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198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年谱(1975-1997)》这部著作中,邓小平关于人才的发现、使用、培养等方面的论述为我们了解和认识邓小平人才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和研究该思想,对我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思想;年谱
  中图分类号:A849;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51-03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问题。而人才的重要性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因素,不可忽视。邓小平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为什么邓小平将人才看的如此重要?原因在于“文革”十年动乱,使国家的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而教育和科技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领域,以至于中国十多年没有培养出人才,所以导致改革开放初期人才资源的极度匮乏。邓小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我们最大的弱点恰恰在这里。知识不足,人才不足。”[2]
  一、发现人才,是一个根本性的工作
  人才不足的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绕不开的社会现实。但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依然有人才的存在。这里所指的人才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人才,主要是管理人才和青年干部人才。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起点上,如何发现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1978年3月10日,邓小平出席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发言中指出:“今天,我总的是要讲解决拖后腿的问题,就是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这要做大量的工作,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工作。”[3]邓小平认为发现人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正确对待各类人才。是人才不一定都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要区别加以对待。对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深入挖掘,促使他们更好的发挥专长,服务社会。“要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发现有前途的,要有比较好的方法帮助他们早出成果。”[4]其次,要注重发现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中最具活力和奋斗力的人群,他们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必须重视青年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邓小平强调:“我们人才不够。从长远来看,要抓紧培养人才,善于发现人才,要选些中青年人。”[5]第三,要把握发现人才的途径。“文革”使得国家的教育受到重创,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严重下降。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做出的一项伟大的历史性决策。通过高考,真才实学的人能脱颖而出,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高考是发现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1978年1月27日,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吴奈温会谈介绍中国国内情况时,谈到:“这次高考中发现了一些了不起的人才。”[6]第四,要解脱思想观念的束缚。常言道:“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人才总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人。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我们确有一批很有用的人才,问题是没有被发现。我们在选拔、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还受老框框的限制。”[7]各级领导干部要选贤任能,不要妒才忌能,要做伯乐去发现千里马,发现人才,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后继有人,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二、选用人才,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发现人才是选用人才的前提保障,选用人才是发现人才的目的运用。选用人才,选对人才对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邓小平认为:“经济方面、体制方面的改革问题很多,但是有个核心的问题,就是选用人才。”[8]选用人才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为选和用。选择人才是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两者之间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必须重视选择人才的过程,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加以把握和评判。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人才,就要不加限制,不加阻拦的使用。首先,选用人才要果断。1991年8月20日,邓小平同时任党中央领导的几位同志交谈中谈道:“人才难得。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9]只有使用人才,才能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在使用人才方面需要果断,更需要胆气,“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10]第二,要鼓励使用人才。特别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同志,要养成一种积极使用人才的风气。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在珠海视察时指出:“要发展就需要人才,不用人才不行。要鼓励用人才,出人才。”[11]第三,要在岗位上锻炼人才。邓小平多次强调在使用人才方面不要对各种举措加以限制,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发现的人才放到能体现其价值的岗位上去。这样可以使得人才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视察山东时强调:“现在有人才,被盖住了,没有发现。人才要放到领导位置上,不然锻炼不出来。”[12]第四,要恰当的使用人才。“人才难得,要认真地注意培养和发现人才,对人才要使用得当。”[13]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根据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其正确分配到工作岗位上,另一方面是要根据人才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安排工作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得人才有效的发挥自身的生产力,否则就是浪费人才,“我们的人才本来就少,绝不能再浪费人才,我们经不起这个浪费。”[14]
  三、培养人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重要因素。在发现人才和才使人才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人才的培养,要在培养中使用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不分先后,是同时进行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邓小平认为培养人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领域。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关键阶段是在学校。所以,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抓源头,抓教育。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5]第二,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领军人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教师的辛勤付出和精心指导,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必须重视给予教师以较好的工作待遇,使他们能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为祖国人才的培养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邓小平指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6]第三,培养人才要给予经费支持。邓小平多次强调在改革开放时期,虽然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但是必须坚持一点,就是钱要用在刀刃上,特别是要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国家的重点高校,以此作为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的巨大推动力。他说:“钱要首先花在重点上,先办好重点学校,才能早出人才。”[17]发展重点大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学校的重要作用,“小学、中学、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军。”[18]第四,利用国外师资和先进设备培养人才。邓小平非常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经验。他认为,只要是能促进中国培养人才的工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是恰当的,都可以大胆的采用,不必拘泥于地方政策的束缚,要有闯劲,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去尝试。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对于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急需各方面专业人才这一突出问题时,他认为可以吸引华侨投资办一所大学,并说:“华侨在这里办大学,由他们聘请国外水平高的教授,从国外购买教学设备,这样可以给我们培养一批人才。”[19]就是要勇于做出新的尝试,这是极为有利的举措,这不仅有助于特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力。第五,要采用阶段式的方法来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不能急躁,更不能拖延延误发展,而是要分几个阶段来逐步培养。过于急躁会使专业人才在没有适应刚刚熟悉起来的工作环境时,又被放置到另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之中,造成时间和人才的浪费。同时,对人才培养后置之不理,任其在原工作岗位上从事早已熟悉的工作,没有将其放在更加适合其能力水平的岗位上,同样也是对人才的浪费。所以,邓小平说:“发现一个好苗子,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这种培养方法好,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20]   四、留住人才,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要使人才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否使人才长期的保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态进行工作,关键问题在于通过待遇、政策、环境等方面留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前期的发现人才、选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白忙一场,既浪费了国家的巨大资金,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以,留住人才,是邓小平特别关注这一问题。首先,待遇留人。邓小平指出:“对少数尖子人才的待遇可以高一些,应该向尖子人才提供较优厚的待遇。”[21]他还指出:“各级领导要关心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趁精力旺盛时做出更大的贡献。”[22]待遇留人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创造条件,提高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政策留人。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各类人才的各种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广大知识分子在国外几年学有所成后,在是否回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力量的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分化。对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省份,广东省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欢迎学子回国,如果回国后对工作条件和待遇不满意的,可以自由的离开不加限制。对此,邓小平很满意,他说“不是讲改革开放吗?开放嘛,进出就是要自由一点嘛。只要安排妥当,是不会出去的。”[23]第三,环境留人。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使各类人才切实的体会到自身价值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此来激发他们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热情。邓小平说:“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24]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在当今时代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在发现人才、选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5]所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领导干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才意识万不可或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26]
  参考文献: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369.
  〔2〕〔8〕〔11〕〔19〕〔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46,919,1337,954,1151.
  〔3〕〔4〕〔5〕〔6〕〔7〕〔12〕〔13〕〔15〕〔16〕〔17〕〔18〕〔20〕〔22〕〔23〕〔24〕〔25〕〔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77,235,241,258,610,539, 539,282,300,331,201,106,575.
  〔10〕〔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65.
  (责任编辑 赛汉)
其他文献
摘 要:“框架理论”是研究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如何影响受众对整个客观世界认知的理论,不同媒体选择不同的框架来报道新闻事件,展现媒体立场。《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是台湾地区传统的两大报,他们在报道太阳花学运事件过程中表现了对事件报道时不同的框架构建。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角度这三个方面对《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太阳花学运事件报道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台湾报业新闻报道框架和报纸立场存在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框
期刊
摘 要:宫本百合子与丁玲同为20世纪初期的知名作家,其作品在描写女性觉醒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具体的描写方法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描写知识女性的觉醒,女权主义的兴起;另一个则是描写了传统中国女性要与欲命运抗争,又充满了无奈的悲剧故事。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关键词:女性;宫本百合子;丁玲;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I20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成为市场的主力军,此类影片因其浓郁的怀旧情结,充满着对青春的深刻怀想与眷恋而受到观众的追捧。2013年热映的电影《致青春》虽然已成“旧片”,但是青春狂潮却由它引发,并且引领此类电影的发展趋向。因此,再次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其传播特征进行解析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春题材;致青春;传播特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分析小说《论美》中的画作入手,试图将小说中提及的这些艺术作品同小说内容结合,分别从美的召唤、美的抽离及美的回归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扎迪史密斯对伊莱恩·斯凯瑞的《论美与公平》文章中美学思想的充实。美是教育的起点,欣赏美是本质上促进人与人关系对称和谐的催化物。将美从理论框架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人都可企及,才能让美充分发挥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关于美》;扎迪.史密斯;召唤;抽
期刊
摘 要:本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论述并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教育的现状,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蒙古民族文化在蒙古民族学校中的传承方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学校;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2-0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民族学校为例,针对我国民族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力争填补该研究领域的
期刊
摘 要:中央歌剧院排演的瓦格纳歌剧《汤豪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部歌剧主演队员都是中国歌唱家;另一方面,这是瓦格纳歌剧在中国的首次排演,标志着中央歌剧院的演出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改编后的《汤豪舍》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与审美特征,这也是俞峰领导的中国歌剧院演出的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集中几百号人、多个团体、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乐剧作品。  关键词:中央歌剧院;《汤豪舍》;独唱演员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照片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有图无真相”的危害愈演愈烈。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视野通过对照片的似热时冷的媒介特性、瞬间性与文本的互文性等特征探析“有图无真相”的成因。  关键词:有图无真相;热媒介;冷媒介;瞬间性;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8-02  照片是新闻吸引观
期刊
摘 要:长春电影(以下简称长影)作为建国以来的三大电影厂之一,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历史上拍摄创作了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这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长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中国主流价值观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综合各方史料,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长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的具体内容以及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专业课与专题课内容的重合,以达到重新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一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
期刊
摘 要:2015年7月5日至10月15日作者有幸参加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与内蒙古赤峰学院洽谈合作的TESOL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现将个人访学经历从访学期待、访学准备及访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详细汇报,以期与他人分享,同时希望为下一期访学老师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访学期待;访学准备;访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5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