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化与翻译;翻译目的论;归化和异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18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48
1 . 引题
林语堂的英文造诣让母语为英语的读者佩服又惭愧,《浮生六记》的英译在西方受到很大关注,这要归功于林娴熟的英语汉语驾驭能力。英语专家李赋宁先生曾赞誉林语堂是中国人当中为数不多的英文高手之一。其英译《浮生六记》,让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他的翻译如此受欢迎,探索其翻译艺术的独到之处,就是在21世纪将中国灿烂的文化介绍给世界。
2 . 文化与翻译以及作者的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霍姆斯(Holmes)、勒菲维尔(Lefevere)、图里(Toury)、韦努蒂(Venuti)等为代表的翻译研究学派非常注重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从本质上讲更是一种文化活动(Lefevere, 1992: 20)。
2 0世纪7 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 J .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同时也指出,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苏梓楠,2008)。
1813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文化翻译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Venuti)在他的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把两种途径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谢爱玲,2007)。由此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异化策略是保持原著文化信息的首选策略。译文在处理具有民族特色,异国情调的事物、形象或表达方式时,应当尽量保留其特色,即做到“异化”。归化派则优先照顾读者能轻松阅读,译文语言通顺流畅,没有翻译痕迹,读译本没有陌生感。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翻译后记中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翻译目的就是:“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恬淡可爱的生活”(沈复著,1999:329)。在他的翻译中,中国的文化是要介绍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他的翻译受到文化的制约。要让读者——世人即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在某些翻译环节上也要有通融之法。所以在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时,林氏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原则,采取异化方法——把中国特有文化介绍出来(当然译者没有拘泥)——同时也照顾西方读者的需要,采取一些归化措施。
3 . 翻译实例分析
实例蕴含特有中国文化,包括文化的很多方面。以下包括实例和笔者对译者翻译的分析。
(一)文具用品
①A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p2)
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 (p3)
B ……,始知其(芸)慧心不仅在笔墨中。(p6)
…, so that I began to realize that she was gift at other things too, besides reading and writing. (p7)
C 有贡局众司事公廷入局,代司笔墨,身心稍定。(p160)
I obtained a post there as a secretary at the imperial tax bureau and felt more settled. (p161)
②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p26)
I had carved two seals with the inscription “That we might remain husband and wife from incarnation to incarnation.” I kept the seal with positive characters, while she kept the one with negative characters, to be used in our correspondence. (p27)
译文分析:译文①三例中都是同样的“笔墨”,可是其英译却不尽相同,汉语中的笔墨已不是这两样实际的东西。笔、墨附有了与其相关的意思:A中笔墨是记录(用笔写,中国古时是用毛笔和墨来书写);B指代芸能识文又有文笔,及又有文采;C指从事书写的工作(当然离不开笔墨),因此林氏抓住“笔墨”真正语义,使读者能领会文章本意,这也充分说明了译者的严谨和深厚的国学基础。译文②中的印章,在中国文化里有独特的地位,文人雅士都有自己的印章。朱文(现代汉语词典,2002)、白文(现代汉语词典,2002)是印章的不同表现,前者为盖印后字为红色(朱色,印泥为红色),后者是盖印后字为白色(实际是纸的颜色)。原因在于刻章的方法不同,朱文是凸出字来刻,而白文是字凹进去的方式。凸即为阳,凹即为阴也对应了林氏的翻译:positive characters 和negative characters。意思表达清楚,又便于读者理解。 (二)食物
③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p114)
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p115)
④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呼为“臭豆腐”。(p40)
she always mixed her rice with tea, …stale bean-curd , called “stinking bean-curd” in soochow.(p41)
译文分析:馄饨的英译为其音译,这已为西方人了解,就不必改动,如此少了西方读者大费周章思考对馄饨加注、解释的内容。这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异化实例。而“臭豆腐”,不像混沌,它特有的地方特色,就是有些中国人也搞不清楚。所以译者详尽地解释:除了“stale bean-curd”又进一步给出“stinking beancurd”来为读者扫清障碍,也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特殊地名
⑤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p150)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Blossom Spring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 (p151)
⑥虽全是人功,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p220)
Although this entire landscape was built by human labor, it was so ingeniously planned that it looked like a bit of nature, suggesting to me the“marble halls” and “emerald pools” and phantom gardens of Fairyland itself. (p221)
译文分析:中国人看到“桃源”,就会想起遁世的陶渊明以及那“世外桃源”的生活,而外国读者很难有此体会。所以译者在“the PeachBlossom Spring”之后,还附加了其出处,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再查阅,从而获得更大的阅读乐趣。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就被了解得更多。“阆苑”(现代汉语词典,2002)为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瑶池”(现代汉语词典,2002)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琼楼玉宇”为华丽的房舍,是对“阆苑瑶池”的说明。译者译出“玉,池,苑”分别为 “marble halls”“emerald pools”和“phantom gardens”,而“瑶池”“阆苑”都指神仙居所,而且前者有特指之意(西王母的居所),译者用“Fairyland itself”统而译之,显然为归化策略,可是译者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又不致读者为异域神仙名称所困惑,以致影响阅读。
4 . 结语
总而言之,译者在翻译中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介绍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在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采用异化的方法的同时,为读者减少阅读中文化因素困扰酌情使用归化手段,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文中涉及了中国特有文化的沧海一粟。原文中还涉及有历法、计量单位的翻译,以及有点睛之笔的中国诗句(包括作者自作以及引用的诗句)和作者与妻子关于中国文学的精彩对话更是中国特有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挖掘译者翻译艺术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范小燕.从目的论看《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苏梓楠.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社科纵横,2008(3).
谢爱玲.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抑或译文读者?[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化与翻译;翻译目的论;归化和异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18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48
1 . 引题
林语堂的英文造诣让母语为英语的读者佩服又惭愧,《浮生六记》的英译在西方受到很大关注,这要归功于林娴熟的英语汉语驾驭能力。英语专家李赋宁先生曾赞誉林语堂是中国人当中为数不多的英文高手之一。其英译《浮生六记》,让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他的翻译如此受欢迎,探索其翻译艺术的独到之处,就是在21世纪将中国灿烂的文化介绍给世界。
2 . 文化与翻译以及作者的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霍姆斯(Holmes)、勒菲维尔(Lefevere)、图里(Toury)、韦努蒂(Venuti)等为代表的翻译研究学派非常注重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从本质上讲更是一种文化活动(Lefevere, 1992: 20)。
2 0世纪7 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 J .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同时也指出,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苏梓楠,2008)。
1813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文化翻译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Venuti)在他的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把两种途径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谢爱玲,2007)。由此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异化策略是保持原著文化信息的首选策略。译文在处理具有民族特色,异国情调的事物、形象或表达方式时,应当尽量保留其特色,即做到“异化”。归化派则优先照顾读者能轻松阅读,译文语言通顺流畅,没有翻译痕迹,读译本没有陌生感。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翻译后记中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翻译目的就是:“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恬淡可爱的生活”(沈复著,1999:329)。在他的翻译中,中国的文化是要介绍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他的翻译受到文化的制约。要让读者——世人即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在某些翻译环节上也要有通融之法。所以在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时,林氏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原则,采取异化方法——把中国特有文化介绍出来(当然译者没有拘泥)——同时也照顾西方读者的需要,采取一些归化措施。
3 . 翻译实例分析
实例蕴含特有中国文化,包括文化的很多方面。以下包括实例和笔者对译者翻译的分析。
(一)文具用品
①A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p2)
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 (p3)
B ……,始知其(芸)慧心不仅在笔墨中。(p6)
…, so that I began to realize that she was gift at other things too, besides reading and writing. (p7)
C 有贡局众司事公廷入局,代司笔墨,身心稍定。(p160)
I obtained a post there as a secretary at the imperial tax bureau and felt more settled. (p161)
②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p26)
I had carved two seals with the inscription “That we might remain husband and wife from incarnation to incarnation.” I kept the seal with positive characters, while she kept the one with negative characters, to be used in our correspondence. (p27)
译文分析:译文①三例中都是同样的“笔墨”,可是其英译却不尽相同,汉语中的笔墨已不是这两样实际的东西。笔、墨附有了与其相关的意思:A中笔墨是记录(用笔写,中国古时是用毛笔和墨来书写);B指代芸能识文又有文笔,及又有文采;C指从事书写的工作(当然离不开笔墨),因此林氏抓住“笔墨”真正语义,使读者能领会文章本意,这也充分说明了译者的严谨和深厚的国学基础。译文②中的印章,在中国文化里有独特的地位,文人雅士都有自己的印章。朱文(现代汉语词典,2002)、白文(现代汉语词典,2002)是印章的不同表现,前者为盖印后字为红色(朱色,印泥为红色),后者是盖印后字为白色(实际是纸的颜色)。原因在于刻章的方法不同,朱文是凸出字来刻,而白文是字凹进去的方式。凸即为阳,凹即为阴也对应了林氏的翻译:positive characters 和negative characters。意思表达清楚,又便于读者理解。 (二)食物
③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p114)
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p115)
④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呼为“臭豆腐”。(p40)
she always mixed her rice with tea, …stale bean-curd , called “stinking bean-curd” in soochow.(p41)
译文分析:馄饨的英译为其音译,这已为西方人了解,就不必改动,如此少了西方读者大费周章思考对馄饨加注、解释的内容。这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异化实例。而“臭豆腐”,不像混沌,它特有的地方特色,就是有些中国人也搞不清楚。所以译者详尽地解释:除了“stale bean-curd”又进一步给出“stinking beancurd”来为读者扫清障碍,也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特殊地名
⑤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p150)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Blossom Spring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 (p151)
⑥虽全是人功,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p220)
Although this entire landscape was built by human labor, it was so ingeniously planned that it looked like a bit of nature, suggesting to me the“marble halls” and “emerald pools” and phantom gardens of Fairyland itself. (p221)
译文分析:中国人看到“桃源”,就会想起遁世的陶渊明以及那“世外桃源”的生活,而外国读者很难有此体会。所以译者在“the PeachBlossom Spring”之后,还附加了其出处,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再查阅,从而获得更大的阅读乐趣。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就被了解得更多。“阆苑”(现代汉语词典,2002)为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瑶池”(现代汉语词典,2002)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琼楼玉宇”为华丽的房舍,是对“阆苑瑶池”的说明。译者译出“玉,池,苑”分别为 “marble halls”“emerald pools”和“phantom gardens”,而“瑶池”“阆苑”都指神仙居所,而且前者有特指之意(西王母的居所),译者用“Fairyland itself”统而译之,显然为归化策略,可是译者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又不致读者为异域神仙名称所困惑,以致影响阅读。
4 . 结语
总而言之,译者在翻译中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介绍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在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采用异化的方法的同时,为读者减少阅读中文化因素困扰酌情使用归化手段,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文中涉及了中国特有文化的沧海一粟。原文中还涉及有历法、计量单位的翻译,以及有点睛之笔的中国诗句(包括作者自作以及引用的诗句)和作者与妻子关于中国文学的精彩对话更是中国特有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挖掘译者翻译艺术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范小燕.从目的论看《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苏梓楠.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社科纵横,2008(3).
谢爱玲.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抑或译文读者?[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