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先贤之伟业,启来哲之通途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为纪念其师隗瀛涛先生即将到来的九十诞辰,遂裒辑先生旧稿,编成《隗瀛涛文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社里指任我为责任编辑。隗公乃川大名宿、史学泰斗,其文集的学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而该书由川大社出版,更有其特殊的意义。隗公学而优则仕,历任要职,先后担任过川大副校长、省文史馆馆长等职。1985年,川大出版社成立,学校决定由川大副校长兼任出版社首任社长,而当时的副校长正是隗公。因此,为《隗瀛涛文集》的出版尽一点绵薄之力,既是川大社出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川大社的无上荣光。
  4月中下旬,何教授通知我去城市所交接稿件。城市所位于川大望江校区东门,拐过川大文理图书馆就到。这是一座简陋的四层小楼,粉墙斑驳,墙上长满了苍翠的爬山虎。楼前右边是一片废弃的小花园,深褐色的泥土里隐隐露出了红色的旧砖,其上长满了野草。大门在楼的左手边,两扇老式木门,门上的油漆也剥蚀得厉害,门边除挂着城市所的铭牌外,还有“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三块牌子,彰显着这座陈旧小楼的不平凡之处。
  何教授在三楼等我。推门进入小楼,里面的陈设和楼的外观一样朴实无华。三楼分为两部分,中间只有一道玻璃墙,外间供博士们读书学习,里间是何教授处理所务和治学的地方。这样布局方便学生随时请益。见到何教授后,他亲切地招呼我坐下,简单寒暄了几句,即进入正题。稿件分两部分,一为文集选目,一为底本复印资料,计《四川保路运动史》一册(已由隗公另一位高足谢放教授校订过)、《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古稀之年的回忆》(以下简称《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一册、论文四十余篇(后增补为五十余篇),三种资料足有十七八厘米厚,结结实实地装了一手提袋。收入本书的《重庆开埠史》虽在选目之中,但一时没找到底本,后由何教授弟子杨洪勇博士复制后提供。
  我带着厚重的书稿回到出版社,随即叮嘱排版部门录入、排版。与此同时,编辑组根据选目为书稿拟了一个初步的编辑预案。文集所收录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公开出版或发表过的,编辑起来的难度较首次出版的文稿要小。因此,此次编校任務主要是做好以下三项工作:其一,复核底本,扫清录入错误;其二,核查文献,解决底本遗留问题;其三,紧跟编辑规范,对底本中不规范的汉字、度量衡用法、脚注格式等按照最新的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样章排出后,已入8月。其时,何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七卷本《中国城市通史》(本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已紧锣密鼓地进入编校流程。我做了一些项目联络工作,也忝任了其中两卷的责编,所以和何教授的接触逐渐增多,开始熟络起来。何教授学识渊博,谈吐儒雅,待人谦和,对后辈没有一丝架子,让人如沐春风。何教授审核样章后,先予以勖勉,随即嘱我加快进度,因为来年3月左右将召开一次纪念隗公九十诞辰的学术讨论会,并云他已请章开沅先生为隗公文集作序。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讯息。
  正式开始编校工作后,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我最先编校的是隗公自传《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和何教授、谢放教授关于隗公的回忆性及学术评介性文章。随着编校工作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本书体例的精当之处:编者非常巧妙地将揭示作者的学术思想演变轨迹和展示其学术体系结合在了一起。书稿在正文的编排上,第一部分是《四川保路运动史》,第二部分为《重庆开埠史》,第三部分为“重要论文选辑”,殿以隗公自传;“附录”则收上述何、谢两教授的评介性文章。这样一来,就使得本书纲举目张,读者一睹要目,就能够清楚本书的内部结构和主要内容,展示了隗公主要的学术面向,具有分类的优势。《四川保路运动史》是隗公对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史多年研究的一次总结和升华,隗公也因此获得了“隗保路”的美誉。其后的《重庆开埠史》既延续了隗公此前关注地方史的一贯路径,又昭示了隗公在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提炼新方法,开创新领域的学术气魄。这部研究西部区域社会和城市变迁的经典力作,至今还嘉惠学林,沾溉后辈。《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是隗公晚年的“夫子自道”,将其殿后,自无疑义。置于《重庆开埠史》与隗公自传之间的“重要论文选辑”,其实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四川近代史研究、城市史研究、书评序跋及爱国主义讲稿,各部分又大体上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由此可见,这部文集确实凝聚了编者不少的心血;若非对隗公学术有深入领悟者,断不能做到去取如此精审,编排如此精当!
  时至11月,已进入初冬,天气渐冷。这时何教授已从武汉拜谒章先生归来,并带回序文。何教授说,章先生虽年届耄耋,但为史学泰斗,庶务繁多,序文是他在拜谒之时章先生即写的,并通过微信发送了序文的第一页给我。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序言是写在华东师大近代史研究所的稿笺上的,开篇即引孟浩然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行文奔放,笔力遒劲。细审手稿,几无一处圈抹。古人所称“文不加点”,殆谓此耶?只让我辈身当壮年而文思枯竭者徒兴望洋之叹耳!当晚,何教授即将章先生手稿分享在朋友圈,略叙得文经过,且云将在合适的时候让手稿回归华中师大。其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这部由章先生作序,收录隗公遗著,由何教授作跋的图书,其迥乎寻常的规格,至此形成。一部文集,囊括两史学泰斗,一学界领军人物,的确罕觏。而我作为编辑,能够躬逢其盛,又是何其幸运!
  随着深冬的来临,离寒假的日子越来越近。想着新年一过,3月份有关隗公的学术讨论会就要召开,我心里不由得一紧。好在整个编辑团队精诚合作,虽然时间紧迫,但还是有信心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讵知,尚未过年,新冠疫情就爆发了,武汉封城,全国戒严。为了抗击疫情,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病毒传播,大家都自觉禁足在家。其时我正在岳父家过年,受疫情影响,亲友间的走动很少,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编稿。文集“重要论文选辑”中有一篇《血肉长城   历史丰碑》的文章,乃隗公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其中有“当前,中日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等语;而当时日本所捐赠抗疫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正传遍中华大地。为稳妥起见,我遂在该段文字下加了一个按语,对文章的写作时代和背景进行了交代,使得这部书也带上了时代的一些印记。   2月中旬回到成都后,我和何教授通了一次电话,就本书的出版时间进行了商讨。何教授说,依目前的形势看,疫情虽被控制住了,但短时间恐怕还不敢掉以轻心,学术讨论会的事情可能也要向后延展,看下半年有没有机会;随后话题又回到了疫情上,谈论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嗟叹久之。由于平时和何教授的交流都是一些和书稿相关的事宜,这是第一次谈到生活的话题。何教授对现实关怀之深之切,让人动容。
  由于我是从外地回成都的,需要在家禁足两周;解禁后回单位上班,实行轮岗制,每个人一周值一天班。这样一来,书稿的进度就无从保证了。3月份,全国的疫情已被控制住,武汉也进入决胜阶段。4月下旬,随着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全国疫情基本清零,街上的行人逐渐多起来,一切都焕发着蓬勃的生机。5月份,大家就自觉地戴着口罩赶工了。同月底,为推进《中国城市通史》的编校工作,出版社和城市所在小范围内开了个工作促进会,会上也讨论了《隗瀛涛文集》的出版事宜。何先生提供了一些隗公的生平影像资料,一部分来自隗公哲嗣,一部分来自何教授的自藏;而與隗公合著《重庆开埠史》的周勇先生,因鉴于初版图书中插图的像素不高,精度不够,又另外遴选了若干照片予以替换,并撰写了替换说明及各插图的说明文字。在隗公的影像资料中,我认为有两张照片尤为珍贵:一张为1982年隗公与章开沅、林增平两先生在岳麓山的合影,一为2000年隗公与卿希泰、罗志田、鲜于浩三先生在川大文科楼前的合影。前者三公皆为《辛亥革命史》编写组的灵魂人物,其始末章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有论述;后者为抓拍的镜头。照片将隗公作为学界领袖那种自信从容的气度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展露无遗,极为传神。
  在编校过程中,与事的各位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为文集尽可能地完善做出了贡献。复审熊瑜教授对近现代史极为熟稔;终审李天燕副社长对全书的体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责校庄剑博士精通文献学,纠正了一些文献上的疏漏和前后歧出的地方。按照终审老师的要求,我们在各部分的篇章页后对该部分所据底本等情况进行了交代,对各论文的出处进行了说明,使全书体例更为完善,编排更为严谨。由于书稿所录文献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各时期出版社和期刊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不尽一致,因此要把它们统一起来,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经过商量,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以书稿的各部分为限,进行局部统一;然后再在书末附一个《本书所引文献简目》(以下省称《简目》),将各条文献的信息详尽著录于后。这样既方便读者复核,同时可以使读者通过《简目》对隗公的涉猎范围有个初浅的认识。(因为这只是引用文献,其参考文献当数倍于此。)
  7月中旬,川大已开始放暑假,隗公文集的编校工作也接近尾声。考虑到何教授每年暑假都要带学生赴外地进行学术考察,而书稿中尚有若干存疑的地方需要请他定夺,于是我赶紧和他联系。何教授说城市所正在进行修葺,让我到他家去,并发来他家的地址。上午9点多,我到了何教授家。他在书房接待了我。书房位于楼顶,其外是草木蓊郁的花园,书房内插书满架,有雅致的清供,显示出主人高雅的志趣。何教授为我泡了一盏茶,随即开始校订书稿。书稿中存疑的地方,都是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或我们核查不到的稀见地方文献。何教授一边解疑答难,一边不停地在电脑中检索资料,在处理完所有问题后,又认真地审阅了前后辅文,为新增的影像资料一一撰写了说明文字。等完成所有工作,已经快到下午1点了。学者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清样出来后,我又呈请何教授审阅了一次。何教授对封面设计、隗公影像资料的彩印效果等均比较满意;但他在再次审阅前后辅文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四川保路运动史》中第三章的二级标题没有提取出来。原来,出清样的时候,因略有推版,我请排版者重新提取了目录,这本是最不容易出错的地方,谁知竟出错了!而且即便出错,也应该在编辑手中就被消灭;但因我最后一关疏于检视,让何教授看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十分窘迫,好在何教授不仅没有深究,而且在审阅完清样后对我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长者的宽厚态度,亦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反复的编校,书稿至8月方编定蒇事;到印刷完毕,已是国庆前夕。古人云:“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以言编辑之难也。希望正式出版的《隗瀛涛文集》,由我们解决的遗留问题更多一些,由我们带来的失误更少一些。也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作者——川大社筚路蓝缕的开创者隗瀛涛先生;同时亦无愧于我们的职业,无愧于我作为川大社后来者的身份。
  《隗瀛涛文集》甫经出版,即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和隗公生前任职各单位的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而《隗瀛涛文集》的新书发布会,也在筹备之中。该书就学术价值而言,《四川保路运动史》是系统深入研究四川保路运动的经典力作;《重庆开埠史》更是有关四川区域社会和城市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开创性意义;至于先生大量的重要论文,往往散见于各期刊或内部印行的一些论文集中,读者极不容易查找,因此将其裒辑出版,会大大提高其使用率,更有利于发挥它们应有的学术价值。
  就现实意义而言,隗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培养的优秀学者和高校管理者。先生的成长历程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因此先生自传不仅具有存史的价值、知人论世的价值,还具有垂范价值。同时,该书作为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专项成果和四川大学人文社科基地培育项目,对四川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完善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对《隗瀛涛文集》上述价值的认识,王军社长决定将该书作为我社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服务高校学科建设,响应省委振兴川版图书号召,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典型出版工程,命我写一篇小文,详记其始末。而我作为该书的责编,这正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遂不敢辞谢,援笔撰成此文,以为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五、危情中的秦岭、挂墩考察  1872年3月初,戴维从水路回到上海。韩伯禄神父请戴维参观了他在徐家汇成立的自然博物馆。然后戴维到宁波考察几天,会见老朋友英国驻宁波领事、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霍(Robert Swinhoe),再一直走到江西省界;4月2日~5月5日在江西考察毕回到上海;5月31日达天津,城周围的平原遭受水灾淹得一望无际。6月,戴维回到北京天主教北堂标本制作室整理标本,以后把这里扩张为
期刊
摘 要:先秦文学中的灾难书写对后世灾害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母题揭示、书写手法以及哲学意识三个层面。先秦灾害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精神面貌与社会面貌嬗变演进的历程。  关键词:先秦灾害文学;文学特征;母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它们显示出“灾害”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先秦时期是中国灾害文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
期刊
1946年春,我随三伯父(银匠)在离县城半里之遥的刘原村寓居做银货生意,伯父把我送进"刘原中正小学"读书。这座以蒋介石(字中正)名字命名的小学,在芮城县来说还是首家。全校共有200来名学生,同学们每天早上5点半钟就得挂签到校,上完早操就吹号打洋鼓升那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并唱《三民主义》歌。  学校的校园很大,进了朝西开着的老校门,便是一座炮楼式带照壁的高房,人们顺高房照壁的北、南两侧进出。从北侧进
期刊
编者按:  《金星英雄传》是山药蛋派老作家韩文洲于1965年秋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写的传记旧稿。当时,作者曾住在西沟,与李顺达长谈数日,并对有关人和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传记从李顺达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获得全国金星奖章为止。较详尽地叙述了李顺达大半生传奇式的经历。传记写成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见诸报刊。如今再读此稿,依然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有一定的文学品位,也有一
期刊
二十一、四个子女四个样    孔祥熙、宋霭龄夫妇共生有四个儿女:孔令仪、孔令侃、孔令俊、孔令杰。    (一)长女孔令仪  民国4年8月11日(公元1915年9月19日)孔令仪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铭贤学校崇善楼,洋名叫罗莎蒙黛。这一洋名,是宋庆龄在美国求学时所用过的,宋霭龄为表示对妹妹的爱意,特意给大女起了此名字。用上辈人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在中国是一种大忌讳,是对上辈人的冒犯,而在美国民俗中,则表示
期刊
赵政民同志的长篇游记《飞离美国》,《文史月刊》从2001年第4期至今年第1期刊载以来,因其构思新颖、笔法灵活、资料丰富、见解独到,而受到全国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这部游记全面记述了作者随中国地方人大政协代表团访美期间的全部活动,记述了代表团所有成员的形象、表现及趣事,更把所访美国各地各城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作者的感受、联想等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美国中国城及其华人、华侨的生活,
期刊
方言的形成、消长和融合,固然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可循,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罗常培先生指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1]  在诸多外部条件中,民俗对方言形成和变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只有对方言区的历史、人口、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
期刊
摘 要:陆游是情感丰富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蜀九年,足迹遍布全川。其诗文的巴蜀情感非常深厚丰富,东归后还念念不忘“吾蜀”,大量形诸诗文,从而构建起他浓厚的巴蜀情结。这之中,巴蜀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陆游诗文;巴蜀情结;成因  陆游自宋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赴夔州任通判,至淳熙五年(1178年)出蜀东归,客居巴蜀近九年。其间,他先后在蜀州、嘉州、荣州、成都等地任职,领略了四川自然山水、
期刊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畫印艺术展作品
期刊
邓世广  夜游濠河  新月如钩映画,烟津灯晕影幢幢。  晚途知有儿孙福,前景疑通乌托邦。  一意孤行鸥梦远,三星高照鹤心降。  濠河系出名门后,同脉相承接大江。  满庭芳·奎屯胡杨河景区纪行  雁阵排空,凫舟泊岸,蒹葭烟水苍苍。蓼风吹处,霜叶半青黄。目极平湖那畔,危崖上、栖燕双双。情人岛,鸬鹚翔集,啼叫动清商。 央央。声乍起,津亭坐啸,流韵铿锵。待邀鹭盟鸥,情许沧浪。漫道书生老矣,醉笔在,堪扫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