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蜡样芽胞杆菌噬菌体分型的探索
【机 构】
:
合肥市卫生防疫站,合肥市卫生防疫站,合肥市卫生防疫站
【出 处】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85年05期
其他文献
为解决用一种酶标记物检测不同种属动物的IgG,设计了ELISA-抑制法(Inhib-ELISA),即先取待检血清加FI抗原混合后作为样品,再按双抗体夹心法以抗FI兔IgG包被后加样品,最后加酶标记抗FI兔IgG。该法通过对人、兔、旱獭、狗和羊的鼠疫FI抗体的检测考核,并与ELISA-间接法和间接血凝试验(PHA)作了比较。该法和常规间接法结果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4),GMT无明显差异
本文检测76种动物的429份新鲜粪便,发现14种动物携带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19.11%(82/429)。这些动物带菌率依次为八哥(4/4),黑(2/2),云豹(2/2),鸡(59/63),灰椋鸟(1/2),长尾蓝鹊(1/2),原鸡(2/6),银鸡(2/6),相思鸟(2/6),丹顶鹤(2/6),白孔雀(2/7),广西猴(1/4),兰孔雀(1/6)及家鼠(1/40)。结果证实,禽鸟类为空肠弯曲菌的主
本文以MH134肿瘤相关抗原为致敏原,研究了H-2系统对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体外次级致敏原和体内初级免疫抗原的H-2一致,次级致敏作用更有效,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H-2不同的结果;但H-2相同抗原的优势作用,有赖于合适的浓度,浓度过高反而起抑制作用。实验还表明,在融解靶细胞活性方面,致敏抗原和靶细胞的H-2之间,也受组织相容性限制,当致敏抗原和靶细胞的H-2一
通过对15例新生儿及早产儿淋巴组织中Leu7+细胞的观察,我们发现Leu7+细胞在28~32周的胎儿及新生儿期虽已发育,但其数量甚少,且无选择性分布于B细胞区的倾向。成人Leu7+细胞分布于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的事实说明,Leu7+细胞系从生发中心以外的部位,通过游走移居于生发中心的。此外,我们还发现阑尾上皮内有较T8+细胞为多的Leu7+细胞,这也许和其功能特性有关。
本文对蒿属花粉/尘螨过敏原引起的哮喘/鼻炎病人59例,在免疫治疗2年中,进行了临床及血清总IgE、蒿属花粉IgE及IgG和尘螨IgE和IgG的检测。病人治疗前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较正常人为高,但前者无统计学意义;后者有统计学意义。病人治疗前特异性IgG水平则与正常人无差别。通过观察群体及个例分析,蒿属花粉与尘螨两种过敏原免疫治疗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有区别。蒿属花粉IgE有所上升,且随花
羧甲基茯苓多糖是茯苓多糖的一种衍生物,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文报道了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SRFC);能明显增强小鼠对BSA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本文研究发现,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T细胞生长因子(TCGF)的生长,提示这可能是其增强免疫应答功能及抑瘤的机制之一。
利用体外人工制备的125I·BSA-抗BSA复合物对CRA产生的条件做了观察分析,并对正常人及患者血清的CRA做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CRA为补体的一种功能,补体能对各种不同抗原抗体比例形成的复合物发生溶解作用;(2)旁路途径和传统途径的激活对CRA都是重要的;(3)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CRA大都低于正常人,而且和补体其他指标和循环免疫复合
对两例确诊为双轻链病及8例单M蛋白骨髓瘤浆细胞,用四甲基异硫氰基罗丹明标记的抗 "λ" 荧光抗体(TR抗λ)及以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抗 "k" 荧光抗体(FI抗k)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结果发现3例IgGλ单M蛋白骨髓瘤浆细胞只被 "TR抗λ荧光抗体" 着染呈橙红色,4例IgGκ及1例IgAκ单M蛋白的骨髓瘤浆细胞皆只被FI抗κ荧光抗体" 染呈黄绿色,而两例由血清及尿标本采用免疫电泳检测证实为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