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苑》是诺曼·梅勒1995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是这位纽约作家的早期作品,文风老派,文字凝练,却又细腻传神,注重塑造人物性格,并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当时美国的文坛人才济济,梅勒尽管以《裸者与死者》取得成功,名声很高,但很多人依然把他看作一名新秀,这本书在商业上不太成功。
我知道梅勒是从《刽子手之歌》开始的,那本书写了一个关在监狱里的死刑犯的故事,整本书采用新闻体写作,叫人阅读时有如身临其境。
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到梅勒,接下来一本书是他的《硬汉不跳舞》,风格硬朗,却又不失细腻,有点像厄普代克;然后是《裸者与死者》。后来我才知道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在风格上摹仿了另一位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于是找来《冷血》一读。
我从各种渠道也了解了梅勒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据说他喜欢热闹,夜里常在家开派对。我还知道他的一些丑事,比如,他曾经酒醉之后用刀刺伤妻子;因未能参加杰奎琳·肯尼迪召集的晚会而难以释怀,甚至怪罪朋友。
我去年夏天逛三联书店,看到架子上又摆了一本梅勒的《鹿苑》,于是买下,但却一直放到冬天才开始读。出乎意料,我仍然很喜欢。
在我眼里,梅勒是介于海明威与库特·冯尼格之间的一位作家,在他身上,有更多美国文学的传统。即使在写得很疯狂的时候,也不颠三倒四,让人读起来感觉流畅而易于理解。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麦卡锡分子一度十分猖獗,《鹿苑》就是以此为背景,主人公艾特尔曾是一位成功的导演,因不愿出卖朋友,而对调查委员会持不合作态度,因此失了工作,朋友们也纷纷离开。最后,艾特尔终于屈从。
可以说,这是一个讲述道德败坏的故事。我看完后,不禁长叹一声,看来美国人在道德上比中国人对自己的要求更严,因为这类事情在中国文化里是构不成故事的,因为太合情合理,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原谅某人从不坚持自己,从不真正为什么信念而斗争,只是以一句淡淡的“生活所迫”便可以了,没有人会把它当真,毕竟更好地生活下去高于一切,可惜这种“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道德败坏的基础上——美国人把它叫做腐败,我们却视做理所当然,真是两个世界。
小说中只有一个正面形象,那就是瑟吉厄斯。他原来是个飞行员,因对越战不满而退伍,他同情艾特尔,不惜冒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不愿出卖自己的孤儿经历,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以及当红星的好运;他不怕调查委员会的威胁,拒绝与他们合作,当艾特尔回到制片厂、厂主决定启用他时,他拒绝了,最后不得不去饭店干粗活。他离开美国并从事写作,是为了坚持做人的尊严以及艺术家的骄傲,他孤身一人,“面对现存权势的高墙,吹响反抗的小小号角”。
我知道梅勒是从《刽子手之歌》开始的,那本书写了一个关在监狱里的死刑犯的故事,整本书采用新闻体写作,叫人阅读时有如身临其境。
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到梅勒,接下来一本书是他的《硬汉不跳舞》,风格硬朗,却又不失细腻,有点像厄普代克;然后是《裸者与死者》。后来我才知道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在风格上摹仿了另一位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于是找来《冷血》一读。
我从各种渠道也了解了梅勒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据说他喜欢热闹,夜里常在家开派对。我还知道他的一些丑事,比如,他曾经酒醉之后用刀刺伤妻子;因未能参加杰奎琳·肯尼迪召集的晚会而难以释怀,甚至怪罪朋友。
我去年夏天逛三联书店,看到架子上又摆了一本梅勒的《鹿苑》,于是买下,但却一直放到冬天才开始读。出乎意料,我仍然很喜欢。
在我眼里,梅勒是介于海明威与库特·冯尼格之间的一位作家,在他身上,有更多美国文学的传统。即使在写得很疯狂的时候,也不颠三倒四,让人读起来感觉流畅而易于理解。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麦卡锡分子一度十分猖獗,《鹿苑》就是以此为背景,主人公艾特尔曾是一位成功的导演,因不愿出卖朋友,而对调查委员会持不合作态度,因此失了工作,朋友们也纷纷离开。最后,艾特尔终于屈从。
可以说,这是一个讲述道德败坏的故事。我看完后,不禁长叹一声,看来美国人在道德上比中国人对自己的要求更严,因为这类事情在中国文化里是构不成故事的,因为太合情合理,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原谅某人从不坚持自己,从不真正为什么信念而斗争,只是以一句淡淡的“生活所迫”便可以了,没有人会把它当真,毕竟更好地生活下去高于一切,可惜这种“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道德败坏的基础上——美国人把它叫做腐败,我们却视做理所当然,真是两个世界。
小说中只有一个正面形象,那就是瑟吉厄斯。他原来是个飞行员,因对越战不满而退伍,他同情艾特尔,不惜冒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不愿出卖自己的孤儿经历,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以及当红星的好运;他不怕调查委员会的威胁,拒绝与他们合作,当艾特尔回到制片厂、厂主决定启用他时,他拒绝了,最后不得不去饭店干粗活。他离开美国并从事写作,是为了坚持做人的尊严以及艺术家的骄傲,他孤身一人,“面对现存权势的高墙,吹响反抗的小小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