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应用型转型的呼声下,艺术设计的教学,分析包豪斯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性,我们认识到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局限,提出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途径。
关键词:包豪斯教学模式;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
1 国家的高校转型政策及双师型教师
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从2014年有了一个变化,国家教育部开始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一部分普通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苏北高校盐城师范学院被列在转型之内,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其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尤其应该加大转型的力度,注重其实践应用性。
这种转型,对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出来新的要求——双师型。
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1]
2 包豪斯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性
从传统设计专业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上好这个专业的关键。只有将实践教学穿插到理论讲授中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以后走上设计会才有竞争力。在转型的社会形势下,反思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探究、学习,并且运用到我们的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去。
包豪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摇篮,第一所艺术设计类教育的院校,对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影响深远。它的教学模式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时间有三年半,在它里面的各车间的技能实践就有三年,可见,包豪斯对实践应用性的重视。
包豪斯自创立到解散,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魏玛时期,第一阶段(1919~1925年)。格罗佩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格罗佩斯既是设计师。同时又是建筑师。它的主要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车间教学两个方面。为期一个学期的“预备课程”,由伊顿开设形式课程和形式分析课程,每周六位学生讲解名画分析、材料与工具研究、肌理材质分析等。后来阿尔贝斯和纳吉接替了伊顿的课程,课程设置增加了, 阿尔贝斯主要开设劳动课程,而纳吉主要开设造型研究课程,所有的这些课程构成“预备课程”的主要框架。除了这些课程,克利还开设了形式课程造型学、康定斯基也开设了造型学,色彩课程和绘画分析课程也同时开设。另外也有物理、数学课程,还有各种讲座报告等。所有的这些,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
学生要经过半年的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导师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选择车间进行实践学习。包豪斯开设了许多车间,而且逐年增加,至1922年,具备了雕塑、壁画、玻璃、陶瓷、金属、装订印刷、编织、木工和舞台十个车间。学生在车间分别向形式师傅和手工师傅学习,三年学习成绩合格授以“匠师”证书。
德绍时期,第二阶段(1925~1932年)。格罗佩斯带领包豪斯的教师在德国德绍重建包豪斯,推行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这项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三年后格罗佩斯辞去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斯·梅耶(Hannes Mey)继任。后来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Rohe,Ludwg)继任。在这段时期,“预备课程”正式被称为“基础课程”,分有“必修基础课程”和“辅助基础课程”而且学习时间延长至一年。后来还引入了字体课程和人类学课程。
德绍时期,车间改设为家具、金属、印刷、编织五个车间,雕塑和舞台车间仍然在。1927年,成立了建筑系,纳入了建筑学课程。这段时期的课程,真正实现了格罗皮乌斯的“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指导思想。
柏林时期,第三阶段(1932~1933年)。密斯·凡·德·罗任校长。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结束了其14年的发展历程。这段时期科学和技术课程增多,课程设置已经向建筑工科大学的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包豪斯的教学注重应用性,各种车间、工厂的实践练习,都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习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这对今天的我们艺术设计教学有极大的启示。
3 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当下的我国高校,综合类大学,艺术类专业学校等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高校教育要向“大众化”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应用型为主。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突出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后更好的走上社会就业。
3.1 目前江苏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局限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大多一直以包豪斯的教学模式为先例,但是很多学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很落后,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专业教师课堂理论讲授,然后布置练习作业,学生再练习完成作业。此种情况,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传统的单向模式,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知识得不到深化巩固,也与社会实践脱节,能力得不到提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以后走上社会的实践工作。
当下高校转型呼声一片,在这篇呼声中,我们再次审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不难从中得到启示。“从干中学”,实践练习和理论一样重要,了解了理论,主要在实际工作中探讨形式、材料、肌理等要素。这是我们向应用型转型学习的关键。
3.2 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普及、扩招。每年不计其数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和职业定位的问题。是的,每年毕业季,各大校园有一些招聘信息,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曾经看到这样的案例,某西北一家设计公司,宁愿招聘有一些实践经验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而且给予的报酬也要比理论性的本科生的要好。因此,在应用型转型的要求下,对一些本科院校的教育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转型了,那就要一方面加强实验课程,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化。
国外很多高等教育学校鼓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这种要求与我国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有相似之处,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和执教科研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典型的应用型的专业,它的教师应该以双师型为主,但是大多数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理想。师资的培养跟不上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导致很多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不够,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从而影响了就业。因此,我们要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3 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1)更新观念,重视人才引进。很多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高等学校是搞科研的地方,重视科研而忽略了实践,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无论哪种教育都与社会生产是紧密相连的,都要与社会实践想联系。尤其现在很多高校正在向应用型转型。目前大都高校每年引进人才,都是引进科研型的博士比较多,我们要更新观念,在传统的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引进企业中战斗在一线,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类的专业人才。将这种实践型、理论型的高级人才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2)建立高校政策激励机制。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在地方政府层面规划,建立平台来进行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凡是涉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分类与细化改革。再是高校人事机制的改革,深入开展产学研。
高校的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设立专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激励政策。例如,在选拔学科带头人,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有科研成果若干项,举办个人的创作展演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教师在实践方面的努力。另外,在访学、出国研修、等方面也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上面的适当支持。
(3)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团队互助作用。高校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比如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盐城凤凰印刷厂、A8高端设计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校不定期地向企业输送设计人才,去企业实践练习或就业,这都使得学生和老师直接接触生产,了解了最新的设计界的新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对科研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对“双师型”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也更有利于企业中的难题得到解决。
重视团队互助,无论是校企之间,还是教师之间,都要注重传帮带的作用。企业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学校老师,学校里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共同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ww.hudong.com.
[2] 张亚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伴互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3] 原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师资队伍建设,2007(2).
作者简介:王珍慧(1972—),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关键词:包豪斯教学模式;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
1 国家的高校转型政策及双师型教师
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从2014年有了一个变化,国家教育部开始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一部分普通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苏北高校盐城师范学院被列在转型之内,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其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尤其应该加大转型的力度,注重其实践应用性。
这种转型,对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出来新的要求——双师型。
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1]
2 包豪斯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性
从传统设计专业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上好这个专业的关键。只有将实践教学穿插到理论讲授中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以后走上设计会才有竞争力。在转型的社会形势下,反思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探究、学习,并且运用到我们的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去。
包豪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摇篮,第一所艺术设计类教育的院校,对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影响深远。它的教学模式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时间有三年半,在它里面的各车间的技能实践就有三年,可见,包豪斯对实践应用性的重视。
包豪斯自创立到解散,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魏玛时期,第一阶段(1919~1925年)。格罗佩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格罗佩斯既是设计师。同时又是建筑师。它的主要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车间教学两个方面。为期一个学期的“预备课程”,由伊顿开设形式课程和形式分析课程,每周六位学生讲解名画分析、材料与工具研究、肌理材质分析等。后来阿尔贝斯和纳吉接替了伊顿的课程,课程设置增加了, 阿尔贝斯主要开设劳动课程,而纳吉主要开设造型研究课程,所有的这些课程构成“预备课程”的主要框架。除了这些课程,克利还开设了形式课程造型学、康定斯基也开设了造型学,色彩课程和绘画分析课程也同时开设。另外也有物理、数学课程,还有各种讲座报告等。所有的这些,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
学生要经过半年的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导师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选择车间进行实践学习。包豪斯开设了许多车间,而且逐年增加,至1922年,具备了雕塑、壁画、玻璃、陶瓷、金属、装订印刷、编织、木工和舞台十个车间。学生在车间分别向形式师傅和手工师傅学习,三年学习成绩合格授以“匠师”证书。
德绍时期,第二阶段(1925~1932年)。格罗佩斯带领包豪斯的教师在德国德绍重建包豪斯,推行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这项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三年后格罗佩斯辞去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斯·梅耶(Hannes Mey)继任。后来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Rohe,Ludwg)继任。在这段时期,“预备课程”正式被称为“基础课程”,分有“必修基础课程”和“辅助基础课程”而且学习时间延长至一年。后来还引入了字体课程和人类学课程。
德绍时期,车间改设为家具、金属、印刷、编织五个车间,雕塑和舞台车间仍然在。1927年,成立了建筑系,纳入了建筑学课程。这段时期的课程,真正实现了格罗皮乌斯的“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指导思想。
柏林时期,第三阶段(1932~1933年)。密斯·凡·德·罗任校长。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结束了其14年的发展历程。这段时期科学和技术课程增多,课程设置已经向建筑工科大学的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包豪斯的教学注重应用性,各种车间、工厂的实践练习,都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习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这对今天的我们艺术设计教学有极大的启示。
3 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当下的我国高校,综合类大学,艺术类专业学校等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高校教育要向“大众化”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应用型为主。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突出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后更好的走上社会就业。
3.1 目前江苏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局限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大多一直以包豪斯的教学模式为先例,但是很多学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很落后,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专业教师课堂理论讲授,然后布置练习作业,学生再练习完成作业。此种情况,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传统的单向模式,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知识得不到深化巩固,也与社会实践脱节,能力得不到提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以后走上社会的实践工作。
当下高校转型呼声一片,在这篇呼声中,我们再次审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不难从中得到启示。“从干中学”,实践练习和理论一样重要,了解了理论,主要在实际工作中探讨形式、材料、肌理等要素。这是我们向应用型转型学习的关键。
3.2 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普及、扩招。每年不计其数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和职业定位的问题。是的,每年毕业季,各大校园有一些招聘信息,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曾经看到这样的案例,某西北一家设计公司,宁愿招聘有一些实践经验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而且给予的报酬也要比理论性的本科生的要好。因此,在应用型转型的要求下,对一些本科院校的教育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转型了,那就要一方面加强实验课程,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化。
国外很多高等教育学校鼓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这种要求与我国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有相似之处,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和执教科研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典型的应用型的专业,它的教师应该以双师型为主,但是大多数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理想。师资的培养跟不上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导致很多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不够,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从而影响了就业。因此,我们要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3 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1)更新观念,重视人才引进。很多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高等学校是搞科研的地方,重视科研而忽略了实践,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无论哪种教育都与社会生产是紧密相连的,都要与社会实践想联系。尤其现在很多高校正在向应用型转型。目前大都高校每年引进人才,都是引进科研型的博士比较多,我们要更新观念,在传统的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引进企业中战斗在一线,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类的专业人才。将这种实践型、理论型的高级人才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2)建立高校政策激励机制。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在地方政府层面规划,建立平台来进行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凡是涉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分类与细化改革。再是高校人事机制的改革,深入开展产学研。
高校的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设立专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激励政策。例如,在选拔学科带头人,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有科研成果若干项,举办个人的创作展演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教师在实践方面的努力。另外,在访学、出国研修、等方面也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上面的适当支持。
(3)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团队互助作用。高校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比如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盐城凤凰印刷厂、A8高端设计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校不定期地向企业输送设计人才,去企业实践练习或就业,这都使得学生和老师直接接触生产,了解了最新的设计界的新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对科研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对“双师型”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也更有利于企业中的难题得到解决。
重视团队互助,无论是校企之间,还是教师之间,都要注重传帮带的作用。企业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学校老师,学校里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共同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ww.hudong.com.
[2] 张亚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伴互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3] 原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师资队伍建设,2007(2).
作者简介:王珍慧(1972—),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