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传统教学机械、划一、压制学生个性及创造性发展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开始,差异教学成为备受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发展的教学。”①差异教学是为克服传统划一性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从学生差异出发”、“实施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由于差异教学突出地强调“立足差异”、“发展差异”,课堂上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措施,让学生自主、充分、个性化地发展,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疑惑:差异教学强调让学生获得差异发展,是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自主,是否否定了纪律和规范的重要性呢?强调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是否忽视了社会化品质的获得呢?本文就以上问题加以阐述。
一、差异发展与全面发展
差异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从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可见,差异教学区别于划一性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强调学生发展目标上的差异。也许有人会说,强调差异发展,是否就否认或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差异教学中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与差异发展的关系。
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一切方面的发展,强调统一性和平均性,结果就导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填平补齐”和“千人一面”。可以说,这严重误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试想,假若每个人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只是平平,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吗?实际上,如果“全面”意味着一切方面,那么一切方面的高水平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一切方面的平平发展又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几个方面与发掘人的天赋才能结合起来。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② 可见,对全面发展的正确、合理的理解应该是人在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发展的普遍性。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只重知识学习的片面发展观相对应。
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发展二者的关系呢?首先,应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对学生的一种共同性和基础性的要求。即每一个学生除了知识学习以外,还应得到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即个人基本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能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特点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差异发展。可见,差异发展是在学生基本素养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提升,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可以说,个体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他的差异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而差异发展又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差异发展二者是基础性与超越性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他的天赋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引领学生在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自主性与规范性
这里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优势智能等选择自身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权利。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知道,一切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领会和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并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都不相同。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用过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而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事实上,从儿童发展过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可以较好地自我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了。因此,学生课堂活动中的自主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规范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获取自身发展要素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定,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规约和管理,不能放任不管。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定的规矩和纪律是保证学生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学生的发展就有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但是,我国传统的划一性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规范性、严格的纪律和规约的重要,这种严格的规范性使得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千篇一律,致使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置若罔闻,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激发、人格尊重、差异照顾和特长发挥了。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差异发展目标的实现。
那么,差异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对待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规范性呢?我们认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规范性是辩证统一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离不开外在规范性的制约,一定的规范是学生自主的基础。我们赋予学生自由,提倡学生发挥自主性,并非否认规范性的重要。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实质是,“使教学从传统的专制状态下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向自由状态下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制,实现教学中‘对称的自由’”。③ 学生要想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在一定的纪律、规范制约下自由成长。离开了纪律规约,学生的基本发展便得不到保障,而太强的规约又往往阻碍、压制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自主性与规范性的“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作一般性、规范性的要求,这是学生达到一般发展或称全面发展的底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允许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潜能的不同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作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三、个性化与社会化
这里,我们对“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概念均取其狭义上的理解,即它们分别相当于我们说的“个性”与“共性”或“独特性”与“共同性”的概念。个性化,通俗地说就是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就是培养个体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方面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它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而社会化正与其相对,它强调的是“共性化”的过程,或者说是“同一化”的过程,即把社会认可的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准则、价值标准等,内化到个体身上,从而使不同个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品质。社会化的共同品质使不同个体和谐相处在社会中。
差异教学中,我们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个性化人才,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忽视了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应该是和谐地统一在个体身上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学生的发展就不完整、不充分。我们知道,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在他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一个人要想在群体中生存,他必须首先掌握群体生活所需的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准则等,来获得群体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个体要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要突显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就需要从事许多与共同性相对立的“独特性”的活动,以此来实现自己个性化的发展。可见,个性化与社会化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即共性化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个性化的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社会化水平。个性丰富社会性,社会性规范个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又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在学生达到社会化水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获得符合其自身水平和潜能的、最充分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差异教学的永恒追求。
注释
①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页
③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由于差异教学突出地强调“立足差异”、“发展差异”,课堂上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措施,让学生自主、充分、个性化地发展,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疑惑:差异教学强调让学生获得差异发展,是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自主,是否否定了纪律和规范的重要性呢?强调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是否忽视了社会化品质的获得呢?本文就以上问题加以阐述。
一、差异发展与全面发展
差异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从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可见,差异教学区别于划一性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强调学生发展目标上的差异。也许有人会说,强调差异发展,是否就否认或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差异教学中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与差异发展的关系。
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一切方面的发展,强调统一性和平均性,结果就导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填平补齐”和“千人一面”。可以说,这严重误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试想,假若每个人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只是平平,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吗?实际上,如果“全面”意味着一切方面,那么一切方面的高水平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一切方面的平平发展又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几个方面与发掘人的天赋才能结合起来。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② 可见,对全面发展的正确、合理的理解应该是人在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发展的普遍性。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只重知识学习的片面发展观相对应。
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发展二者的关系呢?首先,应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对学生的一种共同性和基础性的要求。即每一个学生除了知识学习以外,还应得到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即个人基本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能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特点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差异发展。可见,差异发展是在学生基本素养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提升,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可以说,个体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他的差异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而差异发展又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差异发展二者是基础性与超越性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他的天赋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引领学生在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自主性与规范性
这里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优势智能等选择自身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权利。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知道,一切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领会和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并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都不相同。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用过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而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事实上,从儿童发展过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可以较好地自我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了。因此,学生课堂活动中的自主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规范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获取自身发展要素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定,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规约和管理,不能放任不管。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定的规矩和纪律是保证学生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学生的发展就有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但是,我国传统的划一性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规范性、严格的纪律和规约的重要,这种严格的规范性使得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千篇一律,致使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置若罔闻,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激发、人格尊重、差异照顾和特长发挥了。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差异发展目标的实现。
那么,差异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对待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规范性呢?我们认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规范性是辩证统一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离不开外在规范性的制约,一定的规范是学生自主的基础。我们赋予学生自由,提倡学生发挥自主性,并非否认规范性的重要。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实质是,“使教学从传统的专制状态下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向自由状态下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制,实现教学中‘对称的自由’”。③ 学生要想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在一定的纪律、规范制约下自由成长。离开了纪律规约,学生的基本发展便得不到保障,而太强的规约又往往阻碍、压制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自主性与规范性的“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作一般性、规范性的要求,这是学生达到一般发展或称全面发展的底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允许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潜能的不同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作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三、个性化与社会化
这里,我们对“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概念均取其狭义上的理解,即它们分别相当于我们说的“个性”与“共性”或“独特性”与“共同性”的概念。个性化,通俗地说就是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就是培养个体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方面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它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而社会化正与其相对,它强调的是“共性化”的过程,或者说是“同一化”的过程,即把社会认可的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准则、价值标准等,内化到个体身上,从而使不同个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品质。社会化的共同品质使不同个体和谐相处在社会中。
差异教学中,我们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个性化人才,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忽视了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应该是和谐地统一在个体身上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学生的发展就不完整、不充分。我们知道,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在他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一个人要想在群体中生存,他必须首先掌握群体生活所需的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准则等,来获得群体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个体要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要突显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就需要从事许多与共同性相对立的“独特性”的活动,以此来实现自己个性化的发展。可见,个性化与社会化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即共性化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个性化的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社会化水平。个性丰富社会性,社会性规范个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又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在学生达到社会化水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获得符合其自身水平和潜能的、最充分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差异教学的永恒追求。
注释
①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页
③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