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学森赏识这位“小字辈”
王老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他擅长逆向思维。1964年6月,32岁的他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中近程火箭任务。在计算火箭推力时,由于射程不够,专家们考虑是否能增加一点推进剂,但又苦于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王老站了出来:“经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听了他的建议,人们反应冷漠:“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可王老并不甘心,他想起了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于是他鼓起勇气,敲响了钱学森的房门。当时,钱学森对这位“小字辈”并不熟悉,可听完了他的意见,眼睛顿时一亮,他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在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在研制第二代导弹时,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要让第二代人挂帅,由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几十年后,钱学森在提起这件事时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他大胆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在逆境中编写《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
王老把工作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即便在逆境中也是如此。“文革”时期,王老被隔离审查,有关火箭的所有资料也被没收。为了不荒废专业,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忆各种程序、公式和数据,反复推敲各种导弹设计的方案和技术难题。一年后,因查无实据,王老被放了出来。1975年的一天,王老因脚趾骨折在家休息。正在这时,担任“331工程”(我国首颗同步通信卫星工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谢光选来了,他告诉王老:国家决定上马“331工程”,因为是新课题,有些基础理论、概念、工程系统都不太清楚,希望他能搜集一些资料。王老一听,欣然领命。他在爱人王丹阳的协助下,天天钻图书馆、资料室,搜集、翻译、整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宿舍楼里的人都跑到地震棚里,唯有他和王丹阳还在工作。“331工程”第一次方案论证会前夕,长达47万字的《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终于出版。1984年4月,“331工程”——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在设计方法、技术管理、材料、工艺及安全措施等方面都采用了《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中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还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重要科技成果三等奖。
“神舟”五号发射前还在看女足比赛
作为一名院士,他的工作之忙和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王老是一个善于减压的人。他是一个铁杆球迷,只因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有时不得不“爱而释手”。“‘神舟’五号发射前,有的记者发现我在观看女足世界杯比赛,感到很吃惊。他们问我:你对飞船放心吗?是真没问题,还是有问题没有发现?我告诉他们,这次我是放心的,不出问题是符合规律的”。提起当年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王老至今仍津津乐道:“我也喜欢看女排比赛,看她们打遍天下无敌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威风八面,很解气。”他说:“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为什么就不能强大起来?如果各行各业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锲而不舍地追求、奋斗,那力量该有多大?何愁中华民族不再度辉煌于世?”王老在中学时曾立下志向,将来要当个生物学家,搞农作物改良,所以对花草颇感兴趣。未退休之前,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就是那十来盆不同品种、郁郁葱葱的花草。如今,他家的阳台上依然种了茶花等多种花卉。王老身体健康,几十年来很少住院,偶尔住院,使他不得不离开这些心爱的花,于是,他就把养花的“重任”交给了老伴儿王丹阳。而老伴儿也不负使命,每天精心地伺候着,就像照看他们的孩子一般。
不为一身之谋,胸怀天下之志
生活中的王老高风亮节。“不为一身之谋,胸怀天下之志”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1981年,我国开始试评职称。当时,王老的爱人王丹阳在七机部从事情报研究工作,也申报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适时,王老正是单位职称评委会主任,但他回避了王丹阳的职称评定。通过考试,评委们对王丹阳的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一致同意授予她高级工程师的资格。王老回家后,对王丹阳说:这次评选有两个人申报,但名额只有一个,你能不能主动退出,明年再参加?听了丈夫的话,王丹阳主动退出。哪知后来的职称评选停了三年,为此,整整耽搁了王丹阳四年的时间。事后,有人对王老说:“你何必这样高风亮节?真是太傻了!”王老听了,只是淡然一笑。王老在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期间,职工们有事都去找他。一天深夜一点多,有个退休司机的爱人找到了他,说是老伴儿的心脏病犯了,如不及时抢救,就有生命危险。王老二话没说,立即为她联系医生,直到把患者送进医院;还有一次,王老在下班后竟然有7个人上门找他,其中既有工作上的事,也有私人的事。此时的王丹阳成了王老的“接待秘书”,她安排他们坐下一一面谈,一直忙到深夜十二点多。可贵的是,王老在离开研究院后,仍挂念着他们。
我妈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地在保护着我爸爸
王老和王丹阳相识于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几十年来,两人在事业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诚如王老所说“几十年来,无论是平淡无奇的日子,艰难受挫的岁月,还是在鲜花和荣誉簇拥的时候,妻子一直與我风雨同舟、同苦同乐,为我的成功费尽了自己的心力”。王丹阳回国后在外地工作,调回北京后,她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改行搞科技信息研究。凭着一股子钻劲,她掌握了俄、英、法、日等国语言,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批研究员。曾有人问她:“一个留学生为什么轻易地改行了?”王丹阳说:“他比我行,为了他,我甘心牺牲自己。”王老还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以前,我们俩配合默契,她下班下得早,回去之后先把蜂窝煤炉点着,我下班之后买菜,这时候炉子正好也着了,我们两个一起做饭。”当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之后,“我老也回不来,她就老在家里等。老等老等,我啥忙也帮不上了。”王老说着,脸上带着愧疚。而王老的女儿则说:“我妈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地在保护着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