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踝关节主动运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34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B、C及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护理,通过下肢静脉超声测量术后第5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3天患肢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患肢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B超检测DVT发生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试验组间对比C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的踝关节主动运动均可缓解下肢肿胀,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踝泵运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21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下肢骨折发病率日益增高,有报道称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病率最高可达40%-70%,且DVT的患者中约22%-29%可能发生致死性肺栓塞[2]。美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近年来我院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在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44例下肢骨折患者。男155例,女189例,平均年龄42.3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A、B、C及对照组各86例.
1.2 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第二天均予以药物预防: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并术后积极健康宣教。
1.2.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早期踝泵运动的护理干预, 即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指导开始进行。
1.2.2.1踝泵运动
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 绕环,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绕环,可以使更多的肌肉得到运动,这样一组动作完成为一次。稍休息后可再次进行下一组动作。
1.3 观察指标
1.3.1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术后3天、5天于髌骨下缘10cm处测量患者肢体周径,并双下肢进行对比,以便比较。
1.3.2 观察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是否发生DVT。将术后下肢彩超提示深静脉血栓作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臨床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比较.详见表2.
结果显示:术后3天患肢的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患肢的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比较,见表3.
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X2=13.73,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深静脉形成的因素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3.2踝关节主动运动的必要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腓肠肌静脉丛,而且可向近端主干静脉蔓延,并发静脉功能不全,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血栓脱落后可并发肺栓塞。
4 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即刻开始踝泵运动对减少DVT有临床意义,更有效的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并且最大的背伸、跖屈运动可同时带动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而且比单独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更容易使患者接受和掌握,相较于其他物理预防,如足底静脉泵等,无需器械辅助,患者出院后仍可有效进行,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潘爱芬,赵向琴,眭文洁.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2016.9(51):1152.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2):637.
[3]刘萍, 刘娟, 杨娜等.医用弹力袜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11,10(40):1404。
【关键词】踝泵运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21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下肢骨折发病率日益增高,有报道称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病率最高可达40%-70%,且DVT的患者中约22%-29%可能发生致死性肺栓塞[2]。美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近年来我院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在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44例下肢骨折患者。男155例,女189例,平均年龄42.3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A、B、C及对照组各86例.
1.2 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第二天均予以药物预防: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并术后积极健康宣教。
1.2.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早期踝泵运动的护理干预, 即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指导开始进行。
1.2.2.1踝泵运动
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 绕环,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绕环,可以使更多的肌肉得到运动,这样一组动作完成为一次。稍休息后可再次进行下一组动作。
1.3 观察指标
1.3.1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术后3天、5天于髌骨下缘10cm处测量患者肢体周径,并双下肢进行对比,以便比较。
1.3.2 观察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是否发生DVT。将术后下肢彩超提示深静脉血栓作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臨床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比较.详见表2.
结果显示:术后3天患肢的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患肢的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比较,见表3.
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X2=13.73,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深静脉形成的因素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3.2踝关节主动运动的必要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腓肠肌静脉丛,而且可向近端主干静脉蔓延,并发静脉功能不全,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血栓脱落后可并发肺栓塞。
4 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即刻开始踝泵运动对减少DVT有临床意义,更有效的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并且最大的背伸、跖屈运动可同时带动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而且比单独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更容易使患者接受和掌握,相较于其他物理预防,如足底静脉泵等,无需器械辅助,患者出院后仍可有效进行,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潘爱芬,赵向琴,眭文洁.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2016.9(51):1152.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2):637.
[3]刘萍, 刘娟, 杨娜等.医用弹力袜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11,10(4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