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鉴赏是人们审美感知、情感体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主体实践。音乐欣赏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着欣赏者的个人想象,同时必然体现着欣赏者的主观差异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反映的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音乐鉴赏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对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审美;音乐鉴赏;体验;情感
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综合能力,既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和审美能力。音乐鉴赏则是高中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中音乐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增强审美感知、注重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积淀人文素养上。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富有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感知,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一、以人为本,注重体验,调动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是让学生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感知音乐现象和作品。有的教师过多地用教科书式的语言解释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或为学生提供过多地文字提示,将讲授或分析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鉴赏过程,以讲授代鉴赏,重讲解、轻体验,课堂上缺少思辨性,丝毫不顾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情感表达,使得音乐鉴赏所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功能消解殆尽,课堂教学审美价值得不到体现,音乐素养得不到提升。
比如:笔者曾听过一节鉴赏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上课伊始,教师便滔滔不绝地把有关中国民族管乐器概述复述一篇,并罗列了一些民族乐器,接着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曲作者,先分段欣赏了解主题后完整听赏。在欣赏过程中一边听赏,教师一边就颇有文学色彩地讲解:“这是这一段江楼钟鼓,此段描绘出暮鼓送走夕阳、箫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荡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春江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这样整节课就在教师如花如醉的解说中结束。结束后我私下问学生:“这堂音乐课有何收获?”学生答曰:“像听天书一样,根本没有体会到老师所描绘的意境。”将一节音乐欣赏课变成了对艺术作品文学性情节的描绘,而不是真正的引导学生艺术欣赏。
音乐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交流、享受和创作的过程。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让学生较自我地投入情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进行体验、感受音乐,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就拿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来说,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响来进行简单介绍,让他们自己去获得体验,激起学习兴趣。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展示与乐曲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边听边思考一些相关问题:如“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民族乐器?”“全曲分为几段,每段之间的异同在哪里?”。在分析作品意境时,可以欣赏一段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古典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进行适度的、形式不同的艺术创作。最后师生一起视唱乐曲主题,巩固记忆。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想象、分析、体验,真正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在实践中获得审美感知,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淀音乐素养。
二、挖掘内涵,文化理解,积淀人文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艺术表现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辨析,增进文化理解素养。”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欣赏歌曲《苏丽珂》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探究这首歌的文化来源,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首先,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寻找《苏丽珂》这首歌曲的来源。这是一首来自西南亚格鲁吉亚的一首山野民歌,“苏丽珂”在当地的格鲁吉亚语中表达的意思是“心爱的”,也就是说这首歌是一首唱给爱人的情歌。可是在欣赏这首歌曲时,发现音乐的旋律是带有忧伤的情绪在里面的,教师可以以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发现这首歌曲的情感秘密。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从这个时间,发现了格鲁吉亚正在遭受德国的入侵,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这时另一名学生也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在讲述主人公对已经逝去爱人的无限眷恋。通过结合这首歌的歌词和历史文化背景,将这首歌曲的深层面貌展现了出来。主人公的爱人在战火中离开了,尸骨都不知道葬在哪里,主人公带着爱意与忧伤,到处寻找着自己的爱人。这是这首歌曲历史文化的背景,也是这首歌曲的精神世界。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产生是有其思想根源、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作品的文化信息应该成为情感性最丰盈的补充。如果学生在欣赏音乐之余,对乐曲产生时代背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乐曲的生活情趣有了大致了解,则可能对音乐有更深刻更明晰的感受。
三、注重创新,融入情感,增强音乐表现
“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我们说音乐是一种注重情感的艺术,情感在整个音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听音乐时的情感体验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想使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必须事先在内心就具备这种情感。
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感悟。在欣赏《江河水》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旧社会时有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感情特别好,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一天,官府的大队人马踏进了这充满鲜花的小院,将丈夫绑走了,妻子哭喊着一直追到江边。一年后丈夫客死他乡,妻子闻讯赶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哭诉她的悲惨遭遇。《江河水》这首曲子就是女主人哭訴的经过。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此曲的感情理解。欣赏后,一位学生动情地对我说:“老师,这声音缠绕着我的心脏,使我感到心绞痛。”这正说明学生已全身心地融入了音乐,音乐也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再如,在《祖国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大型混声合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合唱素养;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颂》的创作背景以及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强烈的时代激情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创设情境,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鉴赏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创设美的情境有利于进行音乐审美。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学会使用语言艺术,创造语言情境。语言的本身便是美的化身,美的语言如诗一般,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韵律美、线条美等特点。美的语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音乐情境,把学生引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不是用眼睛来看的,也不是用身体去感触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在音乐欣赏中,老师不但要给学生讲清楚某个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而还要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听、去感、去悟,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时,我们不妨将学生引入这样一种意境:静谧的夜晚,春风过处,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远处依稀还能听到钟鼓的声音,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优美的音乐被老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所渲染,同时给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以情育情,美由心生。《阳关三叠》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激動而沉郁。在欣赏这首著名的古曲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把音乐和故事相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作品中对即将远行的挚友关爱、留恋的惜别之情。这样既会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认识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草原歌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这一类型的歌曲,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向他们播放此类作品来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师在一旁指导,分析草原类歌曲的优劣,分析结束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了解该类音乐作品的创作源头,拓宽学生鉴赏音乐的眼界。
结束语
音乐鉴赏是一门艺术,音乐鉴赏教学则是一门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音乐教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沉淀、不断升华,真正使中学生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尊重学生的音乐基础,注重体验,融入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巍巍、查汪宏.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95-100.
[2]宋秀全.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2):3-5.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审美;音乐鉴赏;体验;情感
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综合能力,既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和审美能力。音乐鉴赏则是高中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中音乐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增强审美感知、注重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积淀人文素养上。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富有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感知,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一、以人为本,注重体验,调动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是让学生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感知音乐现象和作品。有的教师过多地用教科书式的语言解释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或为学生提供过多地文字提示,将讲授或分析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鉴赏过程,以讲授代鉴赏,重讲解、轻体验,课堂上缺少思辨性,丝毫不顾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情感表达,使得音乐鉴赏所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功能消解殆尽,课堂教学审美价值得不到体现,音乐素养得不到提升。
比如:笔者曾听过一节鉴赏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上课伊始,教师便滔滔不绝地把有关中国民族管乐器概述复述一篇,并罗列了一些民族乐器,接着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曲作者,先分段欣赏了解主题后完整听赏。在欣赏过程中一边听赏,教师一边就颇有文学色彩地讲解:“这是这一段江楼钟鼓,此段描绘出暮鼓送走夕阳、箫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荡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春江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这样整节课就在教师如花如醉的解说中结束。结束后我私下问学生:“这堂音乐课有何收获?”学生答曰:“像听天书一样,根本没有体会到老师所描绘的意境。”将一节音乐欣赏课变成了对艺术作品文学性情节的描绘,而不是真正的引导学生艺术欣赏。
音乐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交流、享受和创作的过程。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让学生较自我地投入情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进行体验、感受音乐,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就拿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来说,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响来进行简单介绍,让他们自己去获得体验,激起学习兴趣。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展示与乐曲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边听边思考一些相关问题:如“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民族乐器?”“全曲分为几段,每段之间的异同在哪里?”。在分析作品意境时,可以欣赏一段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古典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进行适度的、形式不同的艺术创作。最后师生一起视唱乐曲主题,巩固记忆。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想象、分析、体验,真正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在实践中获得审美感知,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淀音乐素养。
二、挖掘内涵,文化理解,积淀人文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艺术表现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辨析,增进文化理解素养。”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欣赏歌曲《苏丽珂》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探究这首歌的文化来源,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首先,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寻找《苏丽珂》这首歌曲的来源。这是一首来自西南亚格鲁吉亚的一首山野民歌,“苏丽珂”在当地的格鲁吉亚语中表达的意思是“心爱的”,也就是说这首歌是一首唱给爱人的情歌。可是在欣赏这首歌曲时,发现音乐的旋律是带有忧伤的情绪在里面的,教师可以以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发现这首歌曲的情感秘密。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从这个时间,发现了格鲁吉亚正在遭受德国的入侵,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这时另一名学生也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在讲述主人公对已经逝去爱人的无限眷恋。通过结合这首歌的歌词和历史文化背景,将这首歌曲的深层面貌展现了出来。主人公的爱人在战火中离开了,尸骨都不知道葬在哪里,主人公带着爱意与忧伤,到处寻找着自己的爱人。这是这首歌曲历史文化的背景,也是这首歌曲的精神世界。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产生是有其思想根源、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作品的文化信息应该成为情感性最丰盈的补充。如果学生在欣赏音乐之余,对乐曲产生时代背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乐曲的生活情趣有了大致了解,则可能对音乐有更深刻更明晰的感受。
三、注重创新,融入情感,增强音乐表现
“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我们说音乐是一种注重情感的艺术,情感在整个音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听音乐时的情感体验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想使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必须事先在内心就具备这种情感。
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感悟。在欣赏《江河水》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旧社会时有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感情特别好,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一天,官府的大队人马踏进了这充满鲜花的小院,将丈夫绑走了,妻子哭喊着一直追到江边。一年后丈夫客死他乡,妻子闻讯赶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哭诉她的悲惨遭遇。《江河水》这首曲子就是女主人哭訴的经过。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此曲的感情理解。欣赏后,一位学生动情地对我说:“老师,这声音缠绕着我的心脏,使我感到心绞痛。”这正说明学生已全身心地融入了音乐,音乐也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再如,在《祖国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大型混声合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合唱素养;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颂》的创作背景以及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强烈的时代激情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创设情境,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鉴赏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创设美的情境有利于进行音乐审美。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学会使用语言艺术,创造语言情境。语言的本身便是美的化身,美的语言如诗一般,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韵律美、线条美等特点。美的语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音乐情境,把学生引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不是用眼睛来看的,也不是用身体去感触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在音乐欣赏中,老师不但要给学生讲清楚某个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而还要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听、去感、去悟,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时,我们不妨将学生引入这样一种意境:静谧的夜晚,春风过处,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远处依稀还能听到钟鼓的声音,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优美的音乐被老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所渲染,同时给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以情育情,美由心生。《阳关三叠》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激動而沉郁。在欣赏这首著名的古曲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把音乐和故事相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作品中对即将远行的挚友关爱、留恋的惜别之情。这样既会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认识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草原歌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这一类型的歌曲,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向他们播放此类作品来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师在一旁指导,分析草原类歌曲的优劣,分析结束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了解该类音乐作品的创作源头,拓宽学生鉴赏音乐的眼界。
结束语
音乐鉴赏是一门艺术,音乐鉴赏教学则是一门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音乐教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沉淀、不断升华,真正使中学生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尊重学生的音乐基础,注重体验,融入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巍巍、查汪宏.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95-100.
[2]宋秀全.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2):3-5.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