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今的一部分中学生虽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与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虽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失去了感恩之心呢?家庭、社会、学校都难辞其咎。
(一)影响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母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們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知恩图报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生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二)影响感恩意识缺失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三)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心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因此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他们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同时,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着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
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特别是学校应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线,大力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矫正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从认识方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是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引导学生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校举行的以班级为主体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举办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别开生面的“家长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从情感方面陶冶学生感恩于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举办家长会上,我们组织学生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要求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感恩卡,写感恩信等: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感谢食堂的师傅、感谢公寓管理员、感谢校园清洁工。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之情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不少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者亲自写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传递爱的方式已经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没收到书信,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拿着信到学校,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地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得非常好,衷心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三)从实践方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既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首先,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进家庭、进校园。其次,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恩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通过这些活动,一个个感恩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有力的音符。最后,学校还应成立环保活动小组,深入社会,广泛宣传环保,在校园积极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讴歌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之情。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当今的一部分中学生虽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与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虽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失去了感恩之心呢?家庭、社会、学校都难辞其咎。
(一)影响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母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們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知恩图报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生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二)影响感恩意识缺失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三)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心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因此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他们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同时,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着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
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特别是学校应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线,大力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矫正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从认识方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是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引导学生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校举行的以班级为主体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举办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别开生面的“家长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从情感方面陶冶学生感恩于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举办家长会上,我们组织学生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要求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感恩卡,写感恩信等: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感谢食堂的师傅、感谢公寓管理员、感谢校园清洁工。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之情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不少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者亲自写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传递爱的方式已经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没收到书信,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拿着信到学校,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地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得非常好,衷心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三)从实践方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既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首先,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进家庭、进校园。其次,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恩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通过这些活动,一个个感恩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有力的音符。最后,学校还应成立环保活动小组,深入社会,广泛宣传环保,在校园积极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讴歌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之情。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