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乡村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的演变及启示

来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以“效率”为目标的现代集约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乡村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本文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英国乡村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的演变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乡村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英国经验,为我国解决发展现代集约化农业过程中面临的乡村野生动植物保护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英国早期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主要针对濒危、珍稀和受到严重威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集约
其他文献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意愿是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下各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积极性不高,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并不乐观。基于推拉理论,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采用二元Logit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资源禀赋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的影响,探讨两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总体较低,占比为48.91%,农业转移人口拥有承包地与宅基地的比例分别为61.40%和71.71%。土地资源禀赋显著抑制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意愿,农业转移人口的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河南和四川3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两部模型,将环境治理支付意愿
引导农户持续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改良、环境改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黑龙江省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影响农户有
农业机械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户农业机械采用行为决定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基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视角,利用欠发达地区青稞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有序Pr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破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析2004—2018年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预测未来发展水平,探讨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4年的0.3739分上升至2018
养蜂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不占用耕地、不污染环境的特点.蜜蜂授粉还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实现健康、绿色和高质量发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背景下,探讨农村劳动价格、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对柑橘种植布局变迁的影响,对于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和保障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推导基础上,利用柑橘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局和分区两个视角实证研究农村劳动价格、农户收入结构对我国柑橘种植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用工价格和非农就业工资的提高对柑橘种植产生负向影响,我国柑橘种植布局正由农村劳动价格较高的浙-闽-粤地区向农村劳动价格较低、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赣南-湘南-桂北扩张;工资性收入提高对柑橘种植产生的收入效应和生产总成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
秸秆还田是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绿色生产技术.农户作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参与环境保护为公众带来生态福利,理应获得合理的补偿.现行的秸秆还田补贴政策
遥感技术以其能够实现大尺度的快速、实时监测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成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完善的优化设计方案,本文以弋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基于多期数据判断生态质量稳定性,选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成"点-线-面"要素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弋阳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