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筑群中的圜丘坛、丹陛桥、祈谷坛、祈年殿,体现了中华民族祈求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人和的传统文化理念。
冬至时节,步入天坛,处处都让记者感受到天地之间的静穆庄重之气,这气息来自排排见证沧桑的苍松古柏,来自广阔平地上隆然矗立的天坛建筑群。
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总面积273万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天壇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呈半圆形; 南面围墙略低,呈方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从匠心细节读懂传统文化
天坛的建筑为连续性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主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7米,皇穹宇高19.5米,祈年殿则上升到38米,成为主轴线的高峰。从祈年门远望祈年殿,其金色的宝顶,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它体现了天空的辽阔高远,代表着“天”的至高无上。
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场所。它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是圆形,象征天圆;瓦是蓝色,象征天蓝。整座大殿由28根大柱承重,这28根柱子被分为3圈,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时空罗盘。中间的一圈有4根柱子,叫作“龙井柱”,象征着四季;在龙井柱外围是一圈“金柱”,共12根,象征着12个月;最外圈的12根柱子叫作“檐柱”,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一圈柱子都围合成一个圆形,寓意着时光轮转,日日年年、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这些反映宇宙观的匠心细节在天坛建筑群中不胜枚举,古人对于宇宙天象的理解,对于季节轮回的认识,都通过精心的设计,凝固于天坛的一砖一瓦之中,留与后世。
体验礼乐文化 感受“华夏正声”
“我能感受到那种‘撞击’的感觉,你会觉得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声音。”一位在神乐署看完中和韶乐表演的观众说道。
神乐署是天坛五组主要建筑(祈谷殿、圜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是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负责选拔和培养北京各庙坛祭祀官员和乐舞生,以及祭祀礼仪的训练。2004年,神乐署结束了长期被外单位占用的历史,完成古建回收后被开辟成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古代皇家音乐的辉煌发展历程。展馆内容包括了神乐署历史沿革、使用功能以及中和韶乐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情况。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用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以及宫廷庆典活动礼仪的音乐,它融礼、乐、歌、舞为一体,由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进行演奏,可谓八音叠奏、玉振金声。天坛神乐署对外开放以来,始终立足礼乐文化的研究、挖掘与传承,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和韶乐文化呈现给广大游客。在每个周末的“神乐之旅”明清雅乐专场展示活动中,观众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凝禧殿感受这穿越时空的“华夏正声”。
近年来,天坛公园也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开展讲座、互动、导赏等多种形式的宣教科普活动,加大公众教育力度,使更多的市民多方位学习天坛历史,体验礼乐文化。
让这座建筑经典永续流传
2019年9月24日,经过搬迁腾退和为期3个月的大修,天坛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完工。自此,天坛圜丘坛四座坛门遥相对望,天坛内坛呈现完整格局。
泰元门为天坛圜丘东天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泰元门封闭改造成为民居。随着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工作的启动,2018年泰元门住户搬迁腾退和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被纳入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重点任务。2019年6月,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启动。
为真实、完整地保存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公园按照“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现有的建筑材料,按原规制、原材料、原工艺做法施工。
“恢复完整坛域,让天坛呈现原有魅力,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是申报世界遗产时的庄严承诺。几十年来尤其是申遗成功后,天坛公园作为遗产管理者,一直为实现天坛的完整不懈努力着。”天坛公园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李爽)
冬至时节,步入天坛,处处都让记者感受到天地之间的静穆庄重之气,这气息来自排排见证沧桑的苍松古柏,来自广阔平地上隆然矗立的天坛建筑群。
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总面积273万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天壇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呈半圆形; 南面围墙略低,呈方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从匠心细节读懂传统文化
天坛的建筑为连续性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主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7米,皇穹宇高19.5米,祈年殿则上升到38米,成为主轴线的高峰。从祈年门远望祈年殿,其金色的宝顶,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它体现了天空的辽阔高远,代表着“天”的至高无上。
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场所。它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是圆形,象征天圆;瓦是蓝色,象征天蓝。整座大殿由28根大柱承重,这28根柱子被分为3圈,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时空罗盘。中间的一圈有4根柱子,叫作“龙井柱”,象征着四季;在龙井柱外围是一圈“金柱”,共12根,象征着12个月;最外圈的12根柱子叫作“檐柱”,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一圈柱子都围合成一个圆形,寓意着时光轮转,日日年年、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这些反映宇宙观的匠心细节在天坛建筑群中不胜枚举,古人对于宇宙天象的理解,对于季节轮回的认识,都通过精心的设计,凝固于天坛的一砖一瓦之中,留与后世。
体验礼乐文化 感受“华夏正声”
“我能感受到那种‘撞击’的感觉,你会觉得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声音。”一位在神乐署看完中和韶乐表演的观众说道。
神乐署是天坛五组主要建筑(祈谷殿、圜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是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负责选拔和培养北京各庙坛祭祀官员和乐舞生,以及祭祀礼仪的训练。2004年,神乐署结束了长期被外单位占用的历史,完成古建回收后被开辟成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古代皇家音乐的辉煌发展历程。展馆内容包括了神乐署历史沿革、使用功能以及中和韶乐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情况。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用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以及宫廷庆典活动礼仪的音乐,它融礼、乐、歌、舞为一体,由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进行演奏,可谓八音叠奏、玉振金声。天坛神乐署对外开放以来,始终立足礼乐文化的研究、挖掘与传承,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和韶乐文化呈现给广大游客。在每个周末的“神乐之旅”明清雅乐专场展示活动中,观众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凝禧殿感受这穿越时空的“华夏正声”。
近年来,天坛公园也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开展讲座、互动、导赏等多种形式的宣教科普活动,加大公众教育力度,使更多的市民多方位学习天坛历史,体验礼乐文化。
让这座建筑经典永续流传
2019年9月24日,经过搬迁腾退和为期3个月的大修,天坛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完工。自此,天坛圜丘坛四座坛门遥相对望,天坛内坛呈现完整格局。
泰元门为天坛圜丘东天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泰元门封闭改造成为民居。随着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工作的启动,2018年泰元门住户搬迁腾退和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被纳入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重点任务。2019年6月,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启动。
为真实、完整地保存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公园按照“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现有的建筑材料,按原规制、原材料、原工艺做法施工。
“恢复完整坛域,让天坛呈现原有魅力,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是申报世界遗产时的庄严承诺。几十年来尤其是申遗成功后,天坛公园作为遗产管理者,一直为实现天坛的完整不懈努力着。”天坛公园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