摔啤酒瓶的破空声……
忆华师,怀念同学们,朋友们。想念班上那八位澳门的同学,想念他们笔画繁多的繁体字,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永远隔着一层淡淡的神秘面纱。想念我的好友们,幽默的老卜,憨厚的小黎,聪明的小张,朴实的高仓健,正直睿智的修哥,好学的小胖,自以为是的阿甘,可爱的林葆葆,还有林小姐,梁小姐,刘小姐,谭小姐……我们一起分享欢乐,一起承担哀愁。还记得吗,常常装模作样去东九东十女生楼下找自己中文系的高中同学,其实那都是借口,为的是希望能跟哪位中文系女生的邂逅吧,你的那点小心事谁不知道呢;也曾喝醉过,一次是在专家楼,朋友们为你庆祝生日,你喝多了但很高兴。再有一次就是毕业晚餐,喝到吐为止……原谅我,那次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没有回去看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们。
我敬爱的老师们,我亲爱的同窗,我曾经的母校,我难忘的华师!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后的第一个月,我在忙着转系,中文系难转,就想转去历史系。转系是因为觉得自己毕竟是文科生,相比地理,学文史或许更合乎自己的性情,甚至找了个教育厅的远亲帮忙打听转系的事。我还给辅导员写了一封信,表达我学习的困惑和转系的愿望。辅导员庄老师找我谈话,她的一番话语断了我转系的念头。她说,转系是不可能的,去年有人找校长来说情也未能转成,此门是不会轻易开的,我半信半疑。她还说,这样的困惑是很正常的,多少人还不是学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为何不挑战一下自己?况且,毕业后用非所学的很多。我犹犹豫豫,后来还是适应了,虽然一开始不喜欢,最终还是并不讨厌所学的地理,只是我所喜欢的东西与我擦肩而过,再也不能当作专业来学了。大学四年,我从图书馆借出的书籍大致不离文史哲的范畴。虽然并没有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我这样的呆脑袋还是能够专心向学的,每年的综合测评,我还是能够获得奖学金。四年下来,我最终还能以年级前列的成绩毕业。这并不能证明自己聪明或者学习有多么认真,只是因为还有更多的同学并没有很用心地读书罢了。天之骄子,一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读书自然不那么上心了,换成谁都有这种境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忆华师,地理专业最让人喜欢的就是野外实习了。四年来,我们128号人马,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北上庐山,南下湛江,去西樵山调查旅游资源开发,远赴阳春勘察喀斯特地貌……当然,也顺便旅旅游。犹记得,我们的火车专列因那一年的长江洪水而一度停留,脚下洪水滔滔,有冒险登山的意味。何须说,庐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五老峰、三叠泉、锦绣谷、龙首崖、黑龙潭、如琴湖……还有那电影《庐山恋》的拍摄地,树影婆娑,阳光点点,这样的电影当时却不知找哪个女生一起去看才好。虽然山上时常晨雾弥漫,细雨绵绵,却无法浇灭我们如火的青春热情。我们挖土壤剖面,识别植物种类,顺着老师的指认亲眼看一看当年李四光先生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虽说男女平等,但我们入住的宾馆条件有限,结果女生都住标间或套房,我们男生全部睡大礼堂打地铺,洒洒脱脱,毫无怨言。虽然不大喝酒,但也可以餐餐有酒。如今只记得,山上根本不需要冰箱,随便从水池里拿出来都是冰啤酒,而且,庐山啤酒好便宜!犹记得,我们远赴湛江,坐的是夜车,虽然是所谓的卧铺大巴,却又脏又旧。半路上,在漆黑夜色的掩护下我们男生顾不了那么多了,在路边就地解决内急问题……湛江,有莫名其妙的“广州湾”,有蔚蓝的海水,还有那座尚未开发的满沙滩是贝壳的东海岛。我们分小组在雷州半岛考察区域农业发展,遇见的村庄家家户户高挂避雷针,蔚为壮观,不愧是“雷”州啊。犹记得,西樵山上,我与一个女生负责黄飞鸿景区,无暇好好思索黄师傅的无影脚,不断缠着各路游客填写调查问卷,为凑不够问卷数目而着急。犹记得,我们考察阳春春湾的喀斯特地貌,用自己的脚丈量一个小盆地,虽然是小盆地,走路也要一整天,年过半百的教授都陪着我们步行,我们又怎会有怨言呢?地下是背斜还是向斜,如今早就记不清楚了。最美当然是凌霄岩洞了,那个石碌铜矿亏损得一塌涂地,倒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忆华师,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相当认真的,最认真的要数“高仓健”高同学。他们几乎晚晚往第一课室大楼自修室跑,而我一般是去系楼或旧图书馆,后来更喜欢呆在宿舍读书。记得学地质学的那个学期,我与“高仓健”热情很高,背起书包,带上干粮,步行去师大北门省农科院,农科院后面几公里地那儿有好几座丘陵,现在也忘了那里地名叫什么。我们翻山越岭,试图做野外勘察。我们仔细察看地形地貌,细心寻找、挖掘各类矿石,捡回好些石头标本。当洗干净后的大小石头标本一一摆在那栏杆上,被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别的同学产生了羡慕之情,还埋怨没叫上他们,我们便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毕竟,这些是我们亲自在野外找到的,这也是科学实践精神。
忆华师,当时萌生了徒步走广州的想法。与好友小张约好,做好详尽的计划,包括来回路线的设计。我们一早准备好,从师大西门出发,一路向西北,计划徒步走到白云山。那次是真正意义的徒步,雖然走得好累,但我们坚决抵制诱惑,拒绝坐车,一直走到了白云山脚下的牌坊,也认出了牌坊上郭沫若的题字。但是,实在是太累了,没能继续上山。考虑到体力的问题,后来我们稍作歇息就又开始往回走,经瘦狗岭,一路谈笑,一路咬紧牙关互相打气,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还是顺利回到宿舍,瘫倒在床上,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徒步走广州。但这次徒步可能时间过于仓促,强度太大,体力消耗太多,致使以后再也不敢提徒步走的事,这也成了虎头蛇尾的计划。后来又因种种,各自有各自的学习生活,再也没有继续徒步走广州,终成为了一件憾事。其实想想,徒步走或许不如单车行更现实,更可行,邀上几位好友,成群结队,一路挥洒青春,沐浴阳光,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忆华师,读书“霸位”是所有大学都在上演的事。上课若也想霸位,那就要去得早一些,想认真听的课就霸前面的座位,不想听的课就早早霸定后排的位置。去图书馆自修更要霸位。犹记得,周末清晨的图书馆还没有开放,外面就排着长长的队伍,个个背着书包,拎着早餐。若是在寒冷的冬天,天还没亮就得排队,还在冒着热气的早餐不禁带给人丝丝暖意。不要以为我们真的有多好学,这样的情景最多是出现在学期末测试前的一段时间,因为要赶着复习考试过关呢,临时抱佛脚的多。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真正的好学者、读书人,他们可是自修室的常客,不管春夏秋冬白昼黑夜。新图书馆建好以后,我很少去那里自修,除了借书。我主要是去旧图书馆自修,旧图书馆位子有限,故此更要霸位。有经验的都知道,霸位其实是霸住椅子最重要,我们有时会带把锁,把自己的书包与椅子锁在一起,别人就不好意思来搬你的椅子了,这样的事我也干了有好长一段时间。其实,真正的读书环境舒适就好,适合自己就好,自修室非常安静,当然容易看得进书;可像新图书馆那样据说可容近千人的自修室,有些时候坐在那儿反而是很不自在的,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的。 忆华师,那时候的读书是洋洋洒洒乱读一通。虽然独学无友,却也顺着自己的性情一路读,一路丢,就像蜜蜂忙于采蜜,只是采个不停,不问结果。那时候读书是那样的杂乱无章,也没有计划,常常是一本接一本地乱读。那些书很多时候并没有联系,有时因某篇文章讲到就找来读,有时是一个人接着另一个人的作品来读,有时又是一个系列地读。犹记得,在图书馆偶尔读到陈平原教授的第一本书,好像是《学者的人间情怀》,抑或是《书生意气》,便喜欢上他温文尔雅笔下带着情感的文字,从此找遍他的所有书来读,也买他的书,包括学术著作如《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其实读这样理论性强的书也只是出于喜欢,陈先生的学术论文也很是可读,自己当时对他的读书生活也很是向往。犹记得,适逢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系列全集翻译出版,我从图书馆几本几本地借来看,全身心沉浸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世界里面,对日本以及它的文化有了初浅的认识,也理解、接受和喜欢了它的阴柔和凄美,至今回想起来那段阅读时光,仍是那样的美,让人不舍。虽然现在并不喜欢余秋雨,但那个时候还是真心喜欢读他的书。从《文化苦旅》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喜欢他渲染的那种文化氛围和情怀,并一度为之痴迷。感谢余秋雨,毕竟那个年龄,那个阶段,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书来普及和启蒙,即便是所谓的“文化口红”。那个时候,喜欢读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他的悲观哲学对当时的自己影响非常大。那个时候的我还一度爱读英文诗,爱听《疯狂英语》里面的诗歌朗诵,那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个年代广州还有份小报《岭南文化时报》,它对自己的影响也相当巨大。后来,伴随着我毕业,它也倒闭了。读书,当然不能错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了,但事实是很多经典自己还没有来得及读,总以为有的是时间,总以为很快就会就读到了。如今回想自己的大学,其实读书还是有遗憾的,也很后悔,那就是书仍然读得太少,其他活动所花的时间太多。我愈来愈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假如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做个更纯粹的读书人,而不是那个时候的我。大四那一年,自己迫切地感到时间不可挽留,追悔莫及,因此在夜晚宿舍熄灯以后开始了公共洗澡间的夜读时光。搬张凳子去,借着澡间的灯光争分夺秒地看书,却经常被舍友嘲笑为假好学,因为我深更半夜回来难免窸窸窣窣弄出声来,扰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笑我白天不好好读书,去做夜猫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白天时间也是抓得很紧的,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故唯有挑灯夜读了。就这样,渐渐把眼睛也看坏了,赶上毕业前夕终于患上近视眼,从此开始了“假斯文”的生涯。
忆华师,难忘在学校党校学习的那段经历。那是大二的第一学期,我们都是入党积极分子,跟着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一起去党校学习,系里却点名要我来做组长。一起上课,听教授们领导们谈有关知识,有关见解;一起讨论,讨论革命与改革的话题,讨论理想与现实;一起活动,除了义务志愿活动,去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缅怀往事……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结业了,我和一个师弟经投票成了优秀学员。顺理成章,紧接着发展入党事宜,人员已经确定,校党委发下表格来。这时候的我内心却非常纠结,因为经过了一番认真学习和思考,我更好地认识了我自己,于是大胆地婉拒了。学校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要系党总支书记亲自去校党委解释清楚。总支书记曾老师找我谈话,我如实反映,认为自己动机不够纯正,还达不到条件,故此放弃,愿意继续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学习。曾书记听完笑着对我说,你是我们系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放弃入党的人。我听完不禁有点暗自得意,自己创造了一个记录啊。其实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书读得越多,越觉得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没有了真,一切便无从谈起。况且,世上的路很多,人各有志,顺其自然就好。
忆华师,还有太多的回忆,现在都变成了美好。自己虽然没有逃太多的课,但偶尔也赖在床上不肯去听下午的课,这样下午就可以早早地去跑步或打饭吃,晚上或与人有约,或去逛石牌夜市。怀念旧第一课室大楼,它虽然是苏式风格的笨拙建筑,但还代表着师大的一些历史,因为岁月在这里沉淀,可惜“旧一课”在我们毕业那一年开始拆掉重建。怀念听过的各种讲座,上过的形形色色的选修课。犹记得到对面暨南大学上的跨校选修课,课题叫“现代伦理学”,是我受启发最大的選修课。它改变了我的一些思维定势,让我更坚守真善美的理念。在课上,我们与暨大的同学,与港澳的同学一起讨论分辩问题,辨别优越价值。任课老师对我的作业随感高度肯定和赞赏,更是让我倍受鼓舞,当时那一句“想不到你一个地理系的同学竟……”让我沾沾自喜,他还鼓励我大胆去投稿,但我一直未付诸行动。怀念东十九宿舍楼,我在那里住了四年,虽然楼算是很新的,但却也很简陋,恐怕至今没有独立卫生间吧。公共的卫生间,公共的洗澡间,怀念那些寒冷的冬天,天天傍晚坚持洗冷水澡发出的嚎叫和歌声,以及跳跃运动产生的热量。还有每逢球赛的夜晚那些喝彩声和诅咒辱骂声,甚至偶尔摔啤酒瓶的破空声……
忆华师,怀念同学们,朋友们。想念班上那八位澳门的同学,想念他们笔画繁多的繁体字,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永远隔着一层淡淡的神秘面纱。想念我的好友们,幽默的老卜,憨厚的小黎,聪明的小张,朴实的高仓健,正直睿智的修哥,好学的小胖,自以为是的阿甘,可爱的林葆葆,还有林小姐,梁小姐,刘小姐,谭小姐……我们一起分享欢乐,一起承担哀愁。还记得吗,常常装模作样去东九东十女生楼下找自己中文系的高中同学,其实那都是借口,为的是希望能跟哪位中文系女生的邂逅吧,你的那点小心事谁不知道呢;也曾喝醉过,一次是在专家楼,朋友们为你庆祝生日,你喝多了但很高兴。再有一次就是毕业晚餐,喝到吐为止……原谅我,那次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没有回去看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们。
我敬爱的老师们,我亲爱的同窗,我曾经的母校,我难忘的华师!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