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SAT考试,在一些人眼里均被戴上了通过对外教育洗脑的帽子;二者的并肩,被演化为洗脑教育的一种竞争。但倘若真的如此,那么政治也就太简单了。
传统文化,因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一句话,再一次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到访北京师范大学,在参观课标书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尽管此话的背景是古诗词在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中退出,但外界解读的外延,远比课程改革的内容要宽广。尤其是在留学教育领域,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扬,孔子学院显然被赋予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孔子学院意在文化教育
但恰恰就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汉学的孔子学院,这些年来争议不断。
自2012年美国政府一纸公告让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限期离境之后,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前不久,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再度表达了对孔子学院的反对意见。
美国教授反对孔子学院的背后,是孔子学院不可回避地急速扩张。时至今日,孔子学院被广泛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雄心勃勃的文化外交努力,该项目被世界各地的大学所接受,作为向学生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
新华社曾援引北京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的话说,自从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400多所孔子学 院。
尽管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但不会影响计划来华学习的学生人数,反而会促进更多的海外学生来华留学,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体验中国。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孔子学院依旧怀有着一颗警惕的心:“现在,开办孔子学院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把触角伸向我们的教育领域,准备对我们进行教育输出和文化侵略 呢?”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中国的“软实力”曾明确指出:随着中国越来越致力于向世界各地推广其文化,中国的软实力正在增强,而“与中国的军事力量相比,体现文化和形象凝聚力的软实力更值得警惕”。
对于外界这些质疑声,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孔子学院的目标、任务和运作方式,都没有任何输出价值观的企图,或者将来强大了要压迫人家的意思。
可实际上,孔子学院的争议,来自政府对文化项目的布局这一方式;而究其本身来说,不太可能造成争议。以孔子为祖师爷的儒家思想,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更重要的是,即使在中国,都没有多少人熟读孔孟,更何况对于“波、坡、摸、佛”都不了解的美国人,如何被那些弯弯绕绕的古汉语注入中国的价值观呢?就像一首歌里唱的“让全世界都说中国话”,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愿。
SAT加考思想政治
一些看不惯孔子学院的外国人,认为其在海外的扩张是一种对外国人的“洗脑”教育。前面已经论述了这种“洗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则是臆想出来的。
实际上,在持这个思路的人看来,美国在SAT考试内容中加入建国纲领性文件也同样是一种“洗脑”教育。前不久,《北京青年报》报道称,有些中国人担心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头脑中会被这个考试“强行植入美国价值观”。报道还配了一个卡通插画,画中的“山姆大叔”一手拿着一个汉堡和一个电影卷轴,另一手向前举着写着“SAT思想政治”的纸张。
与孔子学院的海外扩张一样,中国参加SAT大学入学考试的人数同样不少。去年有近20万中国学生考入了美国大学。香港《南华早报》上月发表了一篇当地SAT辅导教师杨諹的专栏文章。杨諹在文中断言,SAT计划在2016年实行的改革将使“美国首次能够系统地塑造成千上万中国学生的观点、信仰和意识形态”。
杨諹的这一论断,根据来源于负责管理SAT考试的美国大学委员会在2014年3月的一份文件。该文件显示,2016年对SAT实行一场大规模改革,变革中的一个,就是会新设一个叫做“以证据为基础的阅读和写作”的部分。这个部分将包含从美国建国纲领性文件中节选的一段内容—文件包括《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权利法案》及《联邦党人文集》—或是从受这些文件启发而产生的文本—如《葛底斯堡演说》—中节选的一段内容。
尽管大多数人对此并无多想,但还是被一些人夸大成为意识形态的灌输。
别把政治想太多
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SAT考试,在一些人眼里,均被戴上了留学洗脑教育的帽子;二者的并肩,被演化为洗脑教育的一种竞争。
这样的观点尽管有无风不起浪的依据,但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是一个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年轻人随时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接触到种种价值观。了解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即便不通过考试去接触这些,只要有留学的交流,那么终归都是要接触到这些东西的。这无论是对于海外的汉语爱好者,还是即将踏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去了解一种语言,一种制度是如何发展的,肯定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融入异国社会有帮 助。
当然,这当中政治的东西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毕竟政治迟早都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总体的心态,应当是别把政治想太多。
传统文化,因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一句话,再一次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到访北京师范大学,在参观课标书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尽管此话的背景是古诗词在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中退出,但外界解读的外延,远比课程改革的内容要宽广。尤其是在留学教育领域,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扬,孔子学院显然被赋予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孔子学院意在文化教育
但恰恰就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汉学的孔子学院,这些年来争议不断。
自2012年美国政府一纸公告让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限期离境之后,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前不久,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再度表达了对孔子学院的反对意见。
美国教授反对孔子学院的背后,是孔子学院不可回避地急速扩张。时至今日,孔子学院被广泛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雄心勃勃的文化外交努力,该项目被世界各地的大学所接受,作为向学生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
新华社曾援引北京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的话说,自从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400多所孔子学 院。
尽管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但不会影响计划来华学习的学生人数,反而会促进更多的海外学生来华留学,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体验中国。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孔子学院依旧怀有着一颗警惕的心:“现在,开办孔子学院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把触角伸向我们的教育领域,准备对我们进行教育输出和文化侵略 呢?”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中国的“软实力”曾明确指出:随着中国越来越致力于向世界各地推广其文化,中国的软实力正在增强,而“与中国的军事力量相比,体现文化和形象凝聚力的软实力更值得警惕”。
对于外界这些质疑声,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孔子学院的目标、任务和运作方式,都没有任何输出价值观的企图,或者将来强大了要压迫人家的意思。
可实际上,孔子学院的争议,来自政府对文化项目的布局这一方式;而究其本身来说,不太可能造成争议。以孔子为祖师爷的儒家思想,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更重要的是,即使在中国,都没有多少人熟读孔孟,更何况对于“波、坡、摸、佛”都不了解的美国人,如何被那些弯弯绕绕的古汉语注入中国的价值观呢?就像一首歌里唱的“让全世界都说中国话”,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愿。
SAT加考思想政治
一些看不惯孔子学院的外国人,认为其在海外的扩张是一种对外国人的“洗脑”教育。前面已经论述了这种“洗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则是臆想出来的。
实际上,在持这个思路的人看来,美国在SAT考试内容中加入建国纲领性文件也同样是一种“洗脑”教育。前不久,《北京青年报》报道称,有些中国人担心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头脑中会被这个考试“强行植入美国价值观”。报道还配了一个卡通插画,画中的“山姆大叔”一手拿着一个汉堡和一个电影卷轴,另一手向前举着写着“SAT思想政治”的纸张。
与孔子学院的海外扩张一样,中国参加SAT大学入学考试的人数同样不少。去年有近20万中国学生考入了美国大学。香港《南华早报》上月发表了一篇当地SAT辅导教师杨諹的专栏文章。杨諹在文中断言,SAT计划在2016年实行的改革将使“美国首次能够系统地塑造成千上万中国学生的观点、信仰和意识形态”。
杨諹的这一论断,根据来源于负责管理SAT考试的美国大学委员会在2014年3月的一份文件。该文件显示,2016年对SAT实行一场大规模改革,变革中的一个,就是会新设一个叫做“以证据为基础的阅读和写作”的部分。这个部分将包含从美国建国纲领性文件中节选的一段内容—文件包括《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权利法案》及《联邦党人文集》—或是从受这些文件启发而产生的文本—如《葛底斯堡演说》—中节选的一段内容。
尽管大多数人对此并无多想,但还是被一些人夸大成为意识形态的灌输。
别把政治想太多
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SAT考试,在一些人眼里,均被戴上了留学洗脑教育的帽子;二者的并肩,被演化为洗脑教育的一种竞争。
这样的观点尽管有无风不起浪的依据,但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是一个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年轻人随时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接触到种种价值观。了解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即便不通过考试去接触这些,只要有留学的交流,那么终归都是要接触到这些东西的。这无论是对于海外的汉语爱好者,还是即将踏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去了解一种语言,一种制度是如何发展的,肯定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融入异国社会有帮 助。
当然,这当中政治的东西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毕竟政治迟早都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总体的心态,应当是别把政治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