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界讲究“缘分”。十年前的五一长假,我闲来无事,逛古玩市场。在一摊位前伫足,见一小塑料袋内装有一物。摊主告知是一块墨。好奇心驱使着我将塑料袋打开,一块大墨映入眼帘,拿在手中欣赏。“晋唐心印”四字描金,已被尘封所掩饰,字的轮廓依然清晰,墨名底下,为一巨型印章,是乾隆皇帝的印章(八徵耄念之宝)。我曾在一些绘画上见过。印章宽边的朱色已经褪去(年代久远及尘封所致),墨名与印之间、墨的边缘处,有极其古老的文饰,古朴典雅。墨的背面四周有高起的棱,多处已被磕碰掉了。整个背面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上下两段文字字迹尚清。墨的右侧上方有:“乾隆六年汪近圣”字样。这难道真的是块古墨吗?我反复观察,没有发现任何作假的痕迹,问摊主价值几何?摊主开口说出个极高的价格。当然,此墨倘若真是乾隆古墨,这个价格应该是物有所值。我将自己所带的钱倾囊托出,基本上凑够摊主的底数,钱货两清。
回到家中欣赏把玩,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痕迹,查字典、辨印章、考文饰,结果让我欣慰。该墨长21厘米、宽5.8厘米、厚1.8厘米,重330克,上边一对像螭龙,下面一对是什么图案,问了几个朋友,都不得知。“晋唐心印”的“晋”字的上端,墨的右上角古文饰的一段,有人为了鉴定,曾经用东西将字与文饰的一部分尘封拨开,露出了墨名与文饰原来的金色,只是墨名的“晋”字的金色更接近于赤金,进一步了解该墨的本来面目,好似“赌石”的开天窗。此墨曾经被摔成四段,后重新粘合,粘工极高。从正面整体仔细观察,墨的表面,有一片较均匀的鱼鳞片似的小折皱,印证墨因年代久远而自然形成,贴近嗅一嗅,依然有一股清馨的墨香。
经查,“晋唐心印”是乾隆皇帝为唐·冯承素摹写的《兰亭序》所题。
2005年10月6日,北京电视台在京门大厦搞文物鉴定。我请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对该墨进行鉴定,史先生讲,此墨是块清墨,但是年款与印章有出入,应该是乾隆80岁以后制作的。对于我来说,它的价值尚在其次,真墨才是庆幸,起码是块清代的墨;捡个小漏还在其次,我更珍重的是收藏界所说的缘分,有道是可遇不可求。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回到家中欣赏把玩,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痕迹,查字典、辨印章、考文饰,结果让我欣慰。该墨长21厘米、宽5.8厘米、厚1.8厘米,重330克,上边一对像螭龙,下面一对是什么图案,问了几个朋友,都不得知。“晋唐心印”的“晋”字的上端,墨的右上角古文饰的一段,有人为了鉴定,曾经用东西将字与文饰的一部分尘封拨开,露出了墨名与文饰原来的金色,只是墨名的“晋”字的金色更接近于赤金,进一步了解该墨的本来面目,好似“赌石”的开天窗。此墨曾经被摔成四段,后重新粘合,粘工极高。从正面整体仔细观察,墨的表面,有一片较均匀的鱼鳞片似的小折皱,印证墨因年代久远而自然形成,贴近嗅一嗅,依然有一股清馨的墨香。
经查,“晋唐心印”是乾隆皇帝为唐·冯承素摹写的《兰亭序》所题。
2005年10月6日,北京电视台在京门大厦搞文物鉴定。我请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对该墨进行鉴定,史先生讲,此墨是块清墨,但是年款与印章有出入,应该是乾隆80岁以后制作的。对于我来说,它的价值尚在其次,真墨才是庆幸,起码是块清代的墨;捡个小漏还在其次,我更珍重的是收藏界所说的缘分,有道是可遇不可求。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