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工人党员是谁?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工人党员是李中。
  李中,原名李声澥,1897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13年秋,他与同乡好友蔡和森一同考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结识了毛泽东、罗学瓒等思想进步的同学。在他们的影响下,李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协助毛泽东领导一师学友会。1917年11月,李中担任学友会举办的工人夜学乙班教员。学校附近工厂的工人熟识他,亲切地称他“李先生”。
  1918年夏,李中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留在一师附小教学,不久去往上海,在一家古董玩器店帮工。这期间,他经常为店主到浦口、南京去收购古董。1919年初,毛泽东从北京去上海,到达浦口时身无分文,连唯一的一双鞋子也被偷了,无法离开浦口,恰好在车站外遇见了李中。李中借钱给毛泽东,才使毛泽东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旅程。后来,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回忆这件往事,风趣地称李中是他的“救命菩萨”。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随同一起迁来的《新青年》杂志也在上海扩大发行,吸引了许多有志的爱国青年。李中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并追随陈独秀,经常秘密前往陈独秀居住的渔阳里二号寓所拜访。在陈独秀的引导下,李中接受了更多的革命思想,成为一名热心工人运动的进步知识分子。不久,李中毅然离开古玩店,进入江南造船厂当工人,还特意将原名李声澥改为李中,取意为“工人中的一员”。此后,李中开始利用自己在江南造船厂做钳工的机会,帮助陈独秀等筹建工会,在工人中的声望很高。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李中与任弼时、罗亦农、李启汉、邵力子等人,第一批加入了社會主义青年团。不久,李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名工人党员。
  在深入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李中积极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创办的工人刊物《劳动界》组稿、撰稿,通俗易懂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教育工人群众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9月26日,他以“海军钳工”李中的署名,在《劳动界》第七册上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深入浅出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观点,预言“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李中从上海转移到浙江,不幸被捕,经各方营救才被释放。从此,李中脱离党的组织,回到湖南从事教育工作,培养的“弟子数以千计”。
  新中国成立后,李中曾几次写信给毛泽东,要求重新参加党的工作。毛泽东曾3次回信,邀李中去北京。1951年7月9日,李中准备赴京时在南县病逝,享年54岁。
其他文献
清明时节,我来到位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校园内满树的樱花、梅花刚刚凋落,细雨霏霏中的绿树和富有特色的旧式牌坊、教学楼及师生宿舍,呈现出一幅烟雨朦胧的画卷,三五成群打着雨伞、捧着书本徜徉其中的年轻学子,边走边交谈着,给人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和青春的味道。  路过油画般一片树林,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那边还有李达的纪念塑像呢”,顿时引起我的注意。李达,就是那位党的一大13位代表之一的李达,就是那位曾经脱
期刊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的鎮远古镇,充满人间烟火味,好似一幅流淌的油画。
期刊
“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这是1985年谭冠三将军临终前说的话。为了西藏的安康与吉祥,他与十八军指战员以及其他进藏人员一道,在西藏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老西藏精神,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  誓言  1950年1月,时任十八军政委的谭冠三等人从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那里接受了党中央、毛泽东赋予的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的光荣历史使命。从此,他们把最宝贵的年华无私地献给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并强调:“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邓小平也曾说过:“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当年在西北的黄土地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时,惊异地发现这群人尽管生活艰苦但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人格力量,因此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
期刊
张树芝(1915—2001),湖南华容人。历经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由战士成长为开国少将。1963年起,历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  机智勇敢立功勋  张树芝参加红军不久,就当了红九师师长段德昌的警卫员。  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段德昌师长命令张树芝骑马突围先走,自己带队断后。张树芝突
期刊
1940年以后,日军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越来越频繁,封锁也越来越嚴密。国民政府也调动重兵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军民处于极端困难中,沿着太行山区清漳河随便走到哪村哪户,揭开锅看看,很难见到几颗米粒,尽是野菜野果。  面对这种极端困难局面,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加强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一环,部队要继续开垦好荒滩,种植庄稼,解决部队生活
期刊
我的父亲1916年8月出生,原名叫刘福喜,入伍后自己把名字改为刘耀。我的爷爷刘锡乃是个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奶奶郑机波是个朴实厚道的家庭妇女,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爷爷靠给乡亲们打制一些小件农具,间或外出打点零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父亲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主动为父母分忧。爷爷奶奶在父亲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学堂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0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跟
期刊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杨得志战功卓著,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一代名将。杨得志始终心系百姓。他常说:“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找谁?找到我们,我们不办谁办?”  当年长征的时候,杨得志带领的红一团是红军长征先遣团,蒋介石妄图借助大渡河的天险把红军拦住。“十七勇士”粉碎了敌人的美梦,第一团为红军长征扫清了道路,被毛泽东称赞为“开路先锋”。1983年6月13日,当年帮助渡河的两位老船工韦崇德和龚万才从四川专门赶来北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历任重工业部代部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无论身居何位,他都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甘为人民“打一辈子长工”。这既体现在他鞠躬尽瘁的工作中,也体现在他生活的点滴中。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何长工对家人说:“告诉你们一件小事,咱家的隔壁邻居上门来了,提出个小请求。”原来,隔壁邻居家因为房屋朝向和通风的问题,一到炎热的夏季,屋子里就闷热得透
期刊
193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如何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我们的党,《决定》从7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决定》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不朽之作,也是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  《决定》出台的背景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