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讲解氧气制取方法时,设计了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学生实验观察填写好相关现象、原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上述实验(2)的试管中,当不再产生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几次的重复实验,让学生感到好象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从而引出催化剂及其所起的作用。在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实验6-6,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这两个实验充分体现了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探究的方法和能力,通过上述实验设计,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值得品味之处。
一、注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要求遵循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允许估计、大概,新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教师应认真研究课标,让学生有意识地学得,无意识地习得这种科学方法。
如上述第二个实验,以前的教材仅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又变成紫色,由此得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要分解,而新教材这一改进,就将此知识考虑的详尽、全面,紫色纸花喷醋酸,变成红色,说明酸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纸花喷水不变成红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纸花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喷水后的紫色纸花通入二氧化碳变红,这样一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启迪了学生,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要耐心、全面、综合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情况,获得最终正确的答案。
例如,我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验证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许多同学借鉴实验6-5,验证二氧化碳溶入水的实验方法,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扁,凹陷。他们没有直接给出此实验就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钠溶液反应这一结论,而是继续向瓶中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出产生气泡,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盐,这样的设计就体现了教材的设想,考虑了是否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二氧化碳,从而塑料瓶变扁等因素,使得这一设计更加严谨、科学。
二、强调实验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但从考核学生成绩、评價学生素质的标准与方法上仍反映出偏重理论课、轻视实验课的倾向。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格式化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直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21世纪教育的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如何改变思维角度?在实验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个设计实验的题目,如,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怎样防止铁生锈?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的比较等,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设相应的设计实验题目,如:证明分子的运动,上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一系列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学习动机
由于以往教材中实验大多具有已知的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曾经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与枯燥。同时,由于学生安全的压力,教师过分强调试剂药品的毒害作用,实验的危险性,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实验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兴趣,而新教材在这个方面有了本质性改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设计,动手实践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所形成的非智力心理优势,会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化学实验能同时以声光色等多种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动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四、重视实验教学的知识运用性
课改下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实验接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在这些实验中,如“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鸡蛋放入酸中出现的沉浮现象。”“叶脉书签的制作”、“关于农药与化肥”的调查与研究,“收集服装标签,查服装面料的纤维种类”等实验活动与探究,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日常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教师在实验教学应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这两个实验充分体现了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探究的方法和能力,通过上述实验设计,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值得品味之处。
一、注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要求遵循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允许估计、大概,新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教师应认真研究课标,让学生有意识地学得,无意识地习得这种科学方法。
如上述第二个实验,以前的教材仅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又变成紫色,由此得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要分解,而新教材这一改进,就将此知识考虑的详尽、全面,紫色纸花喷醋酸,变成红色,说明酸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纸花喷水不变成红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纸花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喷水后的紫色纸花通入二氧化碳变红,这样一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启迪了学生,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要耐心、全面、综合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情况,获得最终正确的答案。
例如,我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验证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许多同学借鉴实验6-5,验证二氧化碳溶入水的实验方法,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扁,凹陷。他们没有直接给出此实验就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钠溶液反应这一结论,而是继续向瓶中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出产生气泡,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盐,这样的设计就体现了教材的设想,考虑了是否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二氧化碳,从而塑料瓶变扁等因素,使得这一设计更加严谨、科学。
二、强调实验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但从考核学生成绩、评價学生素质的标准与方法上仍反映出偏重理论课、轻视实验课的倾向。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格式化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直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21世纪教育的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如何改变思维角度?在实验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个设计实验的题目,如,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怎样防止铁生锈?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的比较等,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设相应的设计实验题目,如:证明分子的运动,上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一系列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学习动机
由于以往教材中实验大多具有已知的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曾经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与枯燥。同时,由于学生安全的压力,教师过分强调试剂药品的毒害作用,实验的危险性,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实验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兴趣,而新教材在这个方面有了本质性改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设计,动手实践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所形成的非智力心理优势,会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化学实验能同时以声光色等多种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动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四、重视实验教学的知识运用性
课改下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实验接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在这些实验中,如“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鸡蛋放入酸中出现的沉浮现象。”“叶脉书签的制作”、“关于农药与化肥”的调查与研究,“收集服装标签,查服装面料的纤维种类”等实验活动与探究,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日常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教师在实验教学应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