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口学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伴随国际学术界关于人口学与人口问题研究热.德国联邦政府、大学、史学界、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机构,对德国国内外移民.尤其农村人口流动也予以高度重视,扩大或新成立一些人口问题研究机构,在大学的社科系增设人口问题专业课,有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市场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本文通过对江苏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提出应加强乡镇企业家的队伍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
历史人口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中国在历史人口地理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但对历史上城市及其辖区的人口变化的系统研究.却无人尝试.这是由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史料较少,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较大.北京太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光辉教授所著《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按照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抽样调查”的总体方案,对赫哲族聚居的三个乡的赫哲族进行了调查。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儿童体格发育及心理行为发育、人口死亡情况作了分析。
按照死亡率的年龄变动特征,可以把人的一生分为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和老年期。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儿童少年期死亡模型的构造,各种模型的数学函数形式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并用日本人口完全生命表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了各种模型在不同场合下的精度,最后,对各种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本文主要应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1996年11月在安徽省皖北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记录,从意愿和行为两个角度分析35岁以下育龄妇女和35岁以下育龄丈夫的性别偏好。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的男性偏好意愿仍非常强烈,但对待已出生的孩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
本文利用垒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科民族人口的原始数据.通过民族生育水平分类,对中国蒙古族的生育模式作了比较与评价。1981-1989年8年间,蒙古族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速度超过垒国平均水平,进入了人口稳定增长的阶段,在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多因素中,育龄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职业构成中科技人员和干部的比重增加以及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对生育率的降低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是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区域性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实际情况以及部分科研成果实践转化为生产力的调查和深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对“3000亩炸石扩土工程”,牛蛙养殖等项目从立项到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教训进行了较奎面的总结分析,目的在于推动类似坝湾乡这样的喀斯特贫田地区脱贫致富。
P53项目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的“全国普通中学人口和青春期教育”项目。该项目实施一年时间,在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效益。本文试图通过对评估调查的统计分析,说明P53项目的实施情况,比较不同教育模式的优劣以及人口和青春期教育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转交其思想观念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本文根据苏州城市区域空间构造特征,运用Hall城市人口变动模式对人口郊区化问题进行判断和特征分析;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指出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郊区化动力和作用机制存在着差异。最后,具体阐明80、90年代苏州市人口郊区化动力机制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