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入侵朋友圈?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kk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开朋友圈,在五花八门的吐槽和美图中,
  偶尔会夹杂着一幅海报。
  疑惑间,瞥见右上角浅灰色的“广告”二字。
  原来,这又是一条“入侵”朋友圈的广告。
  近年来,依托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投放营销模式深受商家欢迎。
  各类广告悄悄“潜入”相对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
  借此方式获得更高的曝光度,从而带动商品的销售。
  与一般社交平台上投放的广告不同,朋友圈广告保留了朋友圈的基本功能:点赞、留言、回复,一个不落。
  靠着熟人间的强互动性,这看似普通的功能,却撑起了朋友圈广告评论区的一片新天地。
  在好友们脑洞大开的创作下,朋友圈广告的评论区成了一个具有论坛性质的讨论空间。

从追星阵地到“梦幻联动”


  你是否在朋友圈广告中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明星代言的商品广告在朋友圈出现后,明星本人的名字也出现在该广告下面,就像明星自己在回复一样。
  小R说:“我看到所喜爱的明星代言商品的推广,即使知道是广告,也会在下面回复留言,因为这就像是加了好友一样。”将明星作为朋友圈广告投放的载体,微信用户收获了与明星一对一虚拟互动的快乐。
  朋友圈中的广告,不像供万人欣赏的海报,而更像一位挚友的热情分享,是只属于自己的。这与我们平时在微博上见过的广告相比,更具私密性和稀缺性。
  给广告留言的快乐,绝不仅限于与明星的虚拟互动。朋友圈广告使一些原本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片海域”的好友彼此“隔空”呼应。初中班上最搞笑的同学、大学认识的幽默友人、儿时亲密的玩伴,都在同一广告的评论区留言。这种“同台竞技”打破了时空之壁,将自己生活关系网中本来毫不相干的节点联系在一起。面对“各路好友齐出招”的朋友圈广告评论区,我们在感叹世界之小的同时,也收获了新鲜感与乐趣。






1.某代餐品牌广告的评论区,是公认的朋友圈侃大山集合地 
2.某明星代言廣告与其他朋友圈消息融为一体,使用户获得了亲密互动的快乐
3.低质量产品在评论区“翻车” 

意见共同体


  放开评论权限的朋友圈广告下,除了段子还有什么呢?对此,C同学表示:“风评较差的化妆品,一旦出现在朋友圈广告中,评论区就会出现‘翻车’的奇景。大家会聚在一起吐槽它如何难用,倒让广告成了‘避雷提醒’。”
  朋友圈的独特呈现方式,使运营商植入的广告不再是“单向宣传”,好友们在评论区自由交流,形成强大的意见共同体,放大了对商品评价的效果。而且,朋友圈广告下的评论,汇集了好友对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受,与电商平台相比,其数据、评价更具真实性,好友身份也增添了评价的可信度。
  在评论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意见共同体悄然形成。这个共同体由内容相似的留言连接,由共同的情绪或态度加固。对好友的信任,让好评和差评起到的效果都被放大。例如,在某彩妆品牌的广告留言区中,好友们抱团吐槽产品质量,差评的效果由于共同体效应被放大,商品宣传彻底“翻车”,吐槽产品的好友们也在此共同体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时,个别好友会化身为意见领袖,带领好友“种草”或“拔草”某一种品牌的商品。小L对此深有同感:“我之前从未用过某彩妆品牌的产品,有一次在朋友圈广告的评论区,看到大家对这个品牌的激烈吐槽,我就决定远离这个品牌的化妆品。”朋友圈广告的留言区,不经意间成为了商品质量的放大镜。

令人“破防”的精准投放


  近年来,投放于微信朋友圈的广告的数量急速上升。即使选择屏蔽广告,也需要在半年后重新设置关闭。乐乐子说,所谓的“关闭广告”操作,并不能实现广告全屏蔽,微信朋友圈依然会时不时接收到一些广告,很影响刷朋友圈的轻松心情。
  微信朋友圈具有很强的私人属性,如今却被广告商强行植入了海报与小广告。如果说喜爱的明星虚拟入驻朋友圈,能带来一定的亲密感,那么当不速之客屡屡在朋友圈精准投放大批广告时,隐私受侵犯的不适感便占了上风。
  令人感到不适的,除了朋友圈广告难以彻底关闭的属性和恼人的数量,还有广告本身的低质量和低俗审美。无论是网络言情小说的尴尬宣传,还是减肥产品等的“精准”投放,都会让原本愉快浏览着朋友圈的用户感到不悦。Z同学分享了他的经历:刚收到录取通知书没多久,朋友圈中就收到了一条广告投放——高考失利留下了遗憾?来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对当时还沉浸在高考失利中的我来说,这条‘精准’投放的广告,确实让人有些‘破防’了。”Z同学补充道。

“既来之,则安之”


  面对令人不悦、却又关不掉的广告,不少用户选择像Z同学一样,在“既来之,则安之”的自嘲中逐渐接受。大家在广告评论区中发挥创意、留下评论,让原本令人懊恼的广告带上了一抹轻松幽默的色彩。朋友圈的植入广告对私人空间的强制入侵,使得在留言区吐槽成为有些人的消遣方式。
  入侵朋友圈的广告,成了相对私人领域中的公共“介质”。也许我们不喜欢这种介质,总想关闭广告,获得清净;也许我们乐意与其友好共存,在这种介质中寻找着一些幽默因子;也许我们跟朋友一起吐槽广告内容,也一起在广告下追星……但无论我们是否接受、是否喜欢这种广告,都可以在评论区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在欢笑与吐槽间将原本乏味的广告化为朋友间的小天地。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其他文献
校园招聘是我们求学阶段最后一门必修课,当然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大考之一,因为它不仅考知识,还要“考”特质、能力、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面对扑面而来的校招,不少毕业生被打乱了节奏,仓促应战、节节败退。其实,校园招聘这堂必修课,还是可以“划重点”的,需要我们摸透它的脾气,掌握好节奏,看清新趋势,实时调整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北京发布引进毕业生新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今年的校园招聘又有哪些新趋势和新变化需
期刊
2018年10月,我拿到小红书社区运营的实习offer,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段互联网大厂实习旅程。认清角色和定位  小红书的办公地点位于上海新天地,社区运营实习岗位,主要负责小红书社区的内容生态。在小红书的实习,让我以一个见证者的视角,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飞速运转。这里有扁平化的公司氛围,可以在会议室里与前辈们头脑风暴,迸发出更好的想法;有迷人有趣的公司文化,那些在校园里未曾想过的活动、明星见面会,在这
期刊
我与算法的相识  我本科是学数学的,考研时班里大概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是继续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另一部分则是跨专业考金融、计算机之类的研究生。我当时并不想一直从事基础数学的研究,又觉得跨考计算机难度大,无法将自己数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所以最终选择了统计方向。一是因为感兴趣,二是因为统计方向专业课和数学的相关性很大。考研期间,我并没有透彻了解应用统计专业的就业范围。  研究生入学后,师兄师姐介绍说,
期刊
明晰就业“高质量”  什么是高质量就业?不同的主体会从不同视角出发,给出不同侧重的答案。  从国家的角度说,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就业过程,最终实现人才的积极流动,让需要的地区、行业、企事业单位能够招聘到最需要的人才,让高校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高质量就业。  从毕业生的角度说,学有所用、收入稳定、发展空间大,社会认可度高,发展前景好,就是高质量就
期刊
大学时光恍若白驹过隙,眨眼间我已离开校园迈入职场,在秋招过程中收获花旗银行、中信证券、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公司的offer,最终我选择了花旗银行。“摸着石头过河”  刚进入大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形形色色的社团以外,无外乎收割各种海内外名校和工作offer的学长学姐了。我记得大一第一次参加学院主办的交流会,一位在国外深造的学姐,给我们讲述她在
期刊
9月24日晚,雖然下着大雨,比亚迪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宣讲会现场依然热烈,同学们专注地聆听总部人力资源经理讲解比亚迪在全国各地的企业类型、人才需求与发展前景。  比亚迪是全国性的大型企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南京、天津、成都等地都有分公司,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因此人才需求的类别也非常多,如工商管理、建筑学、数学、电气、计算机、自动化、材料、设计学、光学工程、汉语、
期刊
期刊
2020年秋天,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选择暂别考古行业,去参加企业秋招。  9月,国内往年“秋招”开启的时节。彼时的我还在意大利的家中,疫情让企业全面开启了线上面试,这倒是让身在海外的我无须飞回国内奔波于招聘现场。像诸多毕业生一样,我也期待到互联网、通信和地产这几个行业的大厂去试试身手。没想到的是,曾经秋招“金九银十”,但2020年的9月,顶级企业招聘都已进行到了中后期,要想赶上末班车,我得
期刊
2021年6月,正值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时,一群大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只见他们有的一边观看展品一边不停划动着手机屏幕,相互之间还用手语比画着;还有一些同学戴着耳机,在解说员的引导下认真聆听展品讲解。他们都是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聋哑或盲人大学生。  当然,这样的特殊观众不是每天有,但抗战馆与高校的结缘却有多年了。2021年为了庆祝建党百年,抗战馆更成为高校思
期刊
从律师到对冲基金经理,再到重返校园成为一名研究生,直至现在的大学老师,我过去几年的职业生涯跨度极大。专业定义职业?  十一年前,我带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门,当时我根本没有去想和我未来职业有关的任何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我笃定自己会成为一名律师、检察官或者法官。大学前两年,我苦读堆起来和自己等高的各类法学课本,大三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大四顺利进入一家“红圈所”(律师界代指国内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