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简单分析,主要从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生活化的实验课堂、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以及将生物教学延伸到生命教育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实现 生活化 教学活动
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因此,对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迅速进入生活状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里我们通过一组教学案例来说明:如在学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生物活动小组进行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将有机玻璃槽用玻璃板分隔成三等份,为使三等份之间不透水,在玻璃板与有机玻璃槽相接触的边缘均涂上一些凡士林。三等份中都加入较干的土壤(土壤的量以达到玻璃板的高度为宜)后,一份不加水,一份加适量的水,一份加过量的水(土壤中可见水),然后在三者的上面铺上一薄层湿土,上面放一些腐叶。实验小组的成员在三等份的上面分别放入相同数量的蚯蚓,并在有机玻璃槽的上面盖上一张硬纸板,硬纸板不要盖得太严。再将装置放在温暖且阳光不直射的地方,一小时后观察结果。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来深入教学,一小时后,让学生观察蚯蚓多集中在有机玻璃槽什么位置,蚯蚓在过湿的土壤中能不能生存,原因是什么;蚯蚓在土壤中生活依靠什么使身体蠕动,并且让学生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来分析,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蚯蚓的运动,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会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
二、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为将生物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创设前人发现生物学知识的背景,以联系生活为前提,再设计教学活动。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生物学课堂教学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围绕所学习的知识,组织观察、讨论、实验、设计、探究等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应更多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
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案例一:
设计一日食谱。青岛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安排了一个设计活动——设计一日食谱。
活动的目的是设计一份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一日食谱。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生活水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每人设计一份一日食谱,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确定本组的一日食谱及该食谱的特点。接下来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要求说明本组食谱的设计依据以及营养搭配情况。
最后,全班讨论,选出营养搭配合理、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而且符合本地生活水平的7份一日食谱,组成一周食谱,并且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推荐这份食谱,同时由学生代表向学生食堂推荐该食谱。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膳食指南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通过向家庭、 学生食堂推荐食谱,参与了有关生物知识的社会决策,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的形成。
案例二: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习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时,教材安排了观察小肠结构示意图以及观察小肠结构的实验。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这个观察实验的实验材料——新鲜鸭肠不容易获取,又很难用其他动物的小肠代替。因此,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对小肠结构的介绍,观察小肠结构示意图,接着安排学生利用纸板、纸或泡沫塑料等身边的简易材料自制小肠结构模型。
模型制作好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介绍自制模型的各个部件所代表的小肠的结构,然后组内评选出最合理的一个模型在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小肠皱襞以及小肠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扩大600倍,有了感性认识,理解了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进一步理解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性。
三、构建生活化的实验课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很多的活动,都蕴含生物学原理,如粮食贮藏、食物保鲜、花卉种植等。当今的社会热点,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联系。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人要脸树要皮,鱼离开水就难以呼吸,等等,都需要生物学解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所需,把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素材加以引入和利用,这既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此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更能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在学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之前,笔者先展示了“蓝色妖姬”(蓝玫瑰)的图片,把生活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
《观察和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结束后,笔者又补充了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将白玫瑰变成“蓝色妖姬”,并把实验的准备、过程、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探讨。这就把实验内容与解决生活问题融合到一起,实现了课堂教学延伸进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实验能解答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身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价值。通过课后的练习和单元测验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导管的知识的掌握要优于往届学生。
四、生物教学的最高境界——把生命教育融入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环境孕育着人类,同时人类也在影响着环境。在环境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系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通过生物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都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课本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对于他们而言,仍旧有一定的陌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的导入,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铁成 张晶.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10.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实现 生活化 教学活动
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因此,对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迅速进入生活状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里我们通过一组教学案例来说明:如在学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生物活动小组进行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将有机玻璃槽用玻璃板分隔成三等份,为使三等份之间不透水,在玻璃板与有机玻璃槽相接触的边缘均涂上一些凡士林。三等份中都加入较干的土壤(土壤的量以达到玻璃板的高度为宜)后,一份不加水,一份加适量的水,一份加过量的水(土壤中可见水),然后在三者的上面铺上一薄层湿土,上面放一些腐叶。实验小组的成员在三等份的上面分别放入相同数量的蚯蚓,并在有机玻璃槽的上面盖上一张硬纸板,硬纸板不要盖得太严。再将装置放在温暖且阳光不直射的地方,一小时后观察结果。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来深入教学,一小时后,让学生观察蚯蚓多集中在有机玻璃槽什么位置,蚯蚓在过湿的土壤中能不能生存,原因是什么;蚯蚓在土壤中生活依靠什么使身体蠕动,并且让学生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来分析,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蚯蚓的运动,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会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
二、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为将生物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创设前人发现生物学知识的背景,以联系生活为前提,再设计教学活动。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生物学课堂教学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围绕所学习的知识,组织观察、讨论、实验、设计、探究等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应更多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
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案例一:
设计一日食谱。青岛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安排了一个设计活动——设计一日食谱。
活动的目的是设计一份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一日食谱。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生活水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每人设计一份一日食谱,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确定本组的一日食谱及该食谱的特点。接下来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要求说明本组食谱的设计依据以及营养搭配情况。
最后,全班讨论,选出营养搭配合理、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而且符合本地生活水平的7份一日食谱,组成一周食谱,并且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推荐这份食谱,同时由学生代表向学生食堂推荐该食谱。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膳食指南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通过向家庭、 学生食堂推荐食谱,参与了有关生物知识的社会决策,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的形成。
案例二: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习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时,教材安排了观察小肠结构示意图以及观察小肠结构的实验。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这个观察实验的实验材料——新鲜鸭肠不容易获取,又很难用其他动物的小肠代替。因此,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对小肠结构的介绍,观察小肠结构示意图,接着安排学生利用纸板、纸或泡沫塑料等身边的简易材料自制小肠结构模型。
模型制作好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介绍自制模型的各个部件所代表的小肠的结构,然后组内评选出最合理的一个模型在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小肠皱襞以及小肠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扩大600倍,有了感性认识,理解了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进一步理解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性。
三、构建生活化的实验课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很多的活动,都蕴含生物学原理,如粮食贮藏、食物保鲜、花卉种植等。当今的社会热点,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联系。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人要脸树要皮,鱼离开水就难以呼吸,等等,都需要生物学解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所需,把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素材加以引入和利用,这既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此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更能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在学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之前,笔者先展示了“蓝色妖姬”(蓝玫瑰)的图片,把生活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
《观察和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结束后,笔者又补充了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将白玫瑰变成“蓝色妖姬”,并把实验的准备、过程、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探讨。这就把实验内容与解决生活问题融合到一起,实现了课堂教学延伸进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实验能解答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身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价值。通过课后的练习和单元测验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导管的知识的掌握要优于往届学生。
四、生物教学的最高境界——把生命教育融入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环境孕育着人类,同时人类也在影响着环境。在环境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系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通过生物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都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课本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对于他们而言,仍旧有一定的陌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的导入,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铁成 张晶.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10.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