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地发展,教学研究方法不断地深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田园教学法应运而生。田园教学法是从早期出现的田野工作法转化过来的,所谓的田野工作法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下文根据笔者经验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进行论述。
关键词:田园教学法;创新;教学改革
一、田园教学法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核心,也是人类学学科的明确特征,既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的手段,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的“基础”课主要是立足于大学生生活现状,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事例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大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实践来研究教学方法。而田园教学法正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和理性分析,以此探讨和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基础”课教学现状
1.“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基础”课的教材体现了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色彩比较浓,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好多教师在灌输的过程中完全采取唯我独尊的方式,认为涉及大方向的内容,只能采取强迫接受和填鸭式的教学。其实,“灌输式”教学不仅蕴含教育的自觉性,而且蕴含了灌输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具体要素的实践活动过程。
2.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是现今“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受到老师和学生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甄选案例时,往往缺乏实效性,不能选取发生在学生的或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教授,这样就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印象深刻。反之,选择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之中,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使之更容易认同和产生共鸣,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合理的教学实践中使得大学生把课堂知识有效的理解、消化,能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坚定信仰的合格的大学生。但是,现今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陈旧,缺乏深度。比如,在讲到做坚定的爱国者这一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演讲,或者唱爱国主义歌曲,拍几张照来应付上级的检查需要。这种实践活动又回到了中学阶段思想教育的模式中,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
三、田园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运用
1.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回归学生本身
田园教学法要求教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对理论的钻研上,而要以理论作为武器,深入到鲜活的生活空间,走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逐渐地从“文本式”的教学研究者转化为“田园式”的教学实践研究者。而“基础”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人”这一主题,需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参与要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弱化“教师中心”观念,树立并强化“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内容进行准备,制作成ppt,上課时选出代表,对准备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田园式”教学方法,使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认知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需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相衔接,增强实效性
田园教学法旨在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出书斋,深入到社会中来安排教学活动,使自己从一个单一研究者角色向观察社会、参与社会的践行者转变。所以“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性。比如,在讲到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针对现今社会出现的“漂白女星”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她们未来的路能走多远,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种从现实中找教学素材的田园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把握住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进程和发展趋势,并且将所掌握的热点问题与所讲授的内容恰当地融合起来。当然,这也对教师的理论和方法、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其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为教师开展“田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新课程所标榜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旧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求得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是教学研究者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想要科学合理的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形成具有和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独立的教学理论,教师必须深入社会与社会的一些机构一起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比如,在讲授人际交往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当地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联系,组织学生通过参与“高空路”、“绝壁逢生”、“信任背摔”等团体训练活动项目,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和互相信任。所以教师不仅仅要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研究大量的来自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然后充实它并赋予一定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革。
田园教学法绝不同于一般的“文本”教学,它是让教师把教育回归于学生本身,把教学场地放到社会之中。“基础”课目前的教学方式理论性较强,正需要这种教学方式为之补充,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所以,希望田园教学法能够在“基础”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田园教学法;创新;教学改革
一、田园教学法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核心,也是人类学学科的明确特征,既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的手段,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的“基础”课主要是立足于大学生生活现状,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事例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大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实践来研究教学方法。而田园教学法正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和理性分析,以此探讨和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基础”课教学现状
1.“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基础”课的教材体现了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色彩比较浓,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好多教师在灌输的过程中完全采取唯我独尊的方式,认为涉及大方向的内容,只能采取强迫接受和填鸭式的教学。其实,“灌输式”教学不仅蕴含教育的自觉性,而且蕴含了灌输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具体要素的实践活动过程。
2.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是现今“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受到老师和学生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甄选案例时,往往缺乏实效性,不能选取发生在学生的或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教授,这样就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印象深刻。反之,选择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之中,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使之更容易认同和产生共鸣,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合理的教学实践中使得大学生把课堂知识有效的理解、消化,能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坚定信仰的合格的大学生。但是,现今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陈旧,缺乏深度。比如,在讲到做坚定的爱国者这一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演讲,或者唱爱国主义歌曲,拍几张照来应付上级的检查需要。这种实践活动又回到了中学阶段思想教育的模式中,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
三、田园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运用
1.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回归学生本身
田园教学法要求教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对理论的钻研上,而要以理论作为武器,深入到鲜活的生活空间,走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逐渐地从“文本式”的教学研究者转化为“田园式”的教学实践研究者。而“基础”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人”这一主题,需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参与要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弱化“教师中心”观念,树立并强化“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内容进行准备,制作成ppt,上課时选出代表,对准备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田园式”教学方法,使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认知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需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相衔接,增强实效性
田园教学法旨在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出书斋,深入到社会中来安排教学活动,使自己从一个单一研究者角色向观察社会、参与社会的践行者转变。所以“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性。比如,在讲到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针对现今社会出现的“漂白女星”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她们未来的路能走多远,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种从现实中找教学素材的田园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把握住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进程和发展趋势,并且将所掌握的热点问题与所讲授的内容恰当地融合起来。当然,这也对教师的理论和方法、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其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为教师开展“田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新课程所标榜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旧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求得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是教学研究者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想要科学合理的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形成具有和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独立的教学理论,教师必须深入社会与社会的一些机构一起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比如,在讲授人际交往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当地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联系,组织学生通过参与“高空路”、“绝壁逢生”、“信任背摔”等团体训练活动项目,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和互相信任。所以教师不仅仅要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研究大量的来自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然后充实它并赋予一定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革。
田园教学法绝不同于一般的“文本”教学,它是让教师把教育回归于学生本身,把教学场地放到社会之中。“基础”课目前的教学方式理论性较强,正需要这种教学方式为之补充,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所以,希望田园教学法能够在“基础”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