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始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83
  我院收治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起始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儿,男,8岁。主因皮肤出血点,鼻衄口腔黏膜血肿10天,于2004年7月10日住院。查体:体温36.5℃,四肢皮肤散在分布出血点瘀斑,未及浅表淋巴结。两侧鼻衄,口腔黏膜小血肿,胸骨压痛(-),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HB 120g/L;WBC 11×109/L;BPC 8×1012/L;分类N 0.65;L 0.35;血片见畸形巨大血小板,尿液分析正常,血沉8mm/小时,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细胞比值和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全片56个(2mm×4mm),未见产板区,抗核抗体(-),ds-DNA抗体(-)。予以止血,对症并用强的松片2mg/(kg•日),治疗7天血小板34×10个/L,出院门诊维持治疗。4周血小板升到140×10个/L,后以每周递减强的松片5mg,强的松片递减完血小板仍维持在100×10个/L以上。2008年7月因发热出血性皮疹,关节疼再次入院。查体:T 38.4℃,P 105次/分,BP 18/12kPa,四肢皮肤散在分布出血点,未及浅表淋巴结,口腔黏膜可见溃疡。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Hb 100g/L,WBC 3.4×109/L,BPC 14×1012/L;蛋白尿(++),血沉40mm/小时,抗核抗体1.160(+),ds-DNA抗体(+)。第2次住院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符合SLE。
  讨论
  该患儿首次住院,根据病史,体征,辅检结果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符合IPT的诊断[1]。4年后出现SLE之改变。从胚胎学角度血细胞和结缔组织同源于中胚层。目前认为IPT和SLE发病机制相似,及T细胞和B细胞平衡失调,抑制性T细胞功能减退,B细胞功能活跃,致抗体产生过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或损害人体腔器,有学者认为
  IPT和SLE损害只是为量的区别[2]。有报道IPT11年之久才表现为SLE。SLE高峰15~25岁女性,易引起重视,但对儿童,老年人男性初诊IPT的患者,须常规除外SLE.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5.
  2北京医学院.基础和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86.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患者的胆囊行二雏及三维超声检查,评价三维超声是否能够优于二维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及对诊断结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