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规:规劝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几:接近
2.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焉以破其疑
B.舍问,其奚决焉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鄙:庸俗,浅陋)
2.A (A 为代词,指“贤于己者”;BCD或为句中语气词或句末语气词。)
3.B (“审问”古义是详细地考察、询问,今义是审讯。)
4.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5.(1)非常勤勉地只是将进修(学业)作要务,(这)并不多见。(2)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拿来)追问别人来极尽别人的短处。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孜孜砣砣,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作者每次到上海,要去的是南京路与淮海路,可去可不去的是普希金的铜像,为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替普希金难过”,这难过应该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全文,如果说出来,应该是什么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说“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不是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而是人们更多地追求物欲,离普希金太遥远了。
B.普希金广场即便是雪花飞飘,也有人去凭吊,而四月的上海,阳光灿烂,却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这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
C.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孩子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作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充满了对打拳老人和玩耍孩子的不满。
D.“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也就是说,作者的话中有这个意思:金庸和琼瑶对青年人的成长负有责任。
E.文章通过“我”对普希金的拜谒以及“我”的感受,写出了有些人因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快乐,而导致精神的荒漠。
参考答案
1.①因为南京路与淮海路有时尚,有热闹,有消遣,有繁华,有虚荣,一句话,那里有更多的物质享受。②因为普希金铜像那里只有孤独,冷清,没有生命,无刺激,它不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愉悦。
2.①没有人来拜谒,没有人瞻仰,没有鲜花,没有崇敬。②这里的一些人有的只是冷漠,有的只是自我的物质的需求,普希金的人格以及他所拥有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在此荡然无存。
3.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的中国,我们不该冷落了普希金,而应该用普希金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4.C、D(C根据全文,作者并非对几个打拳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不满,而是对人们冷漠普希金的失望、痛心;D是年轻人自己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看,金庸和琼瑶对青年的成长不负有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当代平民教育的价值
杨东平
随着在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的国家资助体系,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和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在这一背景下,重提“平民教育”,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因为在贫穷落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是以扫盲为主的贫民教育、难民教育;在今天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平民教育是不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教育主张?显然,对当代的平民教育应当有新的认识和解读。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大规模普及了教育,但“面向大多数人”的价值仍然是模糊和匮乏的。很长时期以来,教育的重心向城市倾斜,是面向少数城市人的;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也是面向少数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学习优胜的学生,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还应该看到,对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过于偏重,把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排除在教育的视野之外,同样有违面向大众的价值。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思想,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出人头地、造就少数精英。今天,平民教育所针对的,仍然是城市化、精英化、应试教育之类的价值,强调关注中国的民生和农村问题,教育的重心应当向农村、向大多数人倾斜,促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为最广大的人民所享用。
在任何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低层和边缘、需要特别关注的阶层和群体。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和救助,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所要求的,而且具有培养青年学生关注民生、帮助弱势阶层的社会责任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
今天,特别应当重视平民教育的另一层含义——“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当然不等于“贫穷教育”。“平民教育”不仅是指在艰难时期应当因陋就简、艰苦奋斗,尤指面向大多数人,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
可见,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当年那样的贫穷落后,但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并没有过时。我国正在推进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纠正建豪华校园的不良风气,整顿借公共教育资源牟利的“改制学校”等,反映了当前教育积极的变化,凸显了平民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
1.关于“平民教育”的含义,以下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平民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
B.平民教育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C.平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的公共教育。
D.平民教育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教育。
2.根据文意,以下行为不符合“平民教育”理念的是( )
A.规范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
B.把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纳入教育的视野。
C.关注中国的民生和农村问题,教育的重心向农村倾斜。
D.特别关注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贫穷落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是以扫盲为主的贫民教育、难民教育,特别强调因陋就简和艰苦奋斗。
B.精英主义思想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造就少数出人头地的杰出人物,这种思想今天仍然存在于不少人的头脑中。
C.教育的重心向大多数人倾斜,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的要求,而且具有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功能。
D.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当年的贫穷落后,但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参考答案
1.D(不是“平民教育”的含义,而是一种结果。)
2.A(规范的“应试教育”与“平民教育”理念仍然相悖。)
3.C(“教育的重心向大多数人倾斜”应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和救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偶像与精英文化
前不久,由10多家媒体发起的“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的结果显示,很多青少年眼中的文化偶像不是那些文化巨匠,而是娱乐明星。这一评选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暴露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国度,精英文化总是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而时尚文化则更多具有当代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大众文化和公众永远是多数,精英文化和精英永远是少数。但是,当精英比例过少,精英文化不占主导地位,造成青少年过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偶像,忽视精英文化偶像时,就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了。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大众文化的形成,精英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结构性缺失,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各种社会性问题的出现。如果大家共享的价值观越来越少,社会因缺乏一种对精英文化和文化偶像的认同而失去凝聚力,这就更值得反思了。这次文化偶像评选中,娱乐明星得票超出许多文化巨匠就暴露出当代青少年文化知识结构问题。
文化偶像评选折射出当代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现代文明给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人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新的知识单元和新人类文化。他们的心理具有反叛性,行为是标新立异的,性格是个性化的,叛逆多于顺从,反抗多于屈服,迫切要求个性解放,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家园。心理矛盾、情感纠葛、观念冲突等问题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有一种新的需求,迫切想找到灵丹妙药,找到崇拜的偶像,找到精神依托。而商业文化的娱乐性,使明星正好走进青少年的心灵并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这也是此次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所发现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值得人们认真反思。精英文化偶像的思想、行为和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这类偶像注重精神意义的价值追求,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他们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时尚文化偶像,确切地说是大众媒体偶像。时尚文化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和精神高度,更多的是商品文化价值。如果使商业文化中负面的因素大量进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结构中,就会影响他们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重大,舆论导向的作用十分重要,媒体一定要有文化的使命感,绝不能忽视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宣传和导向上应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不能不顾宣传效果地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当然,要想让精英文化和主旋律为青少年所接受,媒体就必须讲究宣传艺术,以不断创新的宣传方式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下列有关“精英文化”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精英文化永远是少数,但精英文化总是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
B.精英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结构性缺失。
C.精英文化在当今缺乏认同而导致社会失去了凝聚力,这非常值得反思。
D.精英文化偶像注重精神意义的价值追求,对我国文化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2.以下各项不属于本次文化偶像评选活动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的一项是( )
A.当代青少年过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偶像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知识结构失衡。
B.现代文明给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危机。
C.青少年受心理矛盾、情感纠葛、观念冲突等问题困扰从而迫切想找精神依托。
D.媒体和舆论不良导向致使商业文化中负面的因素进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结构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青少年过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偶像而忽视精英文化偶像,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精英比例过少,精英文化占不到主导地位。
B.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大众文化的形成,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被削弱,进而引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各种社会性问题。
C.时尚文化更多的是商品文化价值,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和精神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们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D.精英文化偶像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新闻媒体应以创新的方式宣传精英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参考答案
1.C(未然理解为已然)
2.C(寻找寄托不是问题,寄托在时尚文化偶像上才成为问题,寄托在精英文化偶像上则可以解决问题。)
3.A(因果关系颠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规:规劝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几:接近
2.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焉以破其疑
B.舍问,其奚决焉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鄙:庸俗,浅陋)
2.A (A 为代词,指“贤于己者”;BCD或为句中语气词或句末语气词。)
3.B (“审问”古义是详细地考察、询问,今义是审讯。)
4.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5.(1)非常勤勉地只是将进修(学业)作要务,(这)并不多见。(2)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拿来)追问别人来极尽别人的短处。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孜孜砣砣,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作者每次到上海,要去的是南京路与淮海路,可去可不去的是普希金的铜像,为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替普希金难过”,这难过应该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全文,如果说出来,应该是什么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说“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不是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而是人们更多地追求物欲,离普希金太遥远了。
B.普希金广场即便是雪花飞飘,也有人去凭吊,而四月的上海,阳光灿烂,却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这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
C.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孩子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作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充满了对打拳老人和玩耍孩子的不满。
D.“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也就是说,作者的话中有这个意思:金庸和琼瑶对青年人的成长负有责任。
E.文章通过“我”对普希金的拜谒以及“我”的感受,写出了有些人因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快乐,而导致精神的荒漠。
参考答案
1.①因为南京路与淮海路有时尚,有热闹,有消遣,有繁华,有虚荣,一句话,那里有更多的物质享受。②因为普希金铜像那里只有孤独,冷清,没有生命,无刺激,它不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愉悦。
2.①没有人来拜谒,没有人瞻仰,没有鲜花,没有崇敬。②这里的一些人有的只是冷漠,有的只是自我的物质的需求,普希金的人格以及他所拥有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在此荡然无存。
3.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的中国,我们不该冷落了普希金,而应该用普希金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4.C、D(C根据全文,作者并非对几个打拳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不满,而是对人们冷漠普希金的失望、痛心;D是年轻人自己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看,金庸和琼瑶对青年的成长不负有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当代平民教育的价值
杨东平
随着在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的国家资助体系,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和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在这一背景下,重提“平民教育”,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因为在贫穷落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是以扫盲为主的贫民教育、难民教育;在今天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平民教育是不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教育主张?显然,对当代的平民教育应当有新的认识和解读。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大规模普及了教育,但“面向大多数人”的价值仍然是模糊和匮乏的。很长时期以来,教育的重心向城市倾斜,是面向少数城市人的;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也是面向少数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学习优胜的学生,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还应该看到,对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过于偏重,把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排除在教育的视野之外,同样有违面向大众的价值。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思想,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出人头地、造就少数精英。今天,平民教育所针对的,仍然是城市化、精英化、应试教育之类的价值,强调关注中国的民生和农村问题,教育的重心应当向农村、向大多数人倾斜,促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为最广大的人民所享用。
在任何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低层和边缘、需要特别关注的阶层和群体。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和救助,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所要求的,而且具有培养青年学生关注民生、帮助弱势阶层的社会责任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
今天,特别应当重视平民教育的另一层含义——“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当然不等于“贫穷教育”。“平民教育”不仅是指在艰难时期应当因陋就简、艰苦奋斗,尤指面向大多数人,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
可见,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当年那样的贫穷落后,但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并没有过时。我国正在推进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纠正建豪华校园的不良风气,整顿借公共教育资源牟利的“改制学校”等,反映了当前教育积极的变化,凸显了平民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
1.关于“平民教育”的含义,以下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平民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
B.平民教育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C.平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的公共教育。
D.平民教育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教育。
2.根据文意,以下行为不符合“平民教育”理念的是( )
A.规范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
B.把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纳入教育的视野。
C.关注中国的民生和农村问题,教育的重心向农村倾斜。
D.特别关注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贫穷落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是以扫盲为主的贫民教育、难民教育,特别强调因陋就简和艰苦奋斗。
B.精英主义思想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造就少数出人头地的杰出人物,这种思想今天仍然存在于不少人的头脑中。
C.教育的重心向大多数人倾斜,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的要求,而且具有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功能。
D.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当年的贫穷落后,但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参考答案
1.D(不是“平民教育”的含义,而是一种结果。)
2.A(规范的“应试教育”与“平民教育”理念仍然相悖。)
3.C(“教育的重心向大多数人倾斜”应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和救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偶像与精英文化
前不久,由10多家媒体发起的“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的结果显示,很多青少年眼中的文化偶像不是那些文化巨匠,而是娱乐明星。这一评选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暴露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国度,精英文化总是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而时尚文化则更多具有当代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大众文化和公众永远是多数,精英文化和精英永远是少数。但是,当精英比例过少,精英文化不占主导地位,造成青少年过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偶像,忽视精英文化偶像时,就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了。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大众文化的形成,精英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结构性缺失,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各种社会性问题的出现。如果大家共享的价值观越来越少,社会因缺乏一种对精英文化和文化偶像的认同而失去凝聚力,这就更值得反思了。这次文化偶像评选中,娱乐明星得票超出许多文化巨匠就暴露出当代青少年文化知识结构问题。
文化偶像评选折射出当代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现代文明给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人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新的知识单元和新人类文化。他们的心理具有反叛性,行为是标新立异的,性格是个性化的,叛逆多于顺从,反抗多于屈服,迫切要求个性解放,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家园。心理矛盾、情感纠葛、观念冲突等问题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有一种新的需求,迫切想找到灵丹妙药,找到崇拜的偶像,找到精神依托。而商业文化的娱乐性,使明星正好走进青少年的心灵并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这也是此次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所发现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值得人们认真反思。精英文化偶像的思想、行为和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这类偶像注重精神意义的价值追求,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他们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时尚文化偶像,确切地说是大众媒体偶像。时尚文化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和精神高度,更多的是商品文化价值。如果使商业文化中负面的因素大量进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结构中,就会影响他们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重大,舆论导向的作用十分重要,媒体一定要有文化的使命感,绝不能忽视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宣传和导向上应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不能不顾宣传效果地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当然,要想让精英文化和主旋律为青少年所接受,媒体就必须讲究宣传艺术,以不断创新的宣传方式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下列有关“精英文化”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精英文化永远是少数,但精英文化总是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
B.精英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结构性缺失。
C.精英文化在当今缺乏认同而导致社会失去了凝聚力,这非常值得反思。
D.精英文化偶像注重精神意义的价值追求,对我国文化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2.以下各项不属于本次文化偶像评选活动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的一项是( )
A.当代青少年过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偶像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知识结构失衡。
B.现代文明给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危机。
C.青少年受心理矛盾、情感纠葛、观念冲突等问题困扰从而迫切想找精神依托。
D.媒体和舆论不良导向致使商业文化中负面的因素进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结构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青少年过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偶像而忽视精英文化偶像,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精英比例过少,精英文化占不到主导地位。
B.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大众文化的形成,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被削弱,进而引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各种社会性问题。
C.时尚文化更多的是商品文化价值,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和精神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们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D.精英文化偶像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新闻媒体应以创新的方式宣传精英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参考答案
1.C(未然理解为已然)
2.C(寻找寄托不是问题,寄托在时尚文化偶像上才成为问题,寄托在精英文化偶像上则可以解决问题。)
3.A(因果关系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