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职教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职教信息技术教学迁移建议
在学习中,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迁移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一种是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迁移,称之为负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正迁移现象。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信息发展更新之迅速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这更要求学生要“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在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没有统一的教学课程,教会学生迁移的技能,使其信息技术能力能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知识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由于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去促进。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当学生具备从事某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促进职教信息技术教学中正迁移的发生给出几点建议。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提出教学目标之一应是“为迁移而教”。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够发展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当前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会被简单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学,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工序性”的操作,而忽视了不同情境下的操作的“迁移性”,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做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懂应用。如果教师能充分认识到“为迁移而教”这一目的,则教育方法势必大异于传统方式,需要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操作技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这一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职教信息技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是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选择教学材料有两个原则,一是具有时代性,教材需不断更新。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技术内容本身就是站在时代风口浪尖,更新迅速,极易被淘汰的内容。教师不能贪图备课省力,长期不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这样会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影响职业学生的就业。
二是具有迁移的价值,不仅有原理,还要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变式练习。比如Flash动画课程,市面上的有关教材是频繁升级、百花齐放,要在这些大量的书籍中选择教材颇为不易。那么,教师就要选择Flash软件版本较新的、制作实例较多且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课件。因为职教类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大段文字叙述软件功能不易于他们理解,图片多、例子多的较能引起兴趣。教师储存了丰富的实例,就能在不同情境下训练学生的操作,指导学生正确迁移、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只要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制作他们自己创意的作品,学生在开动脑筋,摸索制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软件的功能。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职教类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笔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结构化。
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例如Word的教学内容,乍看之下都是零碎的小操作,但教师可以将这些小操作进行归类,给出知识结构。如分成字体设置、段落设置、页面设置等几个大块,再根據知识的深入关系安排教学顺序,如先对文字进行细节的格式化,再扩大到对段落整体的格式化,最后对页面格式化,一篇文档的整体格式就完成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连贯的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
2.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各构成要素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就如上文所举的例子,所有格式化的内容都围绕着对整篇文档的格式化,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
3.教学内容网络化。
教学内容网络化是指教学内容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连接点、连接线。据心理学研究,知识信息在头脑中以网状的形式存在。新的知识进入,与原有知识重新建构知识网络。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一幅图像实例的制作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操作技能,而是几种技能交叉、叠加使用。教师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就要注意新旧知识要素间的联系,以旧知识引导新知识,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
教师在规划较长时期内的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三个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性的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进程,有迹可循地去迁移知识。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对知识的传授,教师要遵从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宏观上需要教师把握知识间的前后关系,何种知识需作基础,何种知识需要前面的大量铺垫。掌握好前后关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微观上指对每堂课的设计,怎样从已有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分析直至把握重点,然后总结深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上来讲,软件的操作步骤可以理解为是“一般”的、“抽象”的,这些抽象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但如果放在具体的实例中就容易理解多了。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练习这些操作步骤,渐渐成为自然而然的技能,也就是抽象成一种规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就促进了迁移的发生。
五、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迁移,发现迁移的规律,培养迁移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迁移知识,学会自己学习,找寻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是简单地学会“工序性”的操作,而是要有意识地应用到实际中,在应用过程中反思和深化知识。教师也要不断改变情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反复强化,学会变通。在应用实践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达到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290-30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6-128.
关键词: 职教信息技术教学迁移建议
在学习中,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迁移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一种是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迁移,称之为负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正迁移现象。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信息发展更新之迅速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这更要求学生要“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在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没有统一的教学课程,教会学生迁移的技能,使其信息技术能力能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知识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由于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去促进。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当学生具备从事某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促进职教信息技术教学中正迁移的发生给出几点建议。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提出教学目标之一应是“为迁移而教”。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够发展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当前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会被简单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学,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工序性”的操作,而忽视了不同情境下的操作的“迁移性”,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做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懂应用。如果教师能充分认识到“为迁移而教”这一目的,则教育方法势必大异于传统方式,需要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操作技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这一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职教信息技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是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选择教学材料有两个原则,一是具有时代性,教材需不断更新。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技术内容本身就是站在时代风口浪尖,更新迅速,极易被淘汰的内容。教师不能贪图备课省力,长期不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这样会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影响职业学生的就业。
二是具有迁移的价值,不仅有原理,还要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变式练习。比如Flash动画课程,市面上的有关教材是频繁升级、百花齐放,要在这些大量的书籍中选择教材颇为不易。那么,教师就要选择Flash软件版本较新的、制作实例较多且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课件。因为职教类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大段文字叙述软件功能不易于他们理解,图片多、例子多的较能引起兴趣。教师储存了丰富的实例,就能在不同情境下训练学生的操作,指导学生正确迁移、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只要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制作他们自己创意的作品,学生在开动脑筋,摸索制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软件的功能。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职教类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笔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结构化。
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例如Word的教学内容,乍看之下都是零碎的小操作,但教师可以将这些小操作进行归类,给出知识结构。如分成字体设置、段落设置、页面设置等几个大块,再根據知识的深入关系安排教学顺序,如先对文字进行细节的格式化,再扩大到对段落整体的格式化,最后对页面格式化,一篇文档的整体格式就完成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连贯的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
2.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各构成要素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就如上文所举的例子,所有格式化的内容都围绕着对整篇文档的格式化,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
3.教学内容网络化。
教学内容网络化是指教学内容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连接点、连接线。据心理学研究,知识信息在头脑中以网状的形式存在。新的知识进入,与原有知识重新建构知识网络。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一幅图像实例的制作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操作技能,而是几种技能交叉、叠加使用。教师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就要注意新旧知识要素间的联系,以旧知识引导新知识,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
教师在规划较长时期内的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三个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性的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进程,有迹可循地去迁移知识。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对知识的传授,教师要遵从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宏观上需要教师把握知识间的前后关系,何种知识需作基础,何种知识需要前面的大量铺垫。掌握好前后关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微观上指对每堂课的设计,怎样从已有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分析直至把握重点,然后总结深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上来讲,软件的操作步骤可以理解为是“一般”的、“抽象”的,这些抽象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但如果放在具体的实例中就容易理解多了。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练习这些操作步骤,渐渐成为自然而然的技能,也就是抽象成一种规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就促进了迁移的发生。
五、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迁移,发现迁移的规律,培养迁移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迁移知识,学会自己学习,找寻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是简单地学会“工序性”的操作,而是要有意识地应用到实际中,在应用过程中反思和深化知识。教师也要不断改变情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反复强化,学会变通。在应用实践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达到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290-30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