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近几年一直醉心于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最近,他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
崔永元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希望调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
在我看来,崔永元此举,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口述历史资料,对于丰富真实的中国历史,乃至更新提升国人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看似有相当完整的史官修史系统,但自春秋、战国之后,史官地位下降、皇权日益威严。
想一想这个事实:中国古代二十六史,经过了历代皇帝的审阅,每一位统治者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喜恶进行修改,最后的版本与真相会有多少出入?而且官方修史本身就有体例、眼界的局限,民间社会更丰富的历史基本空白。
历史上不少朝代严禁民间修史,屡兴文字狱。而民间文人写作的野史笔记,大多疏于考证和细节,分不清史实与演义、传说,而且往往与官史同构,关注的主要还是一些官场人事,写作手法与眼光也多有局限或偏颇。
今天为人乐道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找不到半点当初的原始档案呢?
因为后来有清朝皇帝不喜欢这件事,所以原始的档案全部被毁掉了(也有史家说是明朝兵部刘大夏干的)——毁档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历史谜案——中国历史中充满了类似的无解谜案:《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谁?经络是怎么被发现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墨翟生平如何?墨家到底是个怎样的组织?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如何制造……除了无尽的天下逐鹿、宫廷斗争,在中国史书中,也有一些为中华文明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难见踪迹,或生平事迹渺不可考。
伟大的农学家、《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不详,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人万户生平不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文学名著的作者到底是谁全都众说纷纭,作家确凿的生平事迹更是云山雾罩……可以想象,在中国史料中完全隐身的民间人物不知还有多少。
民间人物事迹的湮没也与民间修史自身的思维局限有关。
中国社会普遍的历史观中,无论官方或民间,有三个共同的毛病:一,喜欢为先人和自己隐恶扬善,禁忌太多,自欺欺人,不够诚实;二,不重视保存图画、实物和遗迹,偏于文字,如果不是陵墓文化的遗存补充,情形将更加糟糕;三,缺乏平等观念,歧视和自我歧视都很普遍,平民的被歧视和自我歧视,导致他们成为史料中沉默的大多数。
在对历史细节和真实性的追求上,没有最真,只有更真,但相对主义的诡辩是有害的。
历史不是不能被戏说——那是创作自由;但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真实的历史作基石,作指南,否则整个社会将变成依据伪造海图航行的大船。
假设一个运行在虚假历史图景之上的社会,会是什么后果呢?从虚假的历史中社会必然无法真正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结果就会是无法站在前人智慧遗产的肩膀上取得真正的进步,于是不断循环重蹈以前的覆辙。
我以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秘密”就是开始直面真实的历史,重视真实历史的积累。文艺复兴和科学发展,均基于此。
重建真实的历史图景,需要全社会努力,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依赖官方,也要发扬民间发掘、保存真实历史的功能。今天互联网正好为更多人参与书写历史提供了新工具。
我们应该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对一个个具体的人、家族、行业、地方、事件的真相的追寻开始,去为建造真实的历史大厦添砖加瓦。
发动个人记录历史,并不是说个人的历史记录就没有偏差,而是大量个人的历史叙事将互相辩驳印证,最后就可能汇聚出更接近真相的历史图景。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也都可以参与记录历史。愿这种新的历史观在中华大地早日开花结果。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现研究思想史
崔永元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希望调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
在我看来,崔永元此举,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口述历史资料,对于丰富真实的中国历史,乃至更新提升国人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看似有相当完整的史官修史系统,但自春秋、战国之后,史官地位下降、皇权日益威严。
想一想这个事实:中国古代二十六史,经过了历代皇帝的审阅,每一位统治者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喜恶进行修改,最后的版本与真相会有多少出入?而且官方修史本身就有体例、眼界的局限,民间社会更丰富的历史基本空白。
历史上不少朝代严禁民间修史,屡兴文字狱。而民间文人写作的野史笔记,大多疏于考证和细节,分不清史实与演义、传说,而且往往与官史同构,关注的主要还是一些官场人事,写作手法与眼光也多有局限或偏颇。
今天为人乐道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找不到半点当初的原始档案呢?
因为后来有清朝皇帝不喜欢这件事,所以原始的档案全部被毁掉了(也有史家说是明朝兵部刘大夏干的)——毁档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历史谜案——中国历史中充满了类似的无解谜案:《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谁?经络是怎么被发现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墨翟生平如何?墨家到底是个怎样的组织?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如何制造……除了无尽的天下逐鹿、宫廷斗争,在中国史书中,也有一些为中华文明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难见踪迹,或生平事迹渺不可考。
伟大的农学家、《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不详,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人万户生平不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文学名著的作者到底是谁全都众说纷纭,作家确凿的生平事迹更是云山雾罩……可以想象,在中国史料中完全隐身的民间人物不知还有多少。
民间人物事迹的湮没也与民间修史自身的思维局限有关。
中国社会普遍的历史观中,无论官方或民间,有三个共同的毛病:一,喜欢为先人和自己隐恶扬善,禁忌太多,自欺欺人,不够诚实;二,不重视保存图画、实物和遗迹,偏于文字,如果不是陵墓文化的遗存补充,情形将更加糟糕;三,缺乏平等观念,歧视和自我歧视都很普遍,平民的被歧视和自我歧视,导致他们成为史料中沉默的大多数。
在对历史细节和真实性的追求上,没有最真,只有更真,但相对主义的诡辩是有害的。
历史不是不能被戏说——那是创作自由;但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真实的历史作基石,作指南,否则整个社会将变成依据伪造海图航行的大船。
假设一个运行在虚假历史图景之上的社会,会是什么后果呢?从虚假的历史中社会必然无法真正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结果就会是无法站在前人智慧遗产的肩膀上取得真正的进步,于是不断循环重蹈以前的覆辙。
我以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秘密”就是开始直面真实的历史,重视真实历史的积累。文艺复兴和科学发展,均基于此。
重建真实的历史图景,需要全社会努力,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依赖官方,也要发扬民间发掘、保存真实历史的功能。今天互联网正好为更多人参与书写历史提供了新工具。
我们应该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对一个个具体的人、家族、行业、地方、事件的真相的追寻开始,去为建造真实的历史大厦添砖加瓦。
发动个人记录历史,并不是说个人的历史记录就没有偏差,而是大量个人的历史叙事将互相辩驳印证,最后就可能汇聚出更接近真相的历史图景。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也都可以参与记录历史。愿这种新的历史观在中华大地早日开花结果。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现研究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