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天才之人始于孩提”。如何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呢?
一、 让幼儿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一切教育活动源于生活,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幼儿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例如,在认识秋天时,我引导幼儿观察树木、天气的变化,周围人的衣着、饮食以及环境的变化,感受秋天。夏天时和孩子们玩“找影子”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影子的长短变化。认识磨擦现象时,引导幼儿联想汽车轮胎和鞋底等为增加摩擦力而设计的凹凸纹等。去年冬天里的一场大雪,让孩子们格外开心,我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和雪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我拿了玻璃杯,装了满满一杯雪,问小朋友,如果雪化掉,那杯子里会有多少水?许多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诉我,一杯雪会变成一杯水,于是我把杯子放在电热油汀上,很快,孩子们惊奇发现,一杯雪融化后只有一点点水,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融化”。
在一次秋游中,我让孩子去捡树叶,几个孩子在一棵大树旁捉起了迷藏,我便让孩子们去抱抱大树,感受树干的粗大。这时,一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的?”我把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回答,小朋友七嘴八舌,不得要领。回到幼儿园,我请孩子们回家找两根管子,一根是圆的,一根是方的,让小朋友用方管子和圆管子分别吸水,小朋友都发现了,方管子吸得慢,而圆管子吸得快。于是我告诉小朋友,树干只有长成圆柱体,才能快速的输送养料和水份,而且圆树干有较强的抗风性能,而方树干容易被折断,这也是植物适应自然的本能。小朋友们恍然大悟。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感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处处皆科学。
二、 以丰富多样的材料保障孩子们的探索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主角,如何让幼儿真正地“动”起来,就需要有充分的材料,满足每位幼儿的探索需要,那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保障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的前提条件。在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方面,我从三方面来考虑:
1. 提供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材料。如在“找空气”的活动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大量材质轻薄的材料外,还提供电吹风、扇子、气筒等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索充气的方法。在引导幼儿探索“磨擦起电”现象时,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彩色纸屑、塑料笔杆、竹筷、玻璃棒、不锈钢勺子、布、丝绸、毛皮等材料,并为幼儿准备了实验记录表,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充分调动孩子们探索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定期更换或增加新材料。如果幼儿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教师应考虑更换材料或者投放新材料,增加操作的难度和趣味性。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物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们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
3. 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和制作。在平时全靠成品的科学探索器械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的需要。通过孩子们动手参与废旧物品的制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节约了不必要的开支。
三、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维持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事物的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科学领域的学习,从提出问题——去假设会怎么样——操作——结果又是怎么样?但是往往我们都比较注意活动开始时兴趣的激发,随着活动的开展,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是去关注一些无关事项。教师此时要把握好幼儿的特点适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维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化学小实验中,我们以故事导入:猎人家的鸡经常被狐狸偷吃,猎人非常想捉住这些狐狸,狐狸究竟会藏在哪里呢?我们要把狐狸找出来,用什么办法找?(教师事先有一张碱水画的狐狸)当小朋友用装着酚酞的喷壶对着白纸喷一喷,就显出狐狸时,小朋友开心地跳起来。在孩子初步了解酚酞特性后,教师拓展幼儿相关经验,设计“捉迷藏”、“神奇的变色”等有趣的小实验。在活动中以游戏、图片、动手操作、记录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探索乐趣,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四、 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幼儿探索与操作技能
在探索活动中,如何使幼儿学会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幼儿探索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我有四点感受:
1. 通过参观、种植、饲养、小实验,培养孩子的观察技能。
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他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让幼儿广泛接触、了解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培养他们运用感官主动探索事物的习惯。同时,带领幼儿种萝卜、蚕豆、油菜、葱、蒜,饲养河蚌、螺丝、金鱼、小蝌蚪等。除要求幼儿爱护和精心照料这些动植物外,还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动植物变化的关键期,做好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图。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和系统性。
2. 让幼儿学会推理、假设。
当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时,要让幼儿学习推理、假设,并明白推理、假设与观察的区别。如,提供各种清澈的液体,要求幼儿不用嗅或尝的方法来推测它们是什么东西;将一些能发出声音的、幼儿比较熟悉的昆虫放进不透明的纸袋里,让幼儿通过听昆虫的叫声判断出是什么昆虫。
3. 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孩子的分类技能。
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我们发动师生和家长共同收集了许多物品,如各种各样的钮扣、小石子、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分类。教师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分类,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和争论,并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的道理。
4. 为幼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
让幼儿向成人或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这样做对于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描述性的词语,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把握事物的特征、区别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或联系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 在科学活动中,锻炼幼儿不畏困难的意志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的品质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当孩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不气馁,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时给孩子以适当的启发、引导,以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建构了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锻炼了意志品质。
这正是科学探索活动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幼儿园)
一、 让幼儿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一切教育活动源于生活,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幼儿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例如,在认识秋天时,我引导幼儿观察树木、天气的变化,周围人的衣着、饮食以及环境的变化,感受秋天。夏天时和孩子们玩“找影子”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影子的长短变化。认识磨擦现象时,引导幼儿联想汽车轮胎和鞋底等为增加摩擦力而设计的凹凸纹等。去年冬天里的一场大雪,让孩子们格外开心,我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和雪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我拿了玻璃杯,装了满满一杯雪,问小朋友,如果雪化掉,那杯子里会有多少水?许多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诉我,一杯雪会变成一杯水,于是我把杯子放在电热油汀上,很快,孩子们惊奇发现,一杯雪融化后只有一点点水,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融化”。
在一次秋游中,我让孩子去捡树叶,几个孩子在一棵大树旁捉起了迷藏,我便让孩子们去抱抱大树,感受树干的粗大。这时,一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的?”我把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回答,小朋友七嘴八舌,不得要领。回到幼儿园,我请孩子们回家找两根管子,一根是圆的,一根是方的,让小朋友用方管子和圆管子分别吸水,小朋友都发现了,方管子吸得慢,而圆管子吸得快。于是我告诉小朋友,树干只有长成圆柱体,才能快速的输送养料和水份,而且圆树干有较强的抗风性能,而方树干容易被折断,这也是植物适应自然的本能。小朋友们恍然大悟。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感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处处皆科学。
二、 以丰富多样的材料保障孩子们的探索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主角,如何让幼儿真正地“动”起来,就需要有充分的材料,满足每位幼儿的探索需要,那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保障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的前提条件。在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方面,我从三方面来考虑:
1. 提供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材料。如在“找空气”的活动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大量材质轻薄的材料外,还提供电吹风、扇子、气筒等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索充气的方法。在引导幼儿探索“磨擦起电”现象时,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彩色纸屑、塑料笔杆、竹筷、玻璃棒、不锈钢勺子、布、丝绸、毛皮等材料,并为幼儿准备了实验记录表,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充分调动孩子们探索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定期更换或增加新材料。如果幼儿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教师应考虑更换材料或者投放新材料,增加操作的难度和趣味性。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物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们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
3. 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和制作。在平时全靠成品的科学探索器械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的需要。通过孩子们动手参与废旧物品的制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节约了不必要的开支。
三、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维持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事物的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科学领域的学习,从提出问题——去假设会怎么样——操作——结果又是怎么样?但是往往我们都比较注意活动开始时兴趣的激发,随着活动的开展,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是去关注一些无关事项。教师此时要把握好幼儿的特点适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维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化学小实验中,我们以故事导入:猎人家的鸡经常被狐狸偷吃,猎人非常想捉住这些狐狸,狐狸究竟会藏在哪里呢?我们要把狐狸找出来,用什么办法找?(教师事先有一张碱水画的狐狸)当小朋友用装着酚酞的喷壶对着白纸喷一喷,就显出狐狸时,小朋友开心地跳起来。在孩子初步了解酚酞特性后,教师拓展幼儿相关经验,设计“捉迷藏”、“神奇的变色”等有趣的小实验。在活动中以游戏、图片、动手操作、记录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探索乐趣,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四、 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幼儿探索与操作技能
在探索活动中,如何使幼儿学会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幼儿探索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我有四点感受:
1. 通过参观、种植、饲养、小实验,培养孩子的观察技能。
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他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让幼儿广泛接触、了解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培养他们运用感官主动探索事物的习惯。同时,带领幼儿种萝卜、蚕豆、油菜、葱、蒜,饲养河蚌、螺丝、金鱼、小蝌蚪等。除要求幼儿爱护和精心照料这些动植物外,还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动植物变化的关键期,做好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图。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和系统性。
2. 让幼儿学会推理、假设。
当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时,要让幼儿学习推理、假设,并明白推理、假设与观察的区别。如,提供各种清澈的液体,要求幼儿不用嗅或尝的方法来推测它们是什么东西;将一些能发出声音的、幼儿比较熟悉的昆虫放进不透明的纸袋里,让幼儿通过听昆虫的叫声判断出是什么昆虫。
3. 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孩子的分类技能。
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我们发动师生和家长共同收集了许多物品,如各种各样的钮扣、小石子、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分类。教师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分类,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和争论,并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的道理。
4. 为幼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
让幼儿向成人或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这样做对于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描述性的词语,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把握事物的特征、区别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或联系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 在科学活动中,锻炼幼儿不畏困难的意志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的品质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当孩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不气馁,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时给孩子以适当的启发、引导,以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建构了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锻炼了意志品质。
这正是科学探索活动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