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重点强调了学生的生本地位,其目的是表明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新与文化传承等关键要素。本文结合实际,浅析通过古诗词教学,助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借助诗词推敲,实现语言建构
1.描绘诗词之“画”。古诗词大多较为含蓄,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但无论怎样,大多数诗词中都含有“景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画”中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画中内容或直接通过想象进行勾勒,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诗词内容,而且能为语言建构奠定基础。
例如,《望天门山》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天门山的风景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画笔画出天门山或用散文的方式描述天门山。学生通过画一画或写一写的方式,既能理解诗句内容,又能重新建构言语。
2.刻画诗词之“人”。古诗词中也有描写人的,虽然寥寥几个字,却能够勾勒出人物的鲜明特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中描述,结合想象对诗中的人物动作、语言以及心理进行扩充,在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内容的同时,也能为他们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实现语言建构创造条件。
例如,针对《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急走”“追”等字眼,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扩充成一段话,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发展想象思维,为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做好准备。
3.阐述诗词之“理”。针对一些说理诗,由于学生与作者生活时代相距甚远,自然对诗中的道理也缺少深刻的感悟。在具体教学中,教師要创设具体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以便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
例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说说这首诗所讲述的道理。
二、借助意象窥探,实现思维发展
1.走进意象,发展抽象思维。东方人表达较为含蓄,在古诗词中的表现为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这里的“古”与“景”就是意象。意象通俗地说,就是遵循内心的独特感受,通过想象,赋予具体事物一定的特征与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意象也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情愫,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古诗词中的“月亮”,一般都是思乡的代称;“柳树”往往用在送别诗词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准确把握诗词情感主题的同时,推促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针对《十五夜望月》一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教师可以通过拓展送别诗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进行拓展想象,在发展他们抽象思维的同时,准确了解诗中所提到的游子心境。
2.理解意蕴,发展逻辑思维。黑格尔曾经说过,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由此可知,意蕴隐藏较深,却更为重要。针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把握诗中意蕴。
例如,《枫桥夜泊》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却是抒发情感。诗人落第回乡,夜宿枫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所看到的、听到的有很多,而诗人恰恰选择了“月落”“乌啼”,其目的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通过勾勒凄凉暮秋夜景,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教师需要指出,这几种景色并不是作者随意堆砌,而是围绕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与诗人进行深层次对话,而且能有效培养其逻辑思维。
三、借助音律品析,实现能力提升
1.品析诗中音律,发展审美能力。古诗词具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其中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平仄与押韵。毕竟古诗词在古代是唱出来的,即便如今,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朗读,也能彰显其美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品析其中的音乐美,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为其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长相思》这首词,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补充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与写作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再伴以伤感的音乐进行朗读,那一拖三叹,把学生引入了深夜思念的孤独,“山一程,水一程”的遥远,以及在时间上“风一更,雪一更”的漫长,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相思的痛苦。
2.品析诗中情感,提升创造能力。诗以咏志,诗以抒情。大多古诗词中含有很浓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构成了诗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分析古诗词中的情感美,大致可以分为爱国、思乡、爱情、友情以及亲情。古诗词中的情感美,也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整合古诗词中画面与节奏美并进行提炼,以便能够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例如,针对《山居秋暝》这首诗,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诗人简介、分析诗中景色,在感悟作者诗中所藏情感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借助拓展运用,实现文化传承
1.围绕主题拓展。有很多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景色不同,但主题是一样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诗中情感基调的同时,初探古诗词的“常识”,为其走进古诗文,乃至走进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例如,在《古诗二首》这一课中,选编了《村居》与《咏柳》,这两首诗都是围绕春天主题进行选编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诗词想象画面,并且比较其中的异同,为以后学习了解描写春天主题的古诗词奠定基础。
2.围绕诗人拓展。古诗词都是作者情感迸发的产物。学习古诗词,如果离开了作者的写作背景,那对其理解永远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对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最好的方式就是拓展同一作者的诗,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作品,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为其理解新诗做好铺垫。
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作者是苏轼,教师就可拓展《题西林壁》这首诗,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写诗风格和写词风格创造条件。
3.围绕体裁拓展。古诗词的语言较为精炼,离现在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文包诗”的方式,根据诗词内容拓展相对应的散文,散文可以是选编,可以是教师下水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
例如,针对杜甫写的《绝句》,教师可以搜集内容类似的散文,或者直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为其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创造条件。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同样也是助推学生语文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素养的关键要素,结合古诗词教学,通过诗句推敲、意象窥探、音律品析与运用拓展等策略,在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文,实现与传统对话的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借助诗词推敲,实现语言建构
1.描绘诗词之“画”。古诗词大多较为含蓄,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但无论怎样,大多数诗词中都含有“景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画”中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画中内容或直接通过想象进行勾勒,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诗词内容,而且能为语言建构奠定基础。
例如,《望天门山》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天门山的风景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画笔画出天门山或用散文的方式描述天门山。学生通过画一画或写一写的方式,既能理解诗句内容,又能重新建构言语。
2.刻画诗词之“人”。古诗词中也有描写人的,虽然寥寥几个字,却能够勾勒出人物的鲜明特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中描述,结合想象对诗中的人物动作、语言以及心理进行扩充,在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内容的同时,也能为他们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实现语言建构创造条件。
例如,针对《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急走”“追”等字眼,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扩充成一段话,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发展想象思维,为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做好准备。
3.阐述诗词之“理”。针对一些说理诗,由于学生与作者生活时代相距甚远,自然对诗中的道理也缺少深刻的感悟。在具体教学中,教師要创设具体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以便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
例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说说这首诗所讲述的道理。
二、借助意象窥探,实现思维发展
1.走进意象,发展抽象思维。东方人表达较为含蓄,在古诗词中的表现为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这里的“古”与“景”就是意象。意象通俗地说,就是遵循内心的独特感受,通过想象,赋予具体事物一定的特征与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意象也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情愫,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古诗词中的“月亮”,一般都是思乡的代称;“柳树”往往用在送别诗词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准确把握诗词情感主题的同时,推促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针对《十五夜望月》一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教师可以通过拓展送别诗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进行拓展想象,在发展他们抽象思维的同时,准确了解诗中所提到的游子心境。
2.理解意蕴,发展逻辑思维。黑格尔曾经说过,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由此可知,意蕴隐藏较深,却更为重要。针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把握诗中意蕴。
例如,《枫桥夜泊》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却是抒发情感。诗人落第回乡,夜宿枫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所看到的、听到的有很多,而诗人恰恰选择了“月落”“乌啼”,其目的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通过勾勒凄凉暮秋夜景,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教师需要指出,这几种景色并不是作者随意堆砌,而是围绕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与诗人进行深层次对话,而且能有效培养其逻辑思维。
三、借助音律品析,实现能力提升
1.品析诗中音律,发展审美能力。古诗词具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其中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平仄与押韵。毕竟古诗词在古代是唱出来的,即便如今,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朗读,也能彰显其美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品析其中的音乐美,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为其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长相思》这首词,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补充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与写作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再伴以伤感的音乐进行朗读,那一拖三叹,把学生引入了深夜思念的孤独,“山一程,水一程”的遥远,以及在时间上“风一更,雪一更”的漫长,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相思的痛苦。
2.品析诗中情感,提升创造能力。诗以咏志,诗以抒情。大多古诗词中含有很浓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构成了诗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分析古诗词中的情感美,大致可以分为爱国、思乡、爱情、友情以及亲情。古诗词中的情感美,也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整合古诗词中画面与节奏美并进行提炼,以便能够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例如,针对《山居秋暝》这首诗,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诗人简介、分析诗中景色,在感悟作者诗中所藏情感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借助拓展运用,实现文化传承
1.围绕主题拓展。有很多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景色不同,但主题是一样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诗中情感基调的同时,初探古诗词的“常识”,为其走进古诗文,乃至走进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例如,在《古诗二首》这一课中,选编了《村居》与《咏柳》,这两首诗都是围绕春天主题进行选编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诗词想象画面,并且比较其中的异同,为以后学习了解描写春天主题的古诗词奠定基础。
2.围绕诗人拓展。古诗词都是作者情感迸发的产物。学习古诗词,如果离开了作者的写作背景,那对其理解永远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对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最好的方式就是拓展同一作者的诗,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作品,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为其理解新诗做好铺垫。
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作者是苏轼,教师就可拓展《题西林壁》这首诗,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写诗风格和写词风格创造条件。
3.围绕体裁拓展。古诗词的语言较为精炼,离现在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文包诗”的方式,根据诗词内容拓展相对应的散文,散文可以是选编,可以是教师下水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
例如,针对杜甫写的《绝句》,教师可以搜集内容类似的散文,或者直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为其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创造条件。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同样也是助推学生语文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素养的关键要素,结合古诗词教学,通过诗句推敲、意象窥探、音律品析与运用拓展等策略,在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文,实现与传统对话的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