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你是一名CIA特工,为了获取某个信息而进入一家政府机关窃取一些资料。这时不小心触发了报警装置,你只得混在人群中假装自己只是打酱油的。为了找到小偷,警卫对每个人进行盘问。此时你该如何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
首先,你得编造出一个来这里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并且会与现实的原因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是来打酱油的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政府机关并不卖酱油,而且你也没带酱油瓶。如果你说是来盖章的,就跟现实的情境更加契合了。
其次,你必须记住你编造的故事,避免自己前后矛盾。比如你跟警卫A说你是过来打酱油的,但跟警卫B说你是过来围观的不明真相的群众,那你自己就露出破绽了。
再次,你得观察警卫们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比如当他们对你说的借口表示出一丝丝怀疑的时候,你必须说出更多的理由让他们相信你说的是真的。
你还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眼神和动作,不能表现出心虚。比如可以参考其他围观群众的情绪,并跟他们保持一致。
要编织一个优秀的谎言,你必须面面俱到。但是如果你真是无辜的群众,只需要真实陈述你来办事盖章的事实即可。但是换个身份,如果你是警卫,你会如何辨别谁在说谎,谁是真的无辜者?可能你最先想到的,就是编造谎言比说真话需要大脑完成更多的任务,因此,完成这些任务时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就是说谎者露出的破绽。
无法隐藏的破绽
没错!许多专业人士和心理学家们也是这个思路。著名的心理学家Paul Ekman指出,说谎时人们需要克服两个方面的阻力。首先是思维上的,编织一个完美的谎言不仅需要故事前后连贯、不矛盾,还要与真实的事件融合。同时,说谎者还要时刻观察听者的反应,随机应变。这些工作同时进行,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其次是说谎时情绪的问题。由于人们不仅从语言上获得信息,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信息也很重要,因此说谎者需要同时做两件事儿: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出“应有”的情绪。
有了这两方面的阻力,识别谎言就有了线索。比如,说谎者的故事可能前后矛盾,或者故事编得天衣无缝,明显是经过排练的;或者说谎者语速很慢。当然,还可以通过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通常这些微表情只持续零点几秒,要想察言观色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是破绽也是常态
另一名心理学家Zuckerman则认为,凡是说谎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在非说谎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这个观点无疑会让警卫更加头疼。但说谎时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说谎者处于一种生理上更加激活的状态,表现出瞳孔放大,声调更高等;说谎者可能会因为自己说谎而产生内疚等消极情绪,也可能因为害怕被看穿而感到焦虑或者害怕等;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语速慢、停顿多等;说谎者会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避免这些行为暴露出真实的想法。
尽管有了这么多线索,但是似乎警卫仍然难以发现真像,法庭上也很难判断当事人是否说出了实情。为什么这些线索没有表现出准确识别谎言的作用呢?原因之一可能是,说谎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人们说谎并非需要预谋或者编造一个宏大而完美的故事。比如,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一幕:你走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他很自然地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此时,你会怎么回答呢?仔细想想,最近你做了很多事情啊。比如学习新单词很痛苦,考试成绩很不错(或者很不理想),体育活动很多,还出去野营过,身体很疲惫等。有些事情你感觉很好,有些事情让你烦恼不堪。如果你要真实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你得花好几个小时与他站在街头聊一聊你最近的生活。你会这样做吗?
很明显,你不会这么做。于是你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还不错啊,你呢?虽然可能你并不觉得你的生活过得“不错”。而对方也会有类似的回答:挺好的。
这样的谎言没有技术难度,多次操练达到表情自然而语速正常,有这样的基本功,警卫能不头疼吗?
无线索识破谎言
但是你可能会想,这些谎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也没必要去知道是真是假,但是,面对那些可能具有非常重大影响的欺骗呢?那些线索会起作用吗?
在事关重大的情境下,仍然很少能依靠谎言的线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首先,有些人是“专业”级别的说谎者。对于普通人来说,编一个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故事有些困难,但对“专业人士”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们不会因说谎表现出语速减慢、迟疑等特点。其次,有些线索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他们在多种情境下都会表现出来。比如说谎会导致正常人的语速减慢,但是遇上一些严重的事情或者情境的压力也可能让一个正常人语速减慢。对线索的过度信任,可能是专业人士表现出更低测谎正确率的原因。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谎言往往并非凭空捏造的,在大部分真实的话中插入一小段虚假的话,这样的谎言识别起来当然十分困难。
困难摆在面前,却不能阻止心理学家们。英国的心理学家阿尔德·维吉(Aldert Vrij)发现,虽然说谎者可能未表现出说谎的破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询问的方式来增加他们心理工作的负荷,从而让他们不能自圆其说。最常见的一个方式是倒叙提问,这种方式不仅与我们所习惯的时间方式相反,而且它也可以打破说谎者所熟悉的故事脚本,让他们迷失在打酱油或者盖章的故事中。
当然,除了传统的行为提问的方式外,你还会想到一些新技术,用如脑电记录和神经成像来测谎。这里的“测谎”并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受刺激引起的生理的变化。然而这毕竟是机器与人脑的较量,由于谎言的复杂性,研究者还在探索,总有一天会让说谎者招架不住主动曝光自己。
编辑 黄玲
首先,你得编造出一个来这里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并且会与现实的原因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是来打酱油的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政府机关并不卖酱油,而且你也没带酱油瓶。如果你说是来盖章的,就跟现实的情境更加契合了。
其次,你必须记住你编造的故事,避免自己前后矛盾。比如你跟警卫A说你是过来打酱油的,但跟警卫B说你是过来围观的不明真相的群众,那你自己就露出破绽了。
再次,你得观察警卫们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比如当他们对你说的借口表示出一丝丝怀疑的时候,你必须说出更多的理由让他们相信你说的是真的。
你还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眼神和动作,不能表现出心虚。比如可以参考其他围观群众的情绪,并跟他们保持一致。
要编织一个优秀的谎言,你必须面面俱到。但是如果你真是无辜的群众,只需要真实陈述你来办事盖章的事实即可。但是换个身份,如果你是警卫,你会如何辨别谁在说谎,谁是真的无辜者?可能你最先想到的,就是编造谎言比说真话需要大脑完成更多的任务,因此,完成这些任务时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就是说谎者露出的破绽。
无法隐藏的破绽
没错!许多专业人士和心理学家们也是这个思路。著名的心理学家Paul Ekman指出,说谎时人们需要克服两个方面的阻力。首先是思维上的,编织一个完美的谎言不仅需要故事前后连贯、不矛盾,还要与真实的事件融合。同时,说谎者还要时刻观察听者的反应,随机应变。这些工作同时进行,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其次是说谎时情绪的问题。由于人们不仅从语言上获得信息,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信息也很重要,因此说谎者需要同时做两件事儿: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出“应有”的情绪。
有了这两方面的阻力,识别谎言就有了线索。比如,说谎者的故事可能前后矛盾,或者故事编得天衣无缝,明显是经过排练的;或者说谎者语速很慢。当然,还可以通过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通常这些微表情只持续零点几秒,要想察言观色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是破绽也是常态
另一名心理学家Zuckerman则认为,凡是说谎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在非说谎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这个观点无疑会让警卫更加头疼。但说谎时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说谎者处于一种生理上更加激活的状态,表现出瞳孔放大,声调更高等;说谎者可能会因为自己说谎而产生内疚等消极情绪,也可能因为害怕被看穿而感到焦虑或者害怕等;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语速慢、停顿多等;说谎者会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避免这些行为暴露出真实的想法。
尽管有了这么多线索,但是似乎警卫仍然难以发现真像,法庭上也很难判断当事人是否说出了实情。为什么这些线索没有表现出准确识别谎言的作用呢?原因之一可能是,说谎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人们说谎并非需要预谋或者编造一个宏大而完美的故事。比如,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一幕:你走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他很自然地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此时,你会怎么回答呢?仔细想想,最近你做了很多事情啊。比如学习新单词很痛苦,考试成绩很不错(或者很不理想),体育活动很多,还出去野营过,身体很疲惫等。有些事情你感觉很好,有些事情让你烦恼不堪。如果你要真实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你得花好几个小时与他站在街头聊一聊你最近的生活。你会这样做吗?
很明显,你不会这么做。于是你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还不错啊,你呢?虽然可能你并不觉得你的生活过得“不错”。而对方也会有类似的回答:挺好的。
这样的谎言没有技术难度,多次操练达到表情自然而语速正常,有这样的基本功,警卫能不头疼吗?
无线索识破谎言
但是你可能会想,这些谎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也没必要去知道是真是假,但是,面对那些可能具有非常重大影响的欺骗呢?那些线索会起作用吗?
在事关重大的情境下,仍然很少能依靠谎言的线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首先,有些人是“专业”级别的说谎者。对于普通人来说,编一个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故事有些困难,但对“专业人士”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们不会因说谎表现出语速减慢、迟疑等特点。其次,有些线索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他们在多种情境下都会表现出来。比如说谎会导致正常人的语速减慢,但是遇上一些严重的事情或者情境的压力也可能让一个正常人语速减慢。对线索的过度信任,可能是专业人士表现出更低测谎正确率的原因。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谎言往往并非凭空捏造的,在大部分真实的话中插入一小段虚假的话,这样的谎言识别起来当然十分困难。
困难摆在面前,却不能阻止心理学家们。英国的心理学家阿尔德·维吉(Aldert Vrij)发现,虽然说谎者可能未表现出说谎的破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询问的方式来增加他们心理工作的负荷,从而让他们不能自圆其说。最常见的一个方式是倒叙提问,这种方式不仅与我们所习惯的时间方式相反,而且它也可以打破说谎者所熟悉的故事脚本,让他们迷失在打酱油或者盖章的故事中。
当然,除了传统的行为提问的方式外,你还会想到一些新技术,用如脑电记录和神经成像来测谎。这里的“测谎”并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受刺激引起的生理的变化。然而这毕竟是机器与人脑的较量,由于谎言的复杂性,研究者还在探索,总有一天会让说谎者招架不住主动曝光自己。
编辑 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