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潘彼超教授,钻研茶文化四十多年,旗下经营国茗轩茶坊有限公司、国茗轩普洱茶研发中心等,並担任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主席,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会长,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理事,社区发展联盟名誉会长,天韵曲艺苑副主席,香港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常务董事(2007至2017),国茗轩旅遊开发部荣誉顾问等。
茶事,茶艺,茶道。他精於茶事,擅长茶艺,喜修茶道;
茶人、茶企、茶业。他是儒雅的茶人,苦心经营茶企,高瞻远瞩,为谋茶之大业负重致远。
“创立並打造中国的茶叶品牌,並在世界宣扬中国製造。”“跟随‘一带一路’的步伐,将中国的茶叶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茶+茶文化+茶产业,应该形成一条产业链,加速产业整合,多渠道融合发展,实现茶产品多元化,场景化、产业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茶叶种植国,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产量整体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68.3万吨到2013年的192.4万吨,再到2019年产量约26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0%左右。与此同时,茶叶的销售亦在逐年增加,但是茶叶销售市场仍处於供过於求的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出口茶叶,至今仍然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而我国茶企业众多,但是尚无大品牌,中国茶叶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引言
一带携一路茶道通四海
当下,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快速规模化扩张,茶产业的供求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以2015年为例,中国茶叶产量227.76万吨,出口茶叶32.50万吨,国内茶叶市场供给量达到195.26万吨。潘彼超教授分析说,“据我所知,就国人对茶业的销量来说,有了很大的增长变化。同时从数据上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國茶叶最大的销量来自於内销,茶叶出口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困难的症结在於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不夠,中国茶叶的品质受认可度不高等。”茶叶单产低,劳动效率低,组织化程度低,茶叶的标準化程度低,集中程度低等问题,同时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换言之,中国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於茶叶领域苦心经营、为茶业发展慎思谨行、钻研茶文化四十多年的潘彼超教授一眼看到了中国茶产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心知这些都是阻碍中国茶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如何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考验着包括潘彼超教授在内的茶人们的智慧,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後,中国茶和茶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提升茶的消费量?如何将茶叶发展成为产业?如何实现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融合?更从此成为了他这些年思考的重要课题。
2018年,首届“香港一带一路国际食品展”在香港亚洲博览馆内举行,由潘彼超教授创立的“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以支持单位之一参展,並於开幕当天在会场内举办了一带一路“茶道与商路”的新闻发佈会;2019年6月27日,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前往广州参加了香港国际华商联合会举办的交流活动,切身体验了一次现代农会交流的成果;11月以主办单位之一参与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生态农业暨食品博览会;並首次举行中国粤港澳经济论坛活动……为推动中国茶业及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潘彼超教授正在努力。
“希望中国能夠真真正正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实现茶业全面化、普及化、标準化,希望未来中国茶叶沿着“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海外的时候,中国茶叶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中国的茶叶能夠成为国际品牌。”潘彼超教授亦觉中国茶叶品牌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产品多元化 行业产业化
“产业整合加速,多渠道融合发展。未来随着产业进一步加速变革,传统卖茶模式不再完全适应茶业发展需求,多渠道融合、異业联盟、深耕年轻消费市场、培育新零售、新模式。”这也是潘彼超教授心目中已经拟定好的茶业未来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在一次粤港澳与内地城市的经贸合作活动上,作为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创办人的他曾说:“这个茶除了有传统的看法,还应该有现代的看法,我希望能把这个茶产叶做深加工,把它发展好了,然後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重要的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产值等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说,中国有足夠多、能夠衍生出无数茶产品的原材料。而另一方面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大众茶消费的市场份额是不容忽视的。如何保护茶农的利益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从2013年开始,潘彼超教授行走的方向便不仅仅是推广茶叶,而是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在与茶有关的农副产品上,涉及、渗透到饮食、保健、美容等多个领域,如製作成茶叶面条、茶叶饼乾、茶油、养生茶以及以茶为原材料的美容产品等,在茶产品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将茶与大健康融合在一起,同时以香港对农产品质量严苛的要求为标準,通过香港消费者及香港质监局对产品的有效认证,将中国的茶品质提升到一个国际的标準,並借助香港这个世界知名的自由港平台,融合国家的政策及倡议,将好的茶产品推向全世界,“这定然是茶叶发展未来的一个趋势。”潘彼超教授说,“如此一来,可助力实现中国茶产品长远的发展,也能将我国剩餘的数十万吨茶叶缺口填补,实现供求平衡,可持续发展中国茶业,实现中国茶叶产品多元化,销售场景化,行业产业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引领绿色生活的健康农产品,潘彼超教授对茶文化茶产业发展的观察和见解,总是能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势和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对於国家战略中关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茶的地位和作用,潘彼超教授心如明镜。
传扬茶文化 初心不转移
“我对茶业非常感兴趣。”潘彼超教授说,为着这份兴趣,他秉持初心,在这个领域坚守了四十多年。深谙茶理,痴迷茶韵,为茶之道,他可谓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心力。
一直在为传播中华茶文化,为促进茶业发展而努力。“1978年至1988年,我听到了评价中国的不同声音,那些评价参差不齐。”潘彼超教授说从那时起,他心中就有了一个信念:将来有机会,要以茶为媒,向世界推广中华茶文化。2003年,他创立国茗轩茶坊,以经营中国名优茶叶为主,泡茶器皿、绿色保健食品为辅;这一年,他创立了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之後每一年,他都会在香港举办有关茶文化的活动,包括茶艺、茶的製造、装茶器皿的製造与选择等,全面推广茶文化。
2011年,第一届国茗盃——中华茶艺比赛在潘彼超教授的倡导和主办下圆满举行,並相继有了第二届、第三届……他将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佛教、道家思想结合,以茶论武,以茶论道,活动新颖、方式多样,引人入胜。
潘彼超教授时常同行业中人一起,探讨茶未来的发展方向,弘扬茶文化。未来的茶文化推广计划,他设定了许多,儘管当前计划被困於新冠疫情的爆发中,然一旦疫情过去,他将重新起步,“可以预见这条路並不好走,但是我们有十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行业中人团结一起,提升竞爭力,我们也会一直走下去。”潘彼超教授说。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中国早日从茶叶大国变成茶业强国。我想,这也是所有中国茶人的梦想。”这也是潘彼超教授的梦想。梦想背後是他对茶农、茶业深厚的感情,是他四十多年学习、调研、实践、思考的成果与感悟,是为薄发而厚积的努力源头。
潘彼超教授,钻研茶文化四十多年,旗下经营国茗轩茶坊有限公司、国茗轩普洱茶研发中心等,並担任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主席,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会长,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理事,社区发展联盟名誉会长,天韵曲艺苑副主席,香港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常务董事(2007至2017),国茗轩旅遊开发部荣誉顾问等。
茶事,茶艺,茶道。他精於茶事,擅长茶艺,喜修茶道;
茶人、茶企、茶业。他是儒雅的茶人,苦心经营茶企,高瞻远瞩,为谋茶之大业负重致远。
“创立並打造中国的茶叶品牌,並在世界宣扬中国製造。”“跟随‘一带一路’的步伐,将中国的茶叶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茶+茶文化+茶产业,应该形成一条产业链,加速产业整合,多渠道融合发展,实现茶产品多元化,场景化、产业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茶叶种植国,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产量整体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68.3万吨到2013年的192.4万吨,再到2019年产量约26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0%左右。与此同时,茶叶的销售亦在逐年增加,但是茶叶销售市场仍处於供过於求的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出口茶叶,至今仍然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而我国茶企业众多,但是尚无大品牌,中国茶叶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引言
一带携一路茶道通四海
当下,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快速规模化扩张,茶产业的供求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以2015年为例,中国茶叶产量227.76万吨,出口茶叶32.50万吨,国内茶叶市场供给量达到195.26万吨。潘彼超教授分析说,“据我所知,就国人对茶业的销量来说,有了很大的增长变化。同时从数据上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國茶叶最大的销量来自於内销,茶叶出口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困难的症结在於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不夠,中国茶叶的品质受认可度不高等。”茶叶单产低,劳动效率低,组织化程度低,茶叶的标準化程度低,集中程度低等问题,同时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换言之,中国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於茶叶领域苦心经营、为茶业发展慎思谨行、钻研茶文化四十多年的潘彼超教授一眼看到了中国茶产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心知这些都是阻碍中国茶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如何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考验着包括潘彼超教授在内的茶人们的智慧,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後,中国茶和茶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提升茶的消费量?如何将茶叶发展成为产业?如何实现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融合?更从此成为了他这些年思考的重要课题。
2018年,首届“香港一带一路国际食品展”在香港亚洲博览馆内举行,由潘彼超教授创立的“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以支持单位之一参展,並於开幕当天在会场内举办了一带一路“茶道与商路”的新闻发佈会;2019年6月27日,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前往广州参加了香港国际华商联合会举办的交流活动,切身体验了一次现代农会交流的成果;11月以主办单位之一参与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生态农业暨食品博览会;並首次举行中国粤港澳经济论坛活动……为推动中国茶业及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潘彼超教授正在努力。
“希望中国能夠真真正正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实现茶业全面化、普及化、标準化,希望未来中国茶叶沿着“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海外的时候,中国茶叶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中国的茶叶能夠成为国际品牌。”潘彼超教授亦觉中国茶叶品牌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产品多元化 行业产业化
“产业整合加速,多渠道融合发展。未来随着产业进一步加速变革,传统卖茶模式不再完全适应茶业发展需求,多渠道融合、異业联盟、深耕年轻消费市场、培育新零售、新模式。”这也是潘彼超教授心目中已经拟定好的茶业未来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在一次粤港澳与内地城市的经贸合作活动上,作为香港(国际)现代农业与投资促进会创办人的他曾说:“这个茶除了有传统的看法,还应该有现代的看法,我希望能把这个茶产叶做深加工,把它发展好了,然後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重要的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产值等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说,中国有足夠多、能夠衍生出无数茶产品的原材料。而另一方面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大众茶消费的市场份额是不容忽视的。如何保护茶农的利益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从2013年开始,潘彼超教授行走的方向便不仅仅是推广茶叶,而是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在与茶有关的农副产品上,涉及、渗透到饮食、保健、美容等多个领域,如製作成茶叶面条、茶叶饼乾、茶油、养生茶以及以茶为原材料的美容产品等,在茶产品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将茶与大健康融合在一起,同时以香港对农产品质量严苛的要求为标準,通过香港消费者及香港质监局对产品的有效认证,将中国的茶品质提升到一个国际的标準,並借助香港这个世界知名的自由港平台,融合国家的政策及倡议,将好的茶产品推向全世界,“这定然是茶叶发展未来的一个趋势。”潘彼超教授说,“如此一来,可助力实现中国茶产品长远的发展,也能将我国剩餘的数十万吨茶叶缺口填补,实现供求平衡,可持续发展中国茶业,实现中国茶叶产品多元化,销售场景化,行业产业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引领绿色生活的健康农产品,潘彼超教授对茶文化茶产业发展的观察和见解,总是能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势和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对於国家战略中关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茶的地位和作用,潘彼超教授心如明镜。
传扬茶文化 初心不转移
“我对茶业非常感兴趣。”潘彼超教授说,为着这份兴趣,他秉持初心,在这个领域坚守了四十多年。深谙茶理,痴迷茶韵,为茶之道,他可谓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心力。
一直在为传播中华茶文化,为促进茶业发展而努力。“1978年至1988年,我听到了评价中国的不同声音,那些评价参差不齐。”潘彼超教授说从那时起,他心中就有了一个信念:将来有机会,要以茶为媒,向世界推广中华茶文化。2003年,他创立国茗轩茶坊,以经营中国名优茶叶为主,泡茶器皿、绿色保健食品为辅;这一年,他创立了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之後每一年,他都会在香港举办有关茶文化的活动,包括茶艺、茶的製造、装茶器皿的製造与选择等,全面推广茶文化。
2011年,第一届国茗盃——中华茶艺比赛在潘彼超教授的倡导和主办下圆满举行,並相继有了第二届、第三届……他将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佛教、道家思想结合,以茶论武,以茶论道,活动新颖、方式多样,引人入胜。
潘彼超教授时常同行业中人一起,探讨茶未来的发展方向,弘扬茶文化。未来的茶文化推广计划,他设定了许多,儘管当前计划被困於新冠疫情的爆发中,然一旦疫情过去,他将重新起步,“可以预见这条路並不好走,但是我们有十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行业中人团结一起,提升竞爭力,我们也会一直走下去。”潘彼超教授说。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中国早日从茶叶大国变成茶业强国。我想,这也是所有中国茶人的梦想。”这也是潘彼超教授的梦想。梦想背後是他对茶农、茶业深厚的感情,是他四十多年学习、调研、实践、思考的成果与感悟,是为薄发而厚积的努力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