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有关作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着,但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训练方式落后、方法陈旧有着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
直面作文教学的现实,当前小学生习作水平整体表现不尽人意,学生作文难和教师教作文难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多年来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作文教学使充满人性之美、生活趣味和创造性的“习作”、“练笔”变成了功利化的应试训练,本应该生动鲜活的作文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作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一些已经发表的优秀作文,各种角度、各种题材的都有。考试的时候不管考什么题目,只要随机应变地将一篇比较接近的佳作稍作修改,能拿高分就行。这种以应试为目的,一心扑在对应试技巧的机械强化上,忽视了有系统、有规律的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虚假的、机械的、“作文选式”的思维定势,面对作文本,他们只会“克隆”、“编排”、“嫁接”,而不会真诚地倾吐,在获得高分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泯灭了个性,扭曲了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生活、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作,使习作真正能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
二、必须融习作与生活为一体
写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真正源泉。然而,现在还有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仍然沿用过去那套弃之不掉的闭门造车、面壁作文的方式方法,割断了写作和生活的本质联系。由于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本应反映生活的作文,变成了为作文编造生活,甚至是伪造生活,致使无生活体验的文章比比皆是。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因此,习作教学必须变“封闭”为“开放”,融习作与生活为一体。作文教学应当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与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多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在参观、访问、游戏、劳动等实践活动中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从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泉,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新鲜活泼的作文来。
三、必须强调真实性
真实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习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作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向学生过多地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过分强调思想性、题材性、规范性。这种“超标”“拔高”的做法,其实是无视学生这个写作主体,“以成人之心去度儿童之腹”,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成了他们精神的桎梏。学生在作文时为了迎合教师的口味,说言不由衷的假话、空话、套话,作文中充斥着模式化的表达和成人化的语言也就见怪不怪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写“实”,提倡自由表达,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作文必须求实,不仅要内容真实,还要态度真诚,力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的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现象。也就是要求学生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实实在在地写真话、写实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不能写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假话和套话。习作时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或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写想象作文同样要鼓励学生真实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
开心扉说真话,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展示个性的佳作,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局面。
四、必须关注写作的全过程
习作评价是对学生作文及其过程的评判。然而,现在还有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只对学生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往往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修改等问题是不过问的。这种只管收获、不问耕耘,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极为不利的。
新课程标准对习作评价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评价思路,提出了要重视对习作材料准备过程和对作文修改的评价。我们要按标准的要求,把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等纳入评价范围。评价中,不仅要对学生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还要对作文材料的准备和对作文的修改进行评价。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占有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否充分,是通过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得来的。通过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和积累习作材料。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包揽习作批改的做法,变教师修改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树立起修改好作文的信心,教给他们一些修改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改、合作改、集体改等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在动脑、动手中提高写作能力,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入手,在习作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
直面作文教学的现实,当前小学生习作水平整体表现不尽人意,学生作文难和教师教作文难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多年来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作文教学使充满人性之美、生活趣味和创造性的“习作”、“练笔”变成了功利化的应试训练,本应该生动鲜活的作文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作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一些已经发表的优秀作文,各种角度、各种题材的都有。考试的时候不管考什么题目,只要随机应变地将一篇比较接近的佳作稍作修改,能拿高分就行。这种以应试为目的,一心扑在对应试技巧的机械强化上,忽视了有系统、有规律的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虚假的、机械的、“作文选式”的思维定势,面对作文本,他们只会“克隆”、“编排”、“嫁接”,而不会真诚地倾吐,在获得高分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泯灭了个性,扭曲了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生活、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作,使习作真正能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
二、必须融习作与生活为一体
写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真正源泉。然而,现在还有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仍然沿用过去那套弃之不掉的闭门造车、面壁作文的方式方法,割断了写作和生活的本质联系。由于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本应反映生活的作文,变成了为作文编造生活,甚至是伪造生活,致使无生活体验的文章比比皆是。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因此,习作教学必须变“封闭”为“开放”,融习作与生活为一体。作文教学应当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与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多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在参观、访问、游戏、劳动等实践活动中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从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泉,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新鲜活泼的作文来。
三、必须强调真实性
真实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习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作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向学生过多地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过分强调思想性、题材性、规范性。这种“超标”“拔高”的做法,其实是无视学生这个写作主体,“以成人之心去度儿童之腹”,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成了他们精神的桎梏。学生在作文时为了迎合教师的口味,说言不由衷的假话、空话、套话,作文中充斥着模式化的表达和成人化的语言也就见怪不怪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写“实”,提倡自由表达,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作文必须求实,不仅要内容真实,还要态度真诚,力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的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现象。也就是要求学生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实实在在地写真话、写实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不能写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假话和套话。习作时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或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写想象作文同样要鼓励学生真实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
开心扉说真话,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展示个性的佳作,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局面。
四、必须关注写作的全过程
习作评价是对学生作文及其过程的评判。然而,现在还有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只对学生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往往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修改等问题是不过问的。这种只管收获、不问耕耘,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极为不利的。
新课程标准对习作评价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评价思路,提出了要重视对习作材料准备过程和对作文修改的评价。我们要按标准的要求,把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等纳入评价范围。评价中,不仅要对学生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还要对作文材料的准备和对作文的修改进行评价。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占有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否充分,是通过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得来的。通过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和积累习作材料。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包揽习作批改的做法,变教师修改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树立起修改好作文的信心,教给他们一些修改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改、合作改、集体改等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在动脑、动手中提高写作能力,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入手,在习作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