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高职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引发了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许多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就网络文化对高职生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影响高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因素,提出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以期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 心理元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己经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介。它的兴起成为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强势力量,并以惊人的魔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给当代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高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认真分析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继续做好当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对高职生的心理影响
1.网络影响着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既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一方面网上学术、娱乐信息与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混杂,良荞不齐;另一方面,网络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共享、碰撞。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很容易与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产生困惑,诱发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思想上的混乱和迷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2.网络影响着高职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化特征,一方面给高职生呈现真实的自我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非道德行为打起了保护伞。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导致不少高职生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弱化,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3.网络影响着高职生人际和谐
网络交往、交流存在空间上的隔绝和孤立,缺失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情谊。不少高职生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符号化的方式和机械的伦理操作来对待真实的社会,形成人际交往的数字化、非伦理化。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高职生一旦走出网络,直面真实的人际交往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平衡,导致他们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容易患上“网络心理障碍”、“网络孤独症”等心理疾病。
4.网络影响着高职生专业学习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高职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竞争。不少高职生面对强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并没有合理利用网络来进行专业学习,而是选择上网来逃避现实,长此以往必然学习倦怠而耽误学业,甚至导致其最终因迷恋网络难以自拔而被开除或者自动退学的严重后果。
二、个性心理对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动力是受教育者将思想转化为行为即内化过程的关键。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它决定着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的积极性、选择性及接受程度与方式。
1.需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它激发人去行动、选定相应方向和对象去努力,以获得自身的满足。网络作为第四种媒介,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网络活动。在网络中,应注意合理的需求与合理的实现方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正反馈,从而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动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
动机就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因素,是使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它促使人进行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利用丰富有益的网络资源,强化高职生的需要,激发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
3.价值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支配人行为、态度等的内心尺度。兴趣、信念和理想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个体接受的选择性方面,而且更突出表现在个体接受的敏感性和承受力方面。只有激发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兴趣,变学习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产生心理愉悦,从而强化网络思想教育效果。
三、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职业教育者只有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握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状态,及时抓住时机,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1.思维定势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思维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2.逆反心理
高职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心理断乳期”,喜欢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对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产生强烈的排斥、反感情绪。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弱化、克服高职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情绪,采取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教育高职生,修正其思想误区。
3.意志力弱
高职生的意志品质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独立性和坚定性水平偏高于果断性和自制力的水平。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受教育者的意志特征,根据不同水平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意志水平。
四、加强高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探索
网络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着全方位的影响。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化消极为积极,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动力,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1.高度重视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者职业道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紧迫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合理利用网络,创建思政网站,开辟对话平台,让教育更贴近高职生的心理世界,更准确地把握高职生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正确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及时分析高职生心理动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虚拟性以及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收集高职生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信息。根据信息反馈采取合适的有效手段,赋予合理的内容,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有效调适高职生心理状态,提升教育质量
利用高职生对网络的喜爱,运用网络手段对高职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新颖、时尚的风格进行分析和点评,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中交互式的特点开展网上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的共同点,并逐渐地感化,使其自觉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更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随着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如何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健康成长和成才,成为当务之急。职业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物理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对高职生思想的影响状况,分析其心理动力和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李志红 著.郑州高职学报2008.
[2]《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杨雪著.教育探索2004.
关键词: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 心理元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己经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介。它的兴起成为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强势力量,并以惊人的魔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给当代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高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认真分析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继续做好当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对高职生的心理影响
1.网络影响着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既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一方面网上学术、娱乐信息与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混杂,良荞不齐;另一方面,网络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共享、碰撞。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很容易与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产生困惑,诱发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思想上的混乱和迷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2.网络影响着高职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化特征,一方面给高职生呈现真实的自我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非道德行为打起了保护伞。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导致不少高职生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弱化,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3.网络影响着高职生人际和谐
网络交往、交流存在空间上的隔绝和孤立,缺失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情谊。不少高职生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符号化的方式和机械的伦理操作来对待真实的社会,形成人际交往的数字化、非伦理化。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高职生一旦走出网络,直面真实的人际交往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平衡,导致他们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容易患上“网络心理障碍”、“网络孤独症”等心理疾病。
4.网络影响着高职生专业学习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高职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竞争。不少高职生面对强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并没有合理利用网络来进行专业学习,而是选择上网来逃避现实,长此以往必然学习倦怠而耽误学业,甚至导致其最终因迷恋网络难以自拔而被开除或者自动退学的严重后果。
二、个性心理对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动力是受教育者将思想转化为行为即内化过程的关键。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它决定着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的积极性、选择性及接受程度与方式。
1.需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它激发人去行动、选定相应方向和对象去努力,以获得自身的满足。网络作为第四种媒介,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网络活动。在网络中,应注意合理的需求与合理的实现方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正反馈,从而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动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
动机就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因素,是使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它促使人进行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利用丰富有益的网络资源,强化高职生的需要,激发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
3.价值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支配人行为、态度等的内心尺度。兴趣、信念和理想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个体接受的选择性方面,而且更突出表现在个体接受的敏感性和承受力方面。只有激发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兴趣,变学习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产生心理愉悦,从而强化网络思想教育效果。
三、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职业教育者只有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握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状态,及时抓住时机,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1.思维定势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思维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2.逆反心理
高职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心理断乳期”,喜欢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对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产生强烈的排斥、反感情绪。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弱化、克服高职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情绪,采取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教育高职生,修正其思想误区。
3.意志力弱
高职生的意志品质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独立性和坚定性水平偏高于果断性和自制力的水平。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受教育者的意志特征,根据不同水平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意志水平。
四、加强高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探索
网络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着全方位的影响。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化消极为积极,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动力,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1.高度重视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者职业道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紧迫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合理利用网络,创建思政网站,开辟对话平台,让教育更贴近高职生的心理世界,更准确地把握高职生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正确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及时分析高职生心理动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虚拟性以及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收集高职生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信息。根据信息反馈采取合适的有效手段,赋予合理的内容,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有效调适高职生心理状态,提升教育质量
利用高职生对网络的喜爱,运用网络手段对高职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新颖、时尚的风格进行分析和点评,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中交互式的特点开展网上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的共同点,并逐渐地感化,使其自觉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更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随着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如何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健康成长和成才,成为当务之急。职业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物理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对高职生思想的影响状况,分析其心理动力和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李志红 著.郑州高职学报2008.
[2]《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杨雪著.教育探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