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学生课外阅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让学生爱上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选择适合不同类别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双增高。
小学生课外阅读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不同的家教环境——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家庭读书氛围、家庭存书量的多少,直接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别,无疑使得课外阅读呈现出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基于学生课外阅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让学生爱上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选择适合不同类别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双增高。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表现
1.阅读兴趣和动机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兴趣和动机的差异性。从学习动机上看,受内在学习动机驱使的学生,似乎天生对读书感兴趣,只要面前出现一本书,他就能饶有兴趣地读起来;受外在动机驱使的学生,他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老师的要求、指导及家长的督促下才开始的,平时,他们也总是在这两者的压力下断断续续地进行课外阅读。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上看,有的学生喜欢看科普类读物,有的喜欢读小说、故事类的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部分学生喜欢读寓言、童话故事和漫话书。
2.个体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多元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展开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没高低,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在朗读,复述文章,讲故事,讲解阅读内容等方面表现突出;运动技能强的学生,在老师要求学生表演阅读知识内容时要表现得较为出色和更有优势;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续编故事、拓展文本方面表现出色;形象思维强的学生,读写景、叙事的文章易于理解,能较快地在脑中形成画面或动景;抽象、逻辑思维活跃的学生,读说理、寓言类文章,总能第一个点拨其中蕴含的道理。
3.阅读习惯和方法
不同学生必然表现为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读整本书的习惯,今天没读完,明天接着读,这周没读完,下周接着读,而有的学生翻到哪里读哪里,或者只拣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有的学生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而多数的学生只读书不动笔墨;有的擅长精读,有的擅长略读;遇到好词佳句有的喜欢抄录下来,有的却喜欢诵读几遍……,由此,教师应认真观察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差异,搜集关于学生差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采取最优化的阅读指导策略提供依据。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根据学生学习动机进行“培优转差”
学习内驱动力型学生,往往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他们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词汇丰富,理解力强,语文功底比较扎实,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总显得轻松自如,学有余力,因此,对这类学生布置难度较高的课后延伸(拓展)阅读作业,或者提前布置这些学生搜集与要学习的课文有密切关联的课外阅读文本。比如,学习《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全班学生完成课后第5题,去调查了解旧社会有哪些陋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搜集孙中山的其它故事,然后在班上开个孙中山故事会。受外在动机驱使的学生,其学习的主动性不是来自于阅读材料本身,而是源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引导、支持和鼓励等等,这就需要家长、教师不断地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正能量。当这种外在的课外阅读推力转变为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产生的浓厚兴趣时,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的自主阅读驱动力,这样,他们自然能在语文学习中更有热情,更加投入。
2.依据学生阅读兴趣的差异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
“应使教室成为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紧紧相连”。学生的兴趣及动机是推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若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能真正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由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的差异性设计阅读文本,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例如,在学习了《变色龙》一文后,教师可依据学生兴趣的不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喜爱科普读物的小组搜集与变色龙有关的科普类阅读材料,让喜好文学的小组查找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让喜爱漫画的小组搜集关于变色龙的漫画类图解,这样,学生既通过有目的的搜集过程经历了一次课外阅读活动,又通过自己喜爱的阅读文本再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针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的差异进行因人施“法”的阅读指导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各有差异,因此在阅读活动中,不能以统一的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而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既让他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扬长,又使其补短。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人施“法”予以阅读指导呢?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的阅读习惯,摸清楚哪些学生喜欢选读,哪些学生能认真做读书笔记,哪些学生侧重于浏览阅读,哪些学生会精读。其次,进行分类,分为精读型、选读型、速读型和“笔读”型。在开展读书交流会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笔读型的学生谈读书时收获的感想;精读型的谈品味语言的方法;速读型的谈获取了哪些信息;选读型的谈为什么选取这个内容来读。加强对精读、选读型的学生进行速读指导,对速读型的学生进行精读指导。结合课文学习中的延伸阅读,给予精读型学生更多搜集资料的任务,以提高其浏览阅读的能力,引导速读型学生掌握品读的方法。
4.关注差异,指导与自主有机结合
教师应依据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阅读习惯的差异性,有针对性提出不同要求,制定具体化目标,分别进行科学指导和客观评价。首先,允许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不同,在课外阅读时必然会有不同的自主化选择,教师应依据学生所选课外阅读材料的特征,对学生合理、高效自主阅读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书中领悟出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利于推进学习水平的提升。其次,确保学生读自己读得明白的书。调查显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阅读水平具有很大差异性,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一些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比较低,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同一模子的“人才”,而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掌握知识基础上得到最大化提升,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特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开展阅读活动。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中获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也把课外读过的文章与课堂文本进行勾连、比较,调动积累,深化记忆与理解,得法于内,得益于外,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小学生课外阅读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不同的家教环境——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家庭读书氛围、家庭存书量的多少,直接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别,无疑使得课外阅读呈现出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基于学生课外阅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让学生爱上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选择适合不同类别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双增高。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表现
1.阅读兴趣和动机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兴趣和动机的差异性。从学习动机上看,受内在学习动机驱使的学生,似乎天生对读书感兴趣,只要面前出现一本书,他就能饶有兴趣地读起来;受外在动机驱使的学生,他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老师的要求、指导及家长的督促下才开始的,平时,他们也总是在这两者的压力下断断续续地进行课外阅读。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上看,有的学生喜欢看科普类读物,有的喜欢读小说、故事类的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部分学生喜欢读寓言、童话故事和漫话书。
2.个体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多元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展开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没高低,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在朗读,复述文章,讲故事,讲解阅读内容等方面表现突出;运动技能强的学生,在老师要求学生表演阅读知识内容时要表现得较为出色和更有优势;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续编故事、拓展文本方面表现出色;形象思维强的学生,读写景、叙事的文章易于理解,能较快地在脑中形成画面或动景;抽象、逻辑思维活跃的学生,读说理、寓言类文章,总能第一个点拨其中蕴含的道理。
3.阅读习惯和方法
不同学生必然表现为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读整本书的习惯,今天没读完,明天接着读,这周没读完,下周接着读,而有的学生翻到哪里读哪里,或者只拣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有的学生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而多数的学生只读书不动笔墨;有的擅长精读,有的擅长略读;遇到好词佳句有的喜欢抄录下来,有的却喜欢诵读几遍……,由此,教师应认真观察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差异,搜集关于学生差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采取最优化的阅读指导策略提供依据。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根据学生学习动机进行“培优转差”
学习内驱动力型学生,往往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他们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词汇丰富,理解力强,语文功底比较扎实,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总显得轻松自如,学有余力,因此,对这类学生布置难度较高的课后延伸(拓展)阅读作业,或者提前布置这些学生搜集与要学习的课文有密切关联的课外阅读文本。比如,学习《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全班学生完成课后第5题,去调查了解旧社会有哪些陋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搜集孙中山的其它故事,然后在班上开个孙中山故事会。受外在动机驱使的学生,其学习的主动性不是来自于阅读材料本身,而是源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引导、支持和鼓励等等,这就需要家长、教师不断地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正能量。当这种外在的课外阅读推力转变为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产生的浓厚兴趣时,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的自主阅读驱动力,这样,他们自然能在语文学习中更有热情,更加投入。
2.依据学生阅读兴趣的差异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
“应使教室成为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紧紧相连”。学生的兴趣及动机是推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若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能真正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由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的差异性设计阅读文本,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例如,在学习了《变色龙》一文后,教师可依据学生兴趣的不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喜爱科普读物的小组搜集与变色龙有关的科普类阅读材料,让喜好文学的小组查找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让喜爱漫画的小组搜集关于变色龙的漫画类图解,这样,学生既通过有目的的搜集过程经历了一次课外阅读活动,又通过自己喜爱的阅读文本再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针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的差异进行因人施“法”的阅读指导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各有差异,因此在阅读活动中,不能以统一的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而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既让他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扬长,又使其补短。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人施“法”予以阅读指导呢?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的阅读习惯,摸清楚哪些学生喜欢选读,哪些学生能认真做读书笔记,哪些学生侧重于浏览阅读,哪些学生会精读。其次,进行分类,分为精读型、选读型、速读型和“笔读”型。在开展读书交流会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笔读型的学生谈读书时收获的感想;精读型的谈品味语言的方法;速读型的谈获取了哪些信息;选读型的谈为什么选取这个内容来读。加强对精读、选读型的学生进行速读指导,对速读型的学生进行精读指导。结合课文学习中的延伸阅读,给予精读型学生更多搜集资料的任务,以提高其浏览阅读的能力,引导速读型学生掌握品读的方法。
4.关注差异,指导与自主有机结合
教师应依据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阅读习惯的差异性,有针对性提出不同要求,制定具体化目标,分别进行科学指导和客观评价。首先,允许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不同,在课外阅读时必然会有不同的自主化选择,教师应依据学生所选课外阅读材料的特征,对学生合理、高效自主阅读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书中领悟出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利于推进学习水平的提升。其次,确保学生读自己读得明白的书。调查显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阅读水平具有很大差异性,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一些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比较低,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同一模子的“人才”,而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掌握知识基础上得到最大化提升,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特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开展阅读活动。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中获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也把课外读过的文章与课堂文本进行勾连、比较,调动积累,深化记忆与理解,得法于内,得益于外,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