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赤子之心贵在兰芷之育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细致观察和冷静分析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氛围和身心状况,积极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掌握小学生青春期的基本特点,重视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个性塑造,有的放矢地发现和解决突出性、隐秘性及复杂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宣泄和自理,自我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快乐充实地度过小学最后阶段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青春期;个性塑造;心理成长;宣泄
  网上有一篇以学生口吻写的《园丁与导游》的文章,大体讲的是,原来我们都称呼老师为“园丁”,意在辛勤地培育,修剪我们不听话的枝桠,但最终我们都长成了会听话的植物,但“导游”则会带领学生游览美好的风景。另一些人的观点则完全相反,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学生反驳说“园丁”修剪枝桠扼杀天性,怎么不说“剪掉孩子人性中的缺点”呢?
  无论是辛勤耕耘的“园丁”,还是因势利导的“导游”,都在论证着一个颠破不破的道理:老师的做法与作为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司马光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讲的就是传授知识的老师好遇到,但为人师表、给人深刻启迪的老师却难求。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中高年级小学教育教学阵线的班主任,笔者时常用这句话勉励和鞭策自己。要做学生心目中的“人师”,不是一句简单的感慨,背后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在他们重要的人生成长的紧要关头,给予应有的帮助和指导。
  一、从“善变”到“不变”,需要“三心”和“二意”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认知得到阶梯式的发展,逻辑思维从简单知识结构型向成熟思辨型跃升,情感表现更加丰富多彩,情绪稳定性呈现多样化,青春期可能提前来临,性心理隐秘变化并开始自我寻找宣泄渠道,行为方式多枝蔓延。可以说,三到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小学生从情绪、心理、行为、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处在变化万端、日异月殊的“善变”状态。
  处于这个“善变”阶段,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班主任老师,如果不能对孩子施以有效的引导,可能会给他们成长的初高中阶段留下许多“后遗症”。
  如何让学生处变不惊、平稳过渡,这是摆在家长更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急难重任。有的教育工作者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学习的确非常重要,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基础的稳固、成果的积累,面对升学和择校的压力,我们有一种沉寂了很久似乎默认的“共识”逻辑:只要学习搞好了,孩子的自信心就提升了,其他自然迎刃而解。事实上,这种认识的相当可怕和错误的,我们只认识到学习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没有重视其他方面,比如学生心理健康、情绪养成、习惯塑造等对他学习发生的深刻影响。
  那么,另一种笔者提出的处理逻辑,我们也可以借鉴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的精髓观点:要想打一场学习的漂亮仗,不必只死抠在学习上“得局部而失全局”,可以从别的方面包围促进,切实扫清成长所需前行的障碍,让学习成为他们必然积极面对和自主管理的生活方式。
  更稳妥按照这样的逻辑“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说,笔者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出“三心”和“二意”的做法,确实效果明显。
  “三心”的第一层理解就是:责任心、耐心和爱心。责任心说的是我们始终帮助孩子从这个“善变”阶段平稳过渡成长,这是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应尽的职责;耐心说的是面对困难和问题不选择回避、不转移矛盾、不对孩子进行二次伤害、不使自己丧失作为教育者应有的本分;爱心说的是不管孩子如何表现,我们都要用宽厚仁爱的心包容他们,使他们感觉到安全,收获到自信。
  “三心”的第二层理解就是:不变初心、不要伤心、不忘雄心。无论孩子发生哪些让自己失望或沮丧的变化,都不能忘记你是對孩子拥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你是有足够耐心去教育和引导的,你不能首先失去帮助他们的力量,不能先掉眼泪,不要忘记你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哪怕看起来你觉得没有可能了,也不能放弃。
  以“三心”为基础,我们就有了启发教育孩子会意我们良苦用心、有效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问题的真正意图决心,我总结这两点是“二意”。
  只要我们站在“三心”和“二意”的层面上,孩子成长的“善变”阶段就不是可怕和复杂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更轻快、更稳健。
  二、从“一本正经”到“童心未眠”,需要放下面具
  有人说,成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这话不失公允,在成长之路上,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一步错,步步错。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我们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小苗头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困惑。远的不说,就是笔者曾带的几个层次班级的学生,他们很多问题并非是这个年纪、年级出现的,而是从小时候、从一年级开始的点滴积累过来的。
  有的学生爱骂人,但是一旦被人骂就会哭。他自己背过很多遍的《弟子规》,也清楚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更是被家长多次管教无效,明明是知道这些道理的,为什么忍不住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理说是每个人能够体察的道理,但为什么自己可以伤害别人,而别人不能伤害自己呢?这恰恰就说明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简单的用道德的框子去套,应该去深入了解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的心理诉求。经和一名学生谈心笔者才了解,原来他骂人的目的就是怕别人骂他,因为在家里经常被爸爸臭骂,他长期处于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不自信及表现每况愈下让其他学生成为取笑他的一个客观原因,他为了防止别人嘲笑他,就“先入为主”,结果造成恶性循环。但实际上,当其他学生真的骂他时,他就受不了了,崩溃了,因为这个在心里埋藏的恐惧被验证,他不得不以哭泣作为无奈的唯一表现。在笔者了解上述情况后,对他进行了引导和教育,并在大约六周的时间里,笔者积极鼓励这名学生,给他正确表现的机会,让他参与各种活动,甚至当小主持,并沟通和联合家长对其辅以日常习惯矫正。现在这名学生已升入初中,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提高的幅度也很大,一切走入了正轨。
  所以,笔者的体会是,要想帮助孩子,不能只训斥孩子,不要一本正经地板起面孔,要试着从孩子内心的诉求去理解和疏导,做一个童心未眠的家长和老师有什么不好?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们本来就是和幼稚的孩子们打交道,就要用他们的“道”来和他们结“交”,这样才能“打”成一片。   三、从“救失之德”到“兰芷之育”,需要历练心性的远征
  《礼记·学记》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学生缺点的人。如果只是教会学生“是”,比如“是什么”的知识获取,“是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而不去修正他们的“非”——异常的行为表现、错误的是非判断,就很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学霸,除了学习,别的一无是处,步入社会适应力很差,原来备受课堂聚焦的却在另一个场景里变得格格不入。在笔者看来,“救失”是为师者最基本的道义。
  但是,仅靠“救失之德”,只能说尽了为师者的本分。但要解决中高年级小学生群体出现的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和成长困惑,还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某年笔者刚接一个班时,有一位男生非常有“个性”,老师和同学评价极差,连家长都似乎放弃了努力,完全处于“放养”状态。该生学习成绩较差,作业基本不写,平时行为自由散漫,小动作频繁,爱和女生逗闹,用同桌的话说就是“没羞没臊,没皮没脸”。刚接触这个男生时,他以为我对他的情况都不了解,竟然对我说:“老师,我喜欢你!” 我没有生气,也没有反感,而是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老师啊?”他停頓了一下,改变刚才有些捉弄的口气,认真地回答我:“因为您不仅不像别的老师那样批评我,而且还夸我作文写得好!”然后我对他说:“以前的你老师并不认识,只要你好好表现,老师还会夸奖你!”后来,这名学生果然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连家长都感到很惊讶,回家不仅主动写作业,还帮着做家务,像个小大人似的。
  其实,孩子的内心都是天真无邪的,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大人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尺子给他度量了一个虚假的“人设”,我们心目中的孩子很有可能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比如有的孩子易怒,一大部分原因是家长易怒,他在模仿和不能自选的环境里“被”长成了这样。有的孩子很脆弱,多半和家长多批评少鼓励有关,有的孩子蛮横无理,自私自利,大部分也是因为家长宠爱娇惯,不讲原则造成的……等等,孩子的问题,不夸张的讲,大部分是因为家长的身教,少部分来自于老师的言传。
  家长和老师怎样从对立型的管教孩子变成协作式的帮教孩子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性修为。
  今天听海淀区特级教师的讲课,深感受教。这位老师说,三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批评过学生,但学生们都很爱戴和喜欢他,由她培育的学生人才辈出。
  如果我们能做到,不用假装理解孩子而是相对比较轻松地找到温暖孩子心灵的方式,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就像兰芷的纯洁与美丽一般,一定会绽放出更多五彩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包黄佳. 老师应该是“园丁”还是“导游”?[N]. 新京报, 2013年09月12日(03).
  [2]赖森强. 小学生高年级心理特点[Z]. 网络: 家庭教育,2018.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特殊教育中实施、渗透、强化心理的教育, 让“特殊”的孩子享受心理教育,绽放生命光彩!  关键词:享受心理教育;绽放生命光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教师是绿叶,因为
期刊
摘要:心理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如果用心做教育,我们就需要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发现,有发现,就会有欣赏,有欣赏,就会有快乐。心理教育需要我们用心来发现、寻找,需要我们用生命与热情去拥抱,尤其在转化潜能生的工作中,心理教育是一束光,照亮潜能生的内心。  关键词:心理教育;激活生命;转化潜能生  心理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如果用心做教育
期刊
摘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本节课通过情景剧导入,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课题:你为什么学习?接下来引入了“热气球的燃料”这一比喻,将学习动机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方便学生接下来的探索和理解。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学生逐渐找到了更多的学习动机,在思想上也提升了学习的动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动机分类,并进一步明确,虽然内部动机和外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坚持“实践体验中育人”的理念,秉承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的“责任育人”原则,实施“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的制度管理方法,推进班集体建设。注重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发挥孩子们的主体能动性,多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体验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实践;体验;赏识  人们经常说,高年级的学生不好管理,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十二、三岁,正是
期刊
摘要:新接一个班,老师要了解学生、家长,学生、家长也要了解老师,新的开始孕育新的希望。于是我在每接一个新班时,要开展“给自己照照镜子”、“和家长一起照镜子”的活动。通过“我眼中的自己”以表格的形式,拉近与学生、家长的距离;并因需设岗,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带着家长“一起飞”的形式,让家长充分参与学生的管理。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给我一个支点,让班级在这百花园中尽情绽放,尽情飞舞。  关键词:照镜子
期刊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知识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青少年能够更早地了解和发现自己对性取向。但是,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父母如何面对青少年的“出柜”,是一个困难的议题。本文通过创设出柜情景,综述了和出柜相关的文献知识,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上的支持。  关键词:出柜;青少年;家庭教育  一、场景描述  (一)场景  家中儿子的卧室  (二)人物  妈妈和16岁的儿子小杰  (三)发生经过  儿子小杰今年
期刊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三步探究的方式,通过聆听《鸭子拌嘴》感受并体验乐曲的音乐特点及可爱的鸭子形象,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并通过卡通形象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乐器的表演展示中渗透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渗透并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心理;教学;传统打击乐  一、研究缘由  音乐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审美艺术,可以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并促进审美能力
期刊
初探價值观提升内驱力
期刊
摘要:在学校“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班已由当初的个体聚集地,成为了温馨、和睦、团结、快乐的大家庭。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教育是暖暖的、甜甜的……,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无条件的爱,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生命自由成长的快乐与幸福!让幸福从这里出发。  关键词:素质;榜样;平台;自我;心灵;完善;合力;幸福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
期刊
摘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为教师减轻压力,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让老师们身心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学校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师心理需要为依据,以预防教师心理疾病为目的,以多维辅导、团体拓展、危机干预等形式为载体,探究教师减压新模式,打造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发展  【案例背景】  2017年6月,临近又一学年末,在学校党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