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探索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k78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贫困大学生资助日益加大力度,高校面临的贫困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资助,更多是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资助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转变为基点,解决目前贫困生资助单一形式,化解学生“等、靠、要”的资助心态,将“经济帮扶式”资助与“能力开发式”资助倾斜转化,探析“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资助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建立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的构建,促进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资助育人。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与教育培养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并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方筹措资金, 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这为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和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导和要求[1]。新资助政策推行以来,国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逐年增加,资助面不断扩大,从国家、政府再到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资助的认识更加科学、理性化,资助方式逐步从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转向解决学生能力难题,从“经济帮扶式”向“能力开发式”转变。可以说,不论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需要,或者是教育公平化、社会和谐发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培养和提高贫困生能力素质措施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
  一、高校贫困生“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
  1.“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提出
  国家的大学生资助政策既是解决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接受高等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平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培养大批社会急需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学业受阻甚至被拒于大学门外,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方面;但这并不是其全部内涵,因为除经济功能之外,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具有教育功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应转变观念,将单纯的“助困”转变为“助学”与“育人”并进,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 关注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着重从调整优化现行资助体系、思想引导与心理援助并进及能力培养三个机制对发挥资助体系育人功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心理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 着力培养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依托资助平台强化贫困生综合能力培养, 构建资助与育人模式以促进贫困生全面和谐发展。
  2.“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能力开发式”资助是指对贫困生资助主要从培养贫困生的能力素质出发,不直接提供经济资助,而是资助落在条件改善、技能能力培训提供等方面。贫困大学生能力结构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感恩、诚信、自立自强品质)、身心素质等。“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助困模式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资助项目体系,将经济资助与能力开发有机结合,变“经济使帮扶”资助向“能力开发式”资助倾斜转化,着力培养、激励学生的自立自强、诚信、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本文所倡导变革资助理念和资助模式,不是对现行资助体系的否定,而是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对资助资源和资助模式进行整合与优化。如何深化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从“经济帮扶式”逐渐走向“能力开发式”的探索与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尤为突出。从学校层面看,将促进高校深化学校资助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从受教育者个体看,能力提高的需求期望会愈加强烈,可以建立起呼吁建立系统化的能力资助体系,迎合受教育者对资助的期望。
  “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助困模式的特征是:经济资助与能力开发资助相结合;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受助与自助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贫困生更多地是通过劳动付出获得报酬的同时参与实践锻炼与能力的培养获得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使他们在感受来自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指导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锻炼能力并转化成奋发的力量,使其终身受益。
  3.“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实践意义在其“育人”效果上。在加大经济资助的同时, 学校积极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提供支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平台,开拓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助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实践机会,提升其各种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避免出现从在校贫困转向社会贫困的窘境。
  二、构建“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理念,调整优化现行资助体系
  随着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资助政策的经济解困功能将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功能,同时,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将成为资助政策的必然要求[2,3]。因此,提出紧紧围绕贫困生成才发展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理念,调整优化现行资助体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贫困生工作做好。
  对现行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体系,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绿色通道”是助困扶贫的惠民政策,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助学贷款应作为主要资助方式,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全国各城乡实施的推进力度;勤工助学应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方式,国家、高校应在资助资金上向勤工助学项目倾斜,让更多的贫困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实现自我解困;学费减免是对少数经济特困生的助困措施,要让那些品学良好的家庭经济特困学生享受到党、国家及学校的温暖与关怀;临时困难补助是资助政策的辅助措施,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励志奖学金是激励贫困生勤奋学习,奖励其优秀表现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资助项目的优化组合,发挥其整体资助效益。
  同时,在各项资助政策中贯彻育人的理念,进一步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贫困生资助和教育工作,从而建立包括经济解困和成才辅导的资助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人员配备等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相结合,以贫困生的经济解困为资助的基础,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资助的最终目标。
  2.思想引导与心理援助并进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还在精神上存在心理、学业、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4,5]。要实现“资助”与“育人”相接合,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解困的同时,更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与心理援助,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注重精神上的扶贫援助,加强对贫困生的谈心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诚信观,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关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因此,应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与心理援助渗透于助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做到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1)思想引导
  第一,励志教育。从利于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经济帮扶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勤工助学等实践方式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从而避免贫困生“等、靠、要”现象的发生。
  第二,诚信教育。通过能力培养实践活动使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多与他人交往,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改善、增加其对他人的了解,培养其关心、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体会助人的乐趣、责任与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加大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增强学生及时还贷的诚信意识,提高学生的还贷率。开设诚信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开展“诚信教育”等活动在学生中普及诚信教育。
  第三,感恩教育。“助困重在育人”,通过勤工助学、到企业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通过各种奖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让学生感受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校的感恩。通过“励志与成才”“诚信与感恩”等系列主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培养他们感恩、奉献、互助、自立自强的意识, 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母校的责任感。将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实际解困与回报教育相结合、经济资助与表现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对受助学生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2)心理援助
  第一,建立心理援助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 面向学生开放;建立心理服务网站, 开设了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特征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心理解困;建立贫困生档案,平时准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在学院设置心理教育专干, 在班级设有心理委员, 重点关心、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援助, 给他们更多的抚慰与关爱。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引导贫困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励志成才报告、团体和个别辅导等,在开展资助过程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第三,建设心理咨询队伍。除了配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效开展援助工作, 也为做好贫困生的个人心理疏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 建立完善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积极调控情绪, 降低心理焦虑水平。同时,以事例感动、真情温暖来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理上的交融,以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3.综合能力的培养
  (1)多样的能力培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已经转入“开发式扶贫”的新阶段。相应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应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把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6]。而“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能力开发资助模式利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提升其综合素质,促其健康成长成才。
  第一,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和提高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方向转变,积极设计各种平台帮助贫困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自己的事业目标。初步选择相关职业,然后编制相应的学习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逐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第二,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专业发展机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拓宽助学实践岗位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经济条件的有效途径[7]。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的同时,应注意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增强实践活动效果。单纯的学校教育和课堂学习,易使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能力,甚至形成眼高手低的不良习惯。高校很多服务岗位(助研、助管、助教)是勤工助学的基础体现,它代表着学校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有效地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可以使一部分大学生找到施展自我才能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培养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建立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专业发展机会,对大学生而言,参与各种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则可以快速克服自身的不足,改变自己,树立信心,获得敢于面对困难和人生的勇气,而且通过实践还能提高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接受事物的能力和自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素质教育目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实行勤工助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导致他们社会综合能力的“贫困”,并影响了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助学当中, 有效提升了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勤工助学可分为既能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又可以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的劳务型,以及可以培养和提高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宏观驾驭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的创业型[6]。国家、高校应将资助资金更多地向勤工助学倾斜,加大勤工助学资助力度,多渠道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多元化”勤工助学模式,结合贫困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优势,整合校内资源,挖掘勤工助学岗位,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同时,积极走出去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资源,向服务型和智力型岗位转变,将勤工助学与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大力向校外拓展智力型岗位[8,9]。如与科技相关的家电维修、电脑软件开发等,与外包服务相关联的公关礼仪、翻译等等;又如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部分研究工作。既给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带去新鲜活力,也可以满足贫困生的经济和实践需求,增加贫困生的社会经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实现用人单位、高校和贫困生多赢的目标。通过勤工助学,充分保障其劳动报酬,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把原发放补助的被动助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来自我解困,不仅帮助学生经济解困,以提高他们的自救意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及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为贫困生日后走向社会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94-96.
  [2]卜长安.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吴敏,高艳妮.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教育理论研究,2010,9:299-300.
  [4]吴泽娟.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杨海翠.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6]莫飞平.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伦理解读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
  [7]杜骞.资助与教育并重,助学与育人共举[J].中外教育家,2010,7:192-193.
  [8]陈皓琳,朱焕辉,岑桂芳.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和功能的有效拓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7-39.
  [9]张素芬.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知识,2011,2:67-70.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高校学生资助专项研究课题《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的研究》(2011ZZ002)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燕燕(1982-),女,广西平果人,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女性的一生中基本上都会扮演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不同的角色,而妻子这一角色对古代的女性来说是一个相当不幸的身份定位。她们的这种不幸不仅与自身的懦弱个性和主观上强
刀锋下逼出的文字一柄切肉刀被母亲横在女儿喉头,锋利的刀锋离肌肤只有一英寸。被母亲推到墙角用刀威胁着的女儿,惊恐地注视着母亲那凶狠如野兽般放光的眼睛。残酷的对峙持续
期刊
British artist integrates Chinese elements in her work,seeking to balance East and West As a college student in Britain,Sophia Hurst happened to attend a summer
期刊
中国的房地产业自1981年开始商品房开发的试点,经历35年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5平方米,以三口之家计算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套商品房.但是每年在建和筹建
摘要: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在网络时代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新途径。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实现方式和渠道。本文就从“网络新词汇”入手分析网络监督的特点与效果。  关键词:“网络新词汇”;网络监督;民主化;网络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网络监督这一新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社会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透露,对于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At a recent forum in Beijing, Zhan Qimin, President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roposed that the nation’s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s should cover the costs of general health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