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创新创业的新浪潮,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传统思想,构建多元化、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立体化创新创业双线平台等措施来改变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 ”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相关概述
201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儀式上提出了要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新局面。时隔一年后,李克强总理又在全国两会的政府报告上提出了要大力破除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的种种束缚,并且努力将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积极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新浪潮。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发展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形成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动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大力普及,依托互联网背景形成的O2O的新商业模式强劲发展并快速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认识到以互联网技术为传统的商业模式发展带来新的商业机遇和挑战,并开始努力与“互联网 ”下的新型商业模式相结合,以此寻求各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这与政府大力提倡的“全民创新创业”政策不谋而合。“互联网 ”模式很自然地成为“全民创新创业”这一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的新动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17年6月15日,《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日内瓦发布,通过81项指标对世界127个国家和经济的创新表现进行排名。中国继2016年成为首个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5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后,2017年又创新高,名次提升3位,攀升至第22位。
高校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又承担着教育和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方面的重任,面对“互联网 ”在各行各业的全面渗透和政府大力提倡的“全民创新创业”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和顺应社会的发展,努力寻找教学方法来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观念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名单可以看出,经审核通过的创新创业项目就有3600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9878项,创业训练项目4124项,创业实践项目1998项。在教授大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和学术理念的同时,如何培养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潜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互联网 ”大背景下摆在各大高校面前急需探索的问题。
二、“互联网 ”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老旧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提出的,各大高校对于如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依旧处在探索实验的阶段,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在相关的教育体系评价机制方面,并没有与时俱进地专门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开创出一套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教育体系评价机制,而是纳入了传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自我运作模式中。在课程设置方面,模式依旧沿用传统课堂上传授学科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科能力为主的教授模式,缺乏打造用于实践的创新创业平台,或者其平台和创业实践流于形式,这些对于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收效见微。如果创业指导课程仅仅停留在上选修课或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以讲座的形式和学生互动,这样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模式在毕业后以找工作为主的传统就业观念的思维惯性影响下,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方面的兴趣。
2.创新创业教育难成体系,缺乏正确认识
各大高校在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把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甚至没有思考过如何把双创教育和大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没有一套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的长久有效的机制。负责创新创业的教师和负责教授专业技能的教师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没有一个相得益彰的教学方案,以致于学生接受到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零散,不成体系。学生没能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仅仅只为了学分参与活动和学习,缺少深入了解该教育的兴趣,是难以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创业能力的。
3.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持久力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少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双创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者进入社会当中并能成功立足于其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前辈创业者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创业典范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只是各大高校一厢情愿的闭门造车,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的结果是创业者创业的项目能够经过市场检验并能立足与社会独立存在的成果。现今各大高校的做法是和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场地优势成立一些创业园区、创业中心,并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让企业参与其中尽管能全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但无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负责人并不是学校负责教学的教师,也无相关的考核压力,在参与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工作事务,因此并不能保证其能尽心尽力地为大学生的实践课程提出专业的实质性的宝贵意见,其极可能对大学生创业的成果敷衍了事,从而大大打击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的积极性,以至于恶性循环,缺乏持久性。
三、“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1.加强“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授课老师不仅应具备有关的行业知识,还应在具备创业、融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利用国家级或省级的双师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创新创业教研室、跨校交流合作等平台提升教师素质,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与一线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教学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要设计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优秀的教学环节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将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因学生而异,即根据学生所处的程度、学习层次、阶段特征、专业特点以及成长特点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帮助高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 ”、PPT等多媒体授课工具,结合创业案例,邀请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往届生、普通创业者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和心得体会,将授课范围扩大化、过程具体化、生动化。课后积极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动态,针对学生出现的疑问,及时答疑解惑。学校的人事考核部门可以将创新创业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并给予其相应的激励。 2.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师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
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真正进行创业活动,所学的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运用。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標。其不仅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还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的落脚点在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接受创新创业的观念,才能激发学生践行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3.构建多元化、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是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二是构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互联网 ”相关课程体系。在“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电商营销、实务技能等必不可少。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类课程中一般有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等具体课程。电商营销类课程包括销售心理学、运营与推广、沟通与交流等具体课程;实务类课程包括网上开店、装修、管理和推广等具体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设置成选修与必修课,融入本校的专业课程,结合慕课、微课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相关技能。三是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设创业入门、创业起步、创业进阶、创业成长等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了解创业前期的准备工作,能够进行机会风险识别,了解团队资金的筹划、创业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创业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等,最终将这些课程形成一定的体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4.加大配套投入,为学生打造“互联网 ”下的立体化创新创业双线平台
“双线”平台是指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线下平台”可以理解为当面真实发生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网络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有学生下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等活动。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求有利于学生实践的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开展院校交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线上平台”是针对“线上平台”而言的,是指利用互联网等虚拟媒介开展的各类活动。“互联网 ”时代仅仅依靠“线下平台”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最新的网络技术,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等行业结合成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寻找新的发展点。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进行创新创业“线上平台”设计的主体,在整合各类创新创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应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家、企业、项目、师资等资源,提供创新创业途径、相关技术、行业发展趋势等内容,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与项目服务、天使融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总之,“互联网 ”是一个突破传统、大胆创造的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挑战,更是自我革新的机遇。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供给需求的新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应对挑战的能力。创新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时代发展的核心,只有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楚瑞.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4):38-44.
[2]陈爱雪.“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2-144.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 ”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相关概述
201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儀式上提出了要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新局面。时隔一年后,李克强总理又在全国两会的政府报告上提出了要大力破除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的种种束缚,并且努力将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积极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新浪潮。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发展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形成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动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大力普及,依托互联网背景形成的O2O的新商业模式强劲发展并快速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认识到以互联网技术为传统的商业模式发展带来新的商业机遇和挑战,并开始努力与“互联网 ”下的新型商业模式相结合,以此寻求各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这与政府大力提倡的“全民创新创业”政策不谋而合。“互联网 ”模式很自然地成为“全民创新创业”这一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的新动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17年6月15日,《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日内瓦发布,通过81项指标对世界127个国家和经济的创新表现进行排名。中国继2016年成为首个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5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后,2017年又创新高,名次提升3位,攀升至第22位。
高校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又承担着教育和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方面的重任,面对“互联网 ”在各行各业的全面渗透和政府大力提倡的“全民创新创业”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和顺应社会的发展,努力寻找教学方法来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观念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名单可以看出,经审核通过的创新创业项目就有3600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9878项,创业训练项目4124项,创业实践项目1998项。在教授大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和学术理念的同时,如何培养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潜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互联网 ”大背景下摆在各大高校面前急需探索的问题。
二、“互联网 ”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老旧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提出的,各大高校对于如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依旧处在探索实验的阶段,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在相关的教育体系评价机制方面,并没有与时俱进地专门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开创出一套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教育体系评价机制,而是纳入了传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自我运作模式中。在课程设置方面,模式依旧沿用传统课堂上传授学科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科能力为主的教授模式,缺乏打造用于实践的创新创业平台,或者其平台和创业实践流于形式,这些对于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收效见微。如果创业指导课程仅仅停留在上选修课或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以讲座的形式和学生互动,这样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模式在毕业后以找工作为主的传统就业观念的思维惯性影响下,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方面的兴趣。
2.创新创业教育难成体系,缺乏正确认识
各大高校在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把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甚至没有思考过如何把双创教育和大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没有一套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的长久有效的机制。负责创新创业的教师和负责教授专业技能的教师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没有一个相得益彰的教学方案,以致于学生接受到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零散,不成体系。学生没能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仅仅只为了学分参与活动和学习,缺少深入了解该教育的兴趣,是难以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创业能力的。
3.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持久力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少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双创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者进入社会当中并能成功立足于其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前辈创业者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创业典范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只是各大高校一厢情愿的闭门造车,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的结果是创业者创业的项目能够经过市场检验并能立足与社会独立存在的成果。现今各大高校的做法是和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场地优势成立一些创业园区、创业中心,并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让企业参与其中尽管能全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但无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负责人并不是学校负责教学的教师,也无相关的考核压力,在参与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工作事务,因此并不能保证其能尽心尽力地为大学生的实践课程提出专业的实质性的宝贵意见,其极可能对大学生创业的成果敷衍了事,从而大大打击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的积极性,以至于恶性循环,缺乏持久性。
三、“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1.加强“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授课老师不仅应具备有关的行业知识,还应在具备创业、融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利用国家级或省级的双师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创新创业教研室、跨校交流合作等平台提升教师素质,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与一线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教学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要设计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优秀的教学环节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将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因学生而异,即根据学生所处的程度、学习层次、阶段特征、专业特点以及成长特点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帮助高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 ”、PPT等多媒体授课工具,结合创业案例,邀请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往届生、普通创业者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和心得体会,将授课范围扩大化、过程具体化、生动化。课后积极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动态,针对学生出现的疑问,及时答疑解惑。学校的人事考核部门可以将创新创业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并给予其相应的激励。 2.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师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
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真正进行创业活动,所学的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运用。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標。其不仅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还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的落脚点在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接受创新创业的观念,才能激发学生践行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3.构建多元化、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是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二是构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互联网 ”相关课程体系。在“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电商营销、实务技能等必不可少。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类课程中一般有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等具体课程。电商营销类课程包括销售心理学、运营与推广、沟通与交流等具体课程;实务类课程包括网上开店、装修、管理和推广等具体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设置成选修与必修课,融入本校的专业课程,结合慕课、微课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相关技能。三是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设创业入门、创业起步、创业进阶、创业成长等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了解创业前期的准备工作,能够进行机会风险识别,了解团队资金的筹划、创业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创业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等,最终将这些课程形成一定的体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4.加大配套投入,为学生打造“互联网 ”下的立体化创新创业双线平台
“双线”平台是指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线下平台”可以理解为当面真实发生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网络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有学生下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等活动。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求有利于学生实践的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开展院校交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线上平台”是针对“线上平台”而言的,是指利用互联网等虚拟媒介开展的各类活动。“互联网 ”时代仅仅依靠“线下平台”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最新的网络技术,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等行业结合成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寻找新的发展点。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进行创新创业“线上平台”设计的主体,在整合各类创新创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应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家、企业、项目、师资等资源,提供创新创业途径、相关技术、行业发展趋势等内容,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与项目服务、天使融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总之,“互联网 ”是一个突破传统、大胆创造的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挑战,更是自我革新的机遇。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供给需求的新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应对挑战的能力。创新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时代发展的核心,只有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楚瑞.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4):38-44.
[2]陈爱雪.“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