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应性发展的学段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baid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通过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让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素养得以衔接与融合,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长期性,是当下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衔接课程和学段整体课程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的变化,努力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一致,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关键词:适应性发展;初中学段;衔接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A-0030-05
  在關注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时代,素养教育也“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1]。如何让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素养得以衔接与融合,课程内容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长期性,成为当下课程衔接与整合面临的重要课题。
  适应性发展,是指既要关注学生共性的身心发展变化,又要关注个体发展存在的差异,当教材、学段、心理、环境等发生变化并与学生之前经验产生一定认识坡度时,适应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段衔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多样性与独特性,通过问卷调查及心理测评,研究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的共性及个性差异。衔接课程的实践探索,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构建课程学习的进阶路径,以适应课程的变化与迭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近年来,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以“基于适应性发展的小初学段课程衔接实验项目研究”课题为抓手,研究探索如何通过衔接课程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的变化,努力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一致,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项目实验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与发展,学校在学段衔接课程的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建构
  基于适应性发展的学段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建构以项目实验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为导向,体现“依据课标,衔接小学、预备高中,兴趣主导、能力为重”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建构关注五年级已学习课程的延伸,对原有小学六年级课程进行整合,导入七年级预备课程,整体建构六至九年级课程。
  (一)课程建构思路
  1.以衔接与预备为立足点
  学校建构衔接课程时,立足义务教育九年课程的整体要求,对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了解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及存在空缺,在六年级衔接课程中进行渗透与落实。对现有初中各学科的起点要求进行整合,确定初中起始阶段必需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准备,将学习内容有序纳入六年级预备课程中。
  2.关注兴趣培养与适应性发展
  衔接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适应性发展特点。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力。整个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活动性课程、研究性课程设计,尤其重视学生的动手探究和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课程建构体系
  课程建构“着力于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着手于六、七年级衔接,初三、高一年级衔接,因为这两个衔接点的跨度最大、问题最典型、需求也最为紧迫”[2] 。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提供多元课程选择为宗旨,将小学与初中视为完整的学段,对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计划及各种教育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促进学生的适应性发展,实现不同学段学习生活的理想过渡。
  课程框架设计主要从六年级课程设计与四年整体课程设计两方面展开。
  1.六年级衔接课程建构
  六年级衔接课程的建构,一方面基于小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是从初中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两方面整合形成六年级衔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框架。六年级衔接课程包括学科衔接课程、初中先导课程、个性特长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个部分(如图1)。
  六年级学科衔接课程,主要是将小学六年级的学科课程内容与初中七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充实,使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如语文和英语学科衔接课程都增加了阅读、演讲及写作训练,数学增加了思维训练与数学应用内容,实现了小初学段在学科课程知识学习上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性发展。
  初中先导课程是将初中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先导课程下移到六年级,如将物理、化学、生物相关内容作为科学实验基础纳入科学课程,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的相关内容作为社会观察与研究纳入社会课程,阅读课程涵盖初中将要学习的人文与科学内容。初中先导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初中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特点,为初中课程学习提供知识方法与学习准备。
  个性特长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的艺术课程结合地方特色,融入了苏州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会体验、自然观察等诸多方面内容,将校内与校外、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多方面融合,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形成综合能力与素养。
  2.四年整体课程建构
  四年整体课程包括六年级衔接课程、具有四年贯通特征的学科基础课程、综合拓展课程、个性特长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五个部分(如图2)。四年整体课程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六—七年级为前期阶段,八年级为中期阶段,九年级为后期阶段。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四年贯通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不同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六—七年级重点落实衔接与先导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八年级进行综合拓展课程和个性特长课程学习,渗透并强化学科整合课程的学习,九年级适当融入初高衔接课程学习,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进行预备。
  整个四年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规划与落实的过程,切实体现了关注学生适应性发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培育。与现行课程相比,更加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更多强调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课程实施与社会活动、自然观察、交流互动、动手操作结合。   二、衔接课程的实践探索走向
  经过五年多学段衔接课程的实践探索,课程设计者认为,适应性发展关注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变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要能够促进学生适应课程变化并能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达到身心成长的健康平衡与发展。由此,衔接课程在如下三方面进行了着力建构:
  (一)注重课程建构的衔接性
  六年级课程设计,既重视国家课程开设的全面性与实施的规范性,又凸显衔接课程实施的校本化与灵活性。一方面依据小学课程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从初中学习的实际出发,相互整合形成六年级衔接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结构,学校组织教师自主编写了《科学》《社会》《阅读》等衔接课程的教材,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通过四轮六年级衔接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完成了小学五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过渡。不同阶段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了学段衔接课程“衔接小学,预备高中,兴趣主导,能力为重”的预设目标。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六年级上学期精简小学六年级课程内容,依据小学五年级教学进度,整合小学未完成的学习内容,从初中视角对小学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建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六年级下学期,开设科学、社会、阅读三门综合性先导课程,将小学知识与初中学习内容对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课程的探究性、体验性和活动性。综合性科学课程以理化生学科实验为主,衔接小学科学,为初中阶段理化生学科學习奠定基础。社会课程主要衔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浅显过渡进入初中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阅读课程,将人文阅读与科学阅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及鉴赏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为初中学习生活提供心理准备。如课程设计者向学生推荐《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的历程》《未来简史》等书目,采取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任务阅读与思考阅读结合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通过阅读走进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关注科学与未来的前沿性话题,学会思想碰撞与交流,培养自己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
  (二)着力课程实施的进阶性
  六年级衔接课程的实施,既重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同时也关注不同课程学习的台阶设置。如初中先导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将小学课程向初中延伸,在正式学习初中课程之前给予学生生活化、活动化的体验与学习预备,以实现学习思维的进阶性跨越。六年级数学衔接课程,重在帮助学生从小学数学认识向中学数学思维转变。语文衔接课程,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将阅读与人文素养发展结合。英语衔接课程关注语言运用,促进学生在语言交际学习中体会并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六年级科学先导课程,是将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中的生活经验、实践体验、现象观察相结合,为适应初中理科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社会先导课程,主要让学生体验和认识与初中历史及政治相关的现象和概念,为初中文科课程学习拓宽信息视野。
  以科学课程中的初中物理先导课程《初识电路》内容学习为例(如图3),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阶梯式递进的微情境活动。活动内容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贯穿渗透于整个情境活动过程中,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进阶的成就感。
  在先导课程实施的实践过程中,课程设计者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所发现和深度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先导课程实施经验,也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课程实施的进阶性以及实验项目的科学开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发展性设想。
  (三)侧重课程开发的融通性
  衔接课程开发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程与学生的实践经历及感受体验融合,努力达到课程学习的融会与贯通。七下课程注重人文课程和历史学科课程对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科学课程与物理学科课程融合,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八下课程,强化科学课程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科学课程学习资源与空间。
  课程开发中重点打造不同类别课程及特色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学校开设了每天下午的“三点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需求选修相关课程。如学科拓展进阶课程、创新实践项目课程、兴趣类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学生通过课程选修获得了成长和进步,多次在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比赛、“FIRST中国机器人大会”中获得团体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在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进行选修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无边界学习创造条件。近年来,学校与苏州教育博物馆、苏州生态农业园等建立了长期联系,形成了校内外融通的课程资源网络(如图4)。课程资源的融合,兼容了学科整合,贯通了自然与社会,更加重视与学生适应性发展相匹配的个性化课程开发。学生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通过建立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分工、自制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分析表达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衔接课程实践探索的思考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3]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是教育的理想和情怀,基于适应性发展的衔接课程建设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应当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统一起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个方面。关注个性成长,是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共性特征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成长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充分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使个体获得全面发展。无论何种课程的开发,都需要结合未来人才培养目标,关注现实,让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过程成为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其他文献
【正】 荷兰艺术家贾里拉-伊萨迪和细胞生物学家阿布德尔瓦赫布-伊尔-格哈尔佐伊将合成蜘蛛丝与人类皮肤结合在一起,研发出一种超级坚固的材料,能够抵御以一半正常速度飞行的
交流电动机是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因此实现高性能的交流调速很困难。传统的标量控制方案即大家熟知的V/F等于常量控制方式,不能满足高性能场合的需求。空间矢量调制采用
为了满足各种水轮机组的运行条件,制造厂提出了保证水轮机调节的不同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Neyrpic公司已研制出了一系列DIGIPID CH调速器。该调速器能尽可能满足水电生产商
露地早熟马铃薯是长春市夏菜的主要品种之一,通过早催茅、早播种、覆盖地膜等技术措施,能够达到提早上市、提高效益的目的,而且倒茬后可以种植一茬大白菜,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欠佳,原因固然很多,但本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就思想论思想,就政治论政治,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此,笔者从理论上
在默黑什沃尔水电工程的辩论中,环境激进主义与水电开发发生了冲突。本文关注着潜在的问题,井提出是否有办法解决印度水电所面临的最新问题。
近日,记者来到首都图书馆,因为是工作日,读者不多,偌大个图书馆显得有点空旷。但六层的电子阅览室里,却早已坐得满满当当,就连等位的座椅也成了稀缺资源,有三四个读者只好站
日前,国内首款云计算应用平台登陆第十三届北京科博会,这标志着中国云计算技术正式步入应用时代。在上午召开的科博会主题论坛暨“2010中国云计算商务应用大会”上,围绕着云计算
武术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也深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民族精神对于整个民族而言在其发展与前进的过程中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而如今经济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