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需求在内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地震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是每一位地震人肩负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
我们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重大部署,蹄疾步稳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体系框架。201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7个指导意见。
2017年4月局党组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总的架构、布局和任务,确定7个方面24项重大举措。2018年6月出台《关于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明确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构建了防震减灾科技、业务、服务、治理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布局。2017年6月和10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快地震人才发展的意见》,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为重要支撑,明确2030年建成地震科技强国的目标,部署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和地震人才工程。2017年3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明确2020年改革总体目标,确定地震科技体制改革、地震业务体制改革、震灾预防体制改革、地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大改革任务。2018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的意见》,以法治建设为重要保障,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法治监督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防震减灾事业依法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发展能力。2018年1月出台《关于构建地震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部署31项重要举措,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7个指导意见紧扣新时代谋篇布局,回答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根本方向、战略目标、重要支撑和战略举措,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纲举目张,环环相扣,共同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体系框架,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防震减灾事业的战略安排。
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出发,提出了2020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3个关键节点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20年,基本构建现代化的发展框架,地震灾害对受灾群众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明显减轻,小康社会的地震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地震灾害风险显著减轻,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地震灾害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四大体系”,开展“四大行动”,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努力构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四大体系”。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支撑引领、富有活力的现代化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地震科技创新布局,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震科技整体实力。着力构建功能完善、集约高效、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地震业务标準化、信息化建设,加快业务体系转型升级,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业务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资源丰富、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服务体系。着眼于更好地满足全社会的安全需求,推进地震科技和业务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防震减灾服务社会化。着力构建法治完备、多元共治、精准施策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规范地震系统运行管理,不断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深化地震部门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明确职责,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大力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四大行动”。实施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等四大科学计划,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优化地震科技创新布局,统筹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应用研究,强化前瞻性研究,实现引领型、原创型成果重大突破。实施地震业务能力提升工程。以资源集约高效为重点,以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为抓手,加快业务体系升级转型,深化会商机制改革,推动预测预报业务精准化、监测预警业务自动化、业务流程科学化,建设标准化、集约化的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业务平台。实施城乡地震安全工程。依托国家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推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城市和城市群等重点地区的地震构造基础探查、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农村抗震民居改造等工作,提升城乡抗震设防水平。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程。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便捷化公共服务。依靠科技进步,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深入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四大战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大力实施地震人才工程,重点实施“地震科技英才计划”和“地震队伍素质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地震人才科技体制机制,加大人才投入,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环境。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科技、业务、服务、治理“四大体系”全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地震部门与有关部门、中央与地方、东中西区域等协调配合,统筹城乡防震减灾工作,共同促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与部委、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合作机制,打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建立“一带一路”防震减灾合作框架,巩固与有关国家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实施信息化战略。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要求,依托国家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资源,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与集成。升级改造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全国统一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处理和信息服务云平台,推进防震减灾各业务领域的“数据资源化、应用云端化、服务智能化”,消除防震减灾服务信息孤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体系架构和战略安排已经明确,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强对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肩负起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使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沿着既定路线,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采取有力举措,抓紧启动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编制、评估体系建立、重大工程谋划等工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对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实效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及时丰富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完善现代化建设的部署和任务。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凝心聚力,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谋篇布局,构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体系框架
我们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重大部署,蹄疾步稳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体系框架。201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7个指导意见。
2017年4月局党组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总的架构、布局和任务,确定7个方面24项重大举措。2018年6月出台《关于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明确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构建了防震减灾科技、业务、服务、治理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布局。2017年6月和10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快地震人才发展的意见》,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为重要支撑,明确2030年建成地震科技强国的目标,部署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和地震人才工程。2017年3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明确2020年改革总体目标,确定地震科技体制改革、地震业务体制改革、震灾预防体制改革、地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大改革任务。2018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的意见》,以法治建设为重要保障,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法治监督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防震减灾事业依法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发展能力。2018年1月出台《关于构建地震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部署31项重要举措,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7个指导意见紧扣新时代谋篇布局,回答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根本方向、战略目标、重要支撑和战略举措,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纲举目张,环环相扣,共同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体系框架,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防震减灾事业的战略安排。
担当作为,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出发,提出了2020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3个关键节点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20年,基本构建现代化的发展框架,地震灾害对受灾群众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明显减轻,小康社会的地震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地震灾害风险显著减轻,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地震灾害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四大体系”,开展“四大行动”,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努力构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四大体系”。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支撑引领、富有活力的现代化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地震科技创新布局,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震科技整体实力。着力构建功能完善、集约高效、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地震业务标準化、信息化建设,加快业务体系转型升级,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业务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资源丰富、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服务体系。着眼于更好地满足全社会的安全需求,推进地震科技和业务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防震减灾服务社会化。着力构建法治完备、多元共治、精准施策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规范地震系统运行管理,不断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深化地震部门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明确职责,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大力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四大行动”。实施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等四大科学计划,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优化地震科技创新布局,统筹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应用研究,强化前瞻性研究,实现引领型、原创型成果重大突破。实施地震业务能力提升工程。以资源集约高效为重点,以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为抓手,加快业务体系升级转型,深化会商机制改革,推动预测预报业务精准化、监测预警业务自动化、业务流程科学化,建设标准化、集约化的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业务平台。实施城乡地震安全工程。依托国家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推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城市和城市群等重点地区的地震构造基础探查、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农村抗震民居改造等工作,提升城乡抗震设防水平。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程。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便捷化公共服务。依靠科技进步,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深入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四大战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大力实施地震人才工程,重点实施“地震科技英才计划”和“地震队伍素质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地震人才科技体制机制,加大人才投入,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环境。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科技、业务、服务、治理“四大体系”全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地震部门与有关部门、中央与地方、东中西区域等协调配合,统筹城乡防震减灾工作,共同促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与部委、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合作机制,打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建立“一带一路”防震减灾合作框架,巩固与有关国家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实施信息化战略。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要求,依托国家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资源,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与集成。升级改造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全国统一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处理和信息服务云平台,推进防震减灾各业务领域的“数据资源化、应用云端化、服务智能化”,消除防震减灾服务信息孤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体系架构和战略安排已经明确,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强对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肩负起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使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沿着既定路线,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采取有力举措,抓紧启动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编制、评估体系建立、重大工程谋划等工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对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实效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及时丰富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完善现代化建设的部署和任务。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凝心聚力,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