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临床广泛采用输注血小板的方法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出血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输注方法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作者针对目前血小板输注方法存在的问题,将最新研发的“血小板输注新方法及专用装置”介绍给大家,旨在提高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供医疗同行参考。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 新方法 专用装置
0 引言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出血的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高难度手术的开展,血液病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由于血小板输注疗法用于临床还属于初期阶段,对血小板的输注方法的研究甚少,笔者根据在医院输血科工作多年的经验,发现对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便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消除因血小板聚集而带来的医疗风险。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人体内血液中具有止血功能的主要成分,它具有聚集特性。在为患者输注血小板过程中,不希望产生聚集,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规定:血小板必须在温度20℃-24℃、振动频率60次/min、振幅5cm的条件下保存。目前,医疗设备研究机构针对血小板的采集、分离、长期保存等均已研制出了专用设备,成功用于临床,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然而,在血小板输注方面尚属空白,还没有一种既能满足恒温又能满足振荡的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仍延用普通输液的方法输注血小板,即将血小板静止悬挂在输液架上,直接将血小板输入患者体内。
1 传统输注方法存在的问题
采用传统的输血方法输注血小板,存在以下问题:
1.1 降低疗效 常温下血小板静止时间过长,极易产生聚集。一旦血小板发生聚集现象,即丧失其原有的止血功能,输入患者体内后还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疗效大幅度降低。
1.2 增加经济负担 血小板价格昂贵,由于疗效降低,迫使输注次数增加,导致患者负担加大,患者往往因经济能力问题而放弃治疗。
1.3 医疗风险加大 当血小板静止时间过长,发生严重聚集现象的血小板被误输入患者体内时,极易在狭窄血管内形成栓塞阻滞血液流通,造成医疗风险加大。
1.4 责任心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为防止血小板在输注过程中发生聚集,必须由人工将血小板输液袋放在手掌上不停地反复振荡,对责任心要求极高,同时长时间人工振荡劳动强度较大。
1.5 温度变化负面影响 血小板从血库恒温箱内取出到全部输入患者体内,一般需经过30~60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血小板受到外界温度(室温、人体温度等)的影响,极有可能发生较明显的温度变化,对疗效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保存温度低于20℃,会对血小板造成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损伤,若将其保存在4℃±2℃环境下8小时后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微管周围环带消逝,导致从盘形到球形的变化,这样容易产生聚集和破坏,从而导致输入人体内后血小板的寿命缩短。
自从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行以来,医疗临床用血要靠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才能获得。来源非常宝贵,并且血小板的采集成本较高,费用昂贵。因此,我们对待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必须严格遵守血小板的储存条件,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疗效。
2 输注方法的改进
鉴于此,在反复研究血小板特性和目前输注方法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开发出一种具有保温和振荡功能的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
该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见图一。
2.1 装置构成 由恒温套、专用血袋、电磁式震荡支架、控制开关等组成。
2.2 基本原理
2.2.1 利用带透明窗口的拉锁式隔热恒温袋,减小血小板输液期间的温度变化和及时观察液体剩余量。
2.2.2 利用托架将血袋托起。
2.2.3 利用支架提手可从血库将血袋短途运输至病房。
2.2.4 利用支架吊环将血袋悬挂在输液架上。
2.2.5 利用人造磁极与永久磁极之间的排斥作用,将摆动架(即血袋)推离休止点,利用地球引力使摆动架返回休止点,利用摆动惯性冲过休止点。
2.2.6 利用电池、电池盒的重量代替摆锤的重量。
2.2.7 利用电池开关控制人造磁极产生,便于安放血袋、接通输液管路。
2.2.8 利用通过调节配重与摆杆的关系(旋进、旋出螺杆长度),改变血袋振荡频率。
2.3 专用输注装置的优点
2.3.1 提高疗效 由于血小板在解冻后到输入患者体内,始终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温度(20℃-24℃),且保持震荡,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然疗效大幅度提高。
2.3.2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由于提高了疗效,减少了输注血小板的次数,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3.3 降低医疗风险 由于本装置具有保温、震荡两大功能,既消除长时间静止导致血小板聚集现象,又防止人体温度或室温传入后改变血小板温度,从而避免了血小板粘附、聚集等现象,消除了血管内栓塞的医疗安全隐患。
2.3.4 降低劳动强度 本装置不需人工手托血小板长时间不停地来回震荡,减轻了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的劳动强度。
该“专用输注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针对性强、耗能少(每次仅需一节5#电池)。具有抑制血小板温度变化和防止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它的问世填补了目前国内、国际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的空白。并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ZL201020595842.3)。
3 结束语
采用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是结合临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机械学和电磁学原理研出发的替代型装置和方法,它即适用于血小板输注的全过程,还适用于血库至病房之间血小板的短途运输。克服了输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和温度变化导致疗效下降、患者经济负担过重、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等弊端,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血小板输注过程中的医疗安全隐患。具有在开设血小板输注治疗业务的各级医院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GB1846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2]张紫绵,贾存荣.血小板的保存发放及护理.[J]河北医药第25卷第9期2003年9月
[3]李海英,王立芳.《机械设计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
[4]赵凯华,陈熙谋.《新概念物理教程 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 新方法 专用装置
0 引言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出血的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高难度手术的开展,血液病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由于血小板输注疗法用于临床还属于初期阶段,对血小板的输注方法的研究甚少,笔者根据在医院输血科工作多年的经验,发现对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便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消除因血小板聚集而带来的医疗风险。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人体内血液中具有止血功能的主要成分,它具有聚集特性。在为患者输注血小板过程中,不希望产生聚集,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规定:血小板必须在温度20℃-24℃、振动频率60次/min、振幅5cm的条件下保存。目前,医疗设备研究机构针对血小板的采集、分离、长期保存等均已研制出了专用设备,成功用于临床,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然而,在血小板输注方面尚属空白,还没有一种既能满足恒温又能满足振荡的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仍延用普通输液的方法输注血小板,即将血小板静止悬挂在输液架上,直接将血小板输入患者体内。
1 传统输注方法存在的问题
采用传统的输血方法输注血小板,存在以下问题:
1.1 降低疗效 常温下血小板静止时间过长,极易产生聚集。一旦血小板发生聚集现象,即丧失其原有的止血功能,输入患者体内后还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疗效大幅度降低。
1.2 增加经济负担 血小板价格昂贵,由于疗效降低,迫使输注次数增加,导致患者负担加大,患者往往因经济能力问题而放弃治疗。
1.3 医疗风险加大 当血小板静止时间过长,发生严重聚集现象的血小板被误输入患者体内时,极易在狭窄血管内形成栓塞阻滞血液流通,造成医疗风险加大。
1.4 责任心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为防止血小板在输注过程中发生聚集,必须由人工将血小板输液袋放在手掌上不停地反复振荡,对责任心要求极高,同时长时间人工振荡劳动强度较大。
1.5 温度变化负面影响 血小板从血库恒温箱内取出到全部输入患者体内,一般需经过30~60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血小板受到外界温度(室温、人体温度等)的影响,极有可能发生较明显的温度变化,对疗效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保存温度低于20℃,会对血小板造成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损伤,若将其保存在4℃±2℃环境下8小时后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微管周围环带消逝,导致从盘形到球形的变化,这样容易产生聚集和破坏,从而导致输入人体内后血小板的寿命缩短。
自从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行以来,医疗临床用血要靠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才能获得。来源非常宝贵,并且血小板的采集成本较高,费用昂贵。因此,我们对待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必须严格遵守血小板的储存条件,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疗效。
2 输注方法的改进
鉴于此,在反复研究血小板特性和目前输注方法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开发出一种具有保温和振荡功能的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
该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见图一。
2.1 装置构成 由恒温套、专用血袋、电磁式震荡支架、控制开关等组成。
2.2 基本原理
2.2.1 利用带透明窗口的拉锁式隔热恒温袋,减小血小板输液期间的温度变化和及时观察液体剩余量。
2.2.2 利用托架将血袋托起。
2.2.3 利用支架提手可从血库将血袋短途运输至病房。
2.2.4 利用支架吊环将血袋悬挂在输液架上。
2.2.5 利用人造磁极与永久磁极之间的排斥作用,将摆动架(即血袋)推离休止点,利用地球引力使摆动架返回休止点,利用摆动惯性冲过休止点。
2.2.6 利用电池、电池盒的重量代替摆锤的重量。
2.2.7 利用电池开关控制人造磁极产生,便于安放血袋、接通输液管路。
2.2.8 利用通过调节配重与摆杆的关系(旋进、旋出螺杆长度),改变血袋振荡频率。
2.3 专用输注装置的优点
2.3.1 提高疗效 由于血小板在解冻后到输入患者体内,始终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温度(20℃-24℃),且保持震荡,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然疗效大幅度提高。
2.3.2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由于提高了疗效,减少了输注血小板的次数,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3.3 降低医疗风险 由于本装置具有保温、震荡两大功能,既消除长时间静止导致血小板聚集现象,又防止人体温度或室温传入后改变血小板温度,从而避免了血小板粘附、聚集等现象,消除了血管内栓塞的医疗安全隐患。
2.3.4 降低劳动强度 本装置不需人工手托血小板长时间不停地来回震荡,减轻了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的劳动强度。
该“专用输注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针对性强、耗能少(每次仅需一节5#电池)。具有抑制血小板温度变化和防止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它的问世填补了目前国内、国际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的空白。并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ZL201020595842.3)。
3 结束语
采用血小板专用输注装置,是结合临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机械学和电磁学原理研出发的替代型装置和方法,它即适用于血小板输注的全过程,还适用于血库至病房之间血小板的短途运输。克服了输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和温度变化导致疗效下降、患者经济负担过重、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等弊端,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血小板输注过程中的医疗安全隐患。具有在开设血小板输注治疗业务的各级医院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GB1846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2]张紫绵,贾存荣.血小板的保存发放及护理.[J]河北医药第25卷第9期2003年9月
[3]李海英,王立芳.《机械设计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
[4]赵凯华,陈熙谋.《新概念物理教程 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