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来源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27315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是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贫乏造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来讲,当时尚不具备夺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可能性;从当时国共合作的实际来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可能会加速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国际也不支持中共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前途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这一判断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前提。
其他文献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以倡导科学民主闻名于世。90年前的中国需要科学民主,今天的中国同样需要科学民主,而且更迫切的需要。例如,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啊,建立
环境侵权主体间具有不平等性。法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交易机制解决环境侵权问题,认为双方通过谈判来达成一个协议,哪方行为能降低社会成本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忽略了环境侵权
潘军早期小说创作在主题思想上表现出对人道主义的思考以及个人的愤世嫉俗,呼唤人的尊严、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艺术手法上既表现出善于设置戏剧冲突、恰当运用
Dweck和Nicholls是成就目标理论研究的先驱,他们同时提出了两个类似的成就目标概念。在总结二人概念的共同点的基础上,介绍Ames等人在成就目标研究领域中的整合性研究及Elliot
宋初词坛婉约称尊,到元祐时期,婉约词的地位开始松动,出现了关于词的本色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协律与出律;一是婉约与豪放;一是言情与言志。元祐词人关于词的本色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文坛上重要作家,是云间派的领军人物。因其声势煊赫,门下弟子众多。他的松江籍门人就有王法、邵梅芬、张处中、徐惠朗、夏完淳、杜登春等数人,他们是陈子龙门人
现代德育本质上逐渐走向了一种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这种知性德育肇始于西方教育的理性主义传统,借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强大推动而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因各高校自身特色的不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则相异,但如何“选”(选拔)、“育”(培训)、“用”(使用)、“留”(留住)辅导员则是辅导员队伍
在一体化模式下,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是其在海外竞争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竞合博弈模型,并结合影响竞合策略选择的市场、政治和资源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
《汉语大词典》对含“丢”字词语的解释,错误不少,正错在不识“丢”字真面目。错释的词语集中在方言词语和元曲词语两方面。致错的原因主要是只从句意宽泛地推想词义,不探求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