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论述了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教育教学现状中的以故事为兴趣、以高分为兴趣到以知识本身为兴趣的逐层推进,指出学习历史的最大兴趣应是对宇宙人生的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使其融入生命成为人生信仰的境界。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每一个学有所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沉浸在所学的知识之中,对知识之外的事物不感兴趣。宋朝杨诚斋说:“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物理学家安培可以把计算写在闹市的车板上。练功夫的说:“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数学家陈景润思考问题时碰到一棵树,居然可以拍一下树说:“同志,请让一下。”不理解的人,就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没有乐趣,其实错了。正是这样的乐趣,才是融入生命本身内在的乐趣,是人的生命难以企及的积极而又高雅的状态,是人的生命获得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的状态。唯有这样状态下的生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作为一个教师,自己本身就该追求这样的生命状态,并进一步引导自己的学生走向这样的生命状态。真正的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升华学生的生命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说:“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他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说:“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迎,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在我个人的经验范围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历史科目缺乏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历史科目的教学常常由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师往往有广博的知识,所以靠着这个广博的知识,有些历史教师能博得学生的喜爱,而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听故事,那种围绕教材内容精选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我发现,这种故事性很强的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今天,包括《百家讲坛》在内的讲座,都是故事加个人感悟这种类型的。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特别是冷僻的故事,这样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让学识浅陋的学生敬佩得五体投地。然而一旦故事准备得不妥帖或是不精彩,学生就会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这时我在苦苦思索答案。后来发现,这种仅停留在知识的某一个细微点的肤浅的做法,是无法满足才智日渐成长的学生的要求的。喜欢讲故事的历史教师应该发现,自从电脑因特网普及后,我们讲故事越来越难,因为你刚起个头,就有个别学生在下面插嘴,教师一声怒喝,学生才不敢做声。这说明学生看过你讲的故事,故事不新鲜,不能激起他的兴趣。
更高一个层次的历史教师,能让故事和知识联系得很紧密。这种教师比一般教师高明就在于:他不仅有故事,而且考试所必备的知识他能一点不漏地教给你。这种教师很厉害,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能拿高分。学生课堂上听着天南地北的故事,然后教师从故事中归纳考试需要的知识点,并且把考试时这些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题型和答案都给了学生。当学生在考场上时,发现每道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轻松完卷还能拿高分。这种情况的实质是学生学习带有功利性,能获得功利就有兴趣,不能获得功利就会失去兴趣。教师的兴趣在于让学生得高分的同时,自身还能获得学生、领导、社会的赞扬和这些奖励带来的物质享受。很显然,师生两者都并非是对真理本身有深厚的强烈兴趣。这就是许多初中历史能拿高分的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理科的原因。
对于这一类教师,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中说:“校长教师们既将教育看作权势和金钱的阶梯,学生们自然也将教育看作取得资格的阶梯。”他又说:“我的意思,再简单地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负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信仰的人!”吴非也在《你不该太功利》中说:“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人的信仰是假的,则很可怕。”
更高一层的教师,他们以教育为自己人生的真信仰,以真理为自己人生的真价值。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乡村中学中有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在这里做历史教师。这位年轻的教师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因为对这一学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没处理好,结果他没有完成该学科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领导和家长的批评不绝于耳。不久,这位年轻的历史教师离开了这所学校,可是他的学生在后来的人生中,上大学时都选择了历史专业。我常常对此感慨万分,短短一期的教学时间,这位年轻的教师居然可以将历史学科的真乐趣植入学生的生命本体,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人格魅力啊!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信,探寻真理的过程是快乐的。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都不例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每个教师都可以扪心自问,那个不喜欢你这个教师的学生,你对他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如果敞不开学生的心,说明一个教师自身的道德才华不足以折服学生。
打开这一扇门后,教师应该真诚地引导学生探寻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教师和学科的兴趣都有了,但是问题是,有些知识学生弄不懂,因为不懂而渐渐失去了对学科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并且这种思考必须有生活作为基础。学科活动要多,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智力活动。按照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观念,任何学科的真理必能在生活中运用。例如,我教学中国近代史,我让学生把当时社会的中国人进行分类。其实这不难,学生讨论一会就出来了,有农民、手工业者、地主、商人、企业家、皇帝贵族……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有共同利益的人分到一起,于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社会阶层就出来了。出来以后,再分析这些阶层的利益矛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鲜活了。有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像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阶级、法律……这些东西,教师即便不给学生概念,但是学生已经懂得知识本身,今后当历史知识更深一层的时候,一点就透。
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转瞬即逝。我们整个人类都在浩瀚的宇宙中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周国平先生在《走进一座圣殿》中说:“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常听说:“读史使人明智。”一个历史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入知识的海洋,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一个个体生命与社会宇宙的诸多联系。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恒久的兴趣。因这兴趣而树立人生信仰,树立生命的精神支柱,百折不回,铸造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3]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周国平.思想的星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5-01.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黄土店中学)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每一个学有所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沉浸在所学的知识之中,对知识之外的事物不感兴趣。宋朝杨诚斋说:“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物理学家安培可以把计算写在闹市的车板上。练功夫的说:“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数学家陈景润思考问题时碰到一棵树,居然可以拍一下树说:“同志,请让一下。”不理解的人,就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没有乐趣,其实错了。正是这样的乐趣,才是融入生命本身内在的乐趣,是人的生命难以企及的积极而又高雅的状态,是人的生命获得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的状态。唯有这样状态下的生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作为一个教师,自己本身就该追求这样的生命状态,并进一步引导自己的学生走向这样的生命状态。真正的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升华学生的生命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说:“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他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说:“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迎,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在我个人的经验范围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历史科目缺乏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历史科目的教学常常由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师往往有广博的知识,所以靠着这个广博的知识,有些历史教师能博得学生的喜爱,而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听故事,那种围绕教材内容精选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我发现,这种故事性很强的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今天,包括《百家讲坛》在内的讲座,都是故事加个人感悟这种类型的。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特别是冷僻的故事,这样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让学识浅陋的学生敬佩得五体投地。然而一旦故事准备得不妥帖或是不精彩,学生就会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这时我在苦苦思索答案。后来发现,这种仅停留在知识的某一个细微点的肤浅的做法,是无法满足才智日渐成长的学生的要求的。喜欢讲故事的历史教师应该发现,自从电脑因特网普及后,我们讲故事越来越难,因为你刚起个头,就有个别学生在下面插嘴,教师一声怒喝,学生才不敢做声。这说明学生看过你讲的故事,故事不新鲜,不能激起他的兴趣。
更高一个层次的历史教师,能让故事和知识联系得很紧密。这种教师比一般教师高明就在于:他不仅有故事,而且考试所必备的知识他能一点不漏地教给你。这种教师很厉害,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能拿高分。学生课堂上听着天南地北的故事,然后教师从故事中归纳考试需要的知识点,并且把考试时这些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题型和答案都给了学生。当学生在考场上时,发现每道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轻松完卷还能拿高分。这种情况的实质是学生学习带有功利性,能获得功利就有兴趣,不能获得功利就会失去兴趣。教师的兴趣在于让学生得高分的同时,自身还能获得学生、领导、社会的赞扬和这些奖励带来的物质享受。很显然,师生两者都并非是对真理本身有深厚的强烈兴趣。这就是许多初中历史能拿高分的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理科的原因。
对于这一类教师,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中说:“校长教师们既将教育看作权势和金钱的阶梯,学生们自然也将教育看作取得资格的阶梯。”他又说:“我的意思,再简单地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负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信仰的人!”吴非也在《你不该太功利》中说:“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人的信仰是假的,则很可怕。”
更高一层的教师,他们以教育为自己人生的真信仰,以真理为自己人生的真价值。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乡村中学中有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在这里做历史教师。这位年轻的教师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因为对这一学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没处理好,结果他没有完成该学科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领导和家长的批评不绝于耳。不久,这位年轻的历史教师离开了这所学校,可是他的学生在后来的人生中,上大学时都选择了历史专业。我常常对此感慨万分,短短一期的教学时间,这位年轻的教师居然可以将历史学科的真乐趣植入学生的生命本体,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人格魅力啊!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信,探寻真理的过程是快乐的。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都不例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每个教师都可以扪心自问,那个不喜欢你这个教师的学生,你对他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如果敞不开学生的心,说明一个教师自身的道德才华不足以折服学生。
打开这一扇门后,教师应该真诚地引导学生探寻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教师和学科的兴趣都有了,但是问题是,有些知识学生弄不懂,因为不懂而渐渐失去了对学科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并且这种思考必须有生活作为基础。学科活动要多,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智力活动。按照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观念,任何学科的真理必能在生活中运用。例如,我教学中国近代史,我让学生把当时社会的中国人进行分类。其实这不难,学生讨论一会就出来了,有农民、手工业者、地主、商人、企业家、皇帝贵族……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有共同利益的人分到一起,于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社会阶层就出来了。出来以后,再分析这些阶层的利益矛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鲜活了。有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像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阶级、法律……这些东西,教师即便不给学生概念,但是学生已经懂得知识本身,今后当历史知识更深一层的时候,一点就透。
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转瞬即逝。我们整个人类都在浩瀚的宇宙中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周国平先生在《走进一座圣殿》中说:“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常听说:“读史使人明智。”一个历史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入知识的海洋,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一个个体生命与社会宇宙的诸多联系。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恒久的兴趣。因这兴趣而树立人生信仰,树立生命的精神支柱,百折不回,铸造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3]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周国平.思想的星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5-01.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黄土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