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作为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基础学科,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策略,导致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习惯培养上始终得不到有效发展。通过家长对孩子预习习惯、作业内容、书写方式、解析思路等方面的引导,不仅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使孩子的数学能力和学习意识得到加强,有助于打牢孩子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 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 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的细心引导和家庭关怀,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阶段,家长教育缺失、引导方法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质量。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从预习习惯、作业内容、书写方式、解析思路四个方面出发,对小学数学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展开研究。
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对新知的一种学习活动,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重点和学习内容,找出不足和问题进而在课堂学习时得到深层次的学习与理解。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能动的学习状态,提高对新知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首先,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家长应保持耐心、溫和的引导态度,摒弃传统“教育是老师的任务”的思想,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主动与孩子展开互动交流,避免孩子独立学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实现其学习共同体的效果。其次,家长应按步骤依次引导孩子的预习活动,以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为例,第一步,让孩子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和阅览,初步了解所要预习的大概方向;第二步,引导孩子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学习和演算,并尝试对练习题进行试做,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程度;第三步,引导孩子对不懂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总结,提升孩子的预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二、引导孩子完成制定的作业内容
课下作业是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一种巩固、提升的教学方法,其作业内容的设置大多以基础练习、拓展提升为主,旨在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计算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通常只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注重孩子的计算正确,缺乏对孩子计算细节和完成过程的了解,这在某种情况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作业内容,关注、指导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审题不仔细、题干信息不理解、关键要素把握不准等问题,进而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如孩子在做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的作业时,有的孩子会出现运算顺序错误,如32+14-8=32+6=38(先算了减法);有的孩子会出现审题不仔细的错误,如3×6÷2=18×2=9(错把除以2弄成乘以2);有的学生会出现同类合并的情况,如35-6-12=35-6=29(后两项误算为12-6)。让家长在孩子作业计算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提醒孩子容易出错的地方,纠正孩子的马虎、大意等问题,从而有助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意识。
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也是当前孩子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这需要家长在日常教育引导中着重考虑和指导的一个重点。如在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中,例题35÷8的正确解析为35÷8=4……3,但有些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数字5的书写潦草,笔画连成6,导致最后的错误答案为4余4。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方式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书写方式,保持耐心指导的态度,及时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引导孩子保持整洁、大方、美观、公正的书写习惯,避免因书写不规整而导致计算错误的现象。此外,除了对孩子日常书写进行指导和监督外,家长本身也应做好模范带头的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书写方式,规整自身的书写笔画,如在家长签字、指导讲解的时候,家长应认真书写、笔记清晰,使孩子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
四、引导孩子展开灵活的解析思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基础学科,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孩子因其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难以理解而放弃对试题的练习,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情发展,还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未来的主体发展。因此,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学情变化和思维培养等方面,及时引导孩子展开灵活的解析思路,消除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畏难情绪,培养孩子能动探究、激励奋进的求知态度。如在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学习时,一箱梨连箱重15千克,吃了一半后,连箱重8千克,请问箱子有多重?孩子在面对这道问题时,常常找不到问题的解析关键点,进而丧失继续读题和计算的兴趣。对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吃了一半”这句话进行理解,激发孩子的思维联想,接下来,引申出被吃掉梨的重量为15-8=7千克,那么可以得出7×2=14千克,箱子重量15-14=1千克。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抓取和思维的拓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方法性,增强孩子的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完善孩子的成长体系,从生活细节、学习细节、发展细节出发,既能提升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情感,又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其素质教育、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院.我国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8 (2).
[2] 孙莉.小学数学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J].广西教育,2018(45).
【关键词】 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 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的细心引导和家庭关怀,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阶段,家长教育缺失、引导方法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质量。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从预习习惯、作业内容、书写方式、解析思路四个方面出发,对小学数学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展开研究。
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对新知的一种学习活动,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重点和学习内容,找出不足和问题进而在课堂学习时得到深层次的学习与理解。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能动的学习状态,提高对新知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首先,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家长应保持耐心、溫和的引导态度,摒弃传统“教育是老师的任务”的思想,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主动与孩子展开互动交流,避免孩子独立学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实现其学习共同体的效果。其次,家长应按步骤依次引导孩子的预习活动,以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为例,第一步,让孩子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和阅览,初步了解所要预习的大概方向;第二步,引导孩子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学习和演算,并尝试对练习题进行试做,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程度;第三步,引导孩子对不懂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总结,提升孩子的预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二、引导孩子完成制定的作业内容
课下作业是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一种巩固、提升的教学方法,其作业内容的设置大多以基础练习、拓展提升为主,旨在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计算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通常只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注重孩子的计算正确,缺乏对孩子计算细节和完成过程的了解,这在某种情况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作业内容,关注、指导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审题不仔细、题干信息不理解、关键要素把握不准等问题,进而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如孩子在做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的作业时,有的孩子会出现运算顺序错误,如32+14-8=32+6=38(先算了减法);有的孩子会出现审题不仔细的错误,如3×6÷2=18×2=9(错把除以2弄成乘以2);有的学生会出现同类合并的情况,如35-6-12=35-6=29(后两项误算为12-6)。让家长在孩子作业计算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提醒孩子容易出错的地方,纠正孩子的马虎、大意等问题,从而有助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意识。
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也是当前孩子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这需要家长在日常教育引导中着重考虑和指导的一个重点。如在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中,例题35÷8的正确解析为35÷8=4……3,但有些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数字5的书写潦草,笔画连成6,导致最后的错误答案为4余4。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方式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书写方式,保持耐心指导的态度,及时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引导孩子保持整洁、大方、美观、公正的书写习惯,避免因书写不规整而导致计算错误的现象。此外,除了对孩子日常书写进行指导和监督外,家长本身也应做好模范带头的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书写方式,规整自身的书写笔画,如在家长签字、指导讲解的时候,家长应认真书写、笔记清晰,使孩子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
四、引导孩子展开灵活的解析思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基础学科,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孩子因其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难以理解而放弃对试题的练习,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情发展,还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未来的主体发展。因此,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学情变化和思维培养等方面,及时引导孩子展开灵活的解析思路,消除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畏难情绪,培养孩子能动探究、激励奋进的求知态度。如在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学习时,一箱梨连箱重15千克,吃了一半后,连箱重8千克,请问箱子有多重?孩子在面对这道问题时,常常找不到问题的解析关键点,进而丧失继续读题和计算的兴趣。对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吃了一半”这句话进行理解,激发孩子的思维联想,接下来,引申出被吃掉梨的重量为15-8=7千克,那么可以得出7×2=14千克,箱子重量15-14=1千克。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抓取和思维的拓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方法性,增强孩子的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完善孩子的成长体系,从生活细节、学习细节、发展细节出发,既能提升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情感,又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其素质教育、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院.我国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8 (2).
[2] 孙莉.小学数学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J].广西教育,2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