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20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实验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诸多被测试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比实验前诸多被测试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的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1引言
大学生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健康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应该说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健康教育”和规范化的“体育锻炼”为干预手段,探讨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介于18-25岁之间的男性大学生;(2)身体健康。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无智力缺陷,(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且能保证在研究展开的一年之内能够按照“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服从安排。
经过初步遴选,确定210名大学生作为本研究之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要求,按照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知识结构等、)将这21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四个组。在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有多名研究对象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研究。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研究样本数为:实验一组(健康教育)50人;实验二组(体育锻炼)50人;实验三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50人;对照组(无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50人,合计200人(平均年龄19.42±2.38,最小18岁。最大25岁)。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现场实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2.2.1 健康教育
对实验一组及实验三组的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教育形式为健康讲座、阅读指导、讨论与咨询,每月2次,共计25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健康知识、大学生常见慢性病防治、自我护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知识等。
2.2.2 体育锻炼
对实验二组及实验三组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研究样本中的大学生都是在操场活动者,他们在研究开始前都从事着某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主要活动内容为跑步与打篮球等)。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能确定。本研究所设计的体育锻炼的标准是:固定某一项目,持续坚持,每次锻炼达到某一运动量。根据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特点,确定以跑步为锻炼内容。要求: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一小时的跑步包括6分钟活动关节11分钟自然走,36分钟的跑步,7分种放松走。36分钟的跑步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匀速跑,尽量保持一定的速度。跑步距离在2000米左右,最高心率以不超过110次/分钟为佳。
2.3 评价方法
以“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评价大学生运动量,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評价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此三种问卷都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时机分别为实验开始前三天、实验结束后一周及实验结束后三个月。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量分析
实验前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运动量均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量组别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观察实验后各组间运动量均数发现,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均分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四个组实验前后自身对照分析发现,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大学生运动量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量明显高于实验前,其它两组实验前后运动量无显著性差异。
3.2 实验前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实验前,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及“GQOLI-74”两个问卷各测试指标上的得分经F检验,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比较分析
如表1和表2所示,实验结束后一周和三个月,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之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問卷总分和“GQOLI-74”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问卷总分经检验,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结合分析各组各因子均分,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SCL-90具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得分和总分较对照组低,实验组GQOLI-74具有显著差异的三个维度均分和总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
3.4 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分析
如表3和表4所示。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实验一组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五个因子及问卷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比实验前得分低,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二组和三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
表1 实验结束后一周SCL-90及GQOLI-74方差分析
表2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 SCL-90及生活质量方差分析
表3 实验结束后一周与实验前 SCL-90及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敌对六个因子及问卷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周比实验前得分低,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方面:三个实验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生活质量维度和生活质量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都比实验前得分高,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表4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与实验前SCL-90及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3.5 交互作用分析
以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作为自变量,以实验后一周SCL-90总分和GQOLI-74总分作为因变量,根据实验设计的2×2因素(无健康教育与有健康教育×无体育锻炼与有体育锻炼)实验模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方面,健康教育的主效应显著(F=58.250,P﹤0.01),体育锻炼的主效应显著(F=77.951,P﹤0.01),而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872,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健康教育的主效应显著(F=11.389,P﹤0.01),体育锻炼的主效应显著(F=24.864,P﹤0.01),而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23,P﹥0.05)。说明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彼此独立起作用。
4 讨论
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制订相应的健康对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最喜欢以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来获取知识。本研究借鉴前人的经验,采取讲座、咨询与讨论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同时辅以相关内容的知识读物与参考资料供参与者学习阅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结束健康教育三个月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应结果说明,健康教育的作用比较稳定。
日益增多的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田质全等运用元分析手段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相比,在心理健康综合评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胡纪华等人研究发现,长期参加篮球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吕少华采用跑步的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指导与研究,结果表明,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较长的跑步能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研究结果也充分支持诸多文献资料揭示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本研究采用跑步这一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锻炼方式对确定的样本人群实行干预。干预结束后一周和三个月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诸多测试指标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干预效果明显且稳定。也就是说,长期坚持跑步这一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以志愿人群的人口統计学资料为基础,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被试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有效地控制了无关变量的干扰。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
研究前后对所有被试大学生进行运动量评定,旨在精确地分析科学锻炼方式的价值。实验前测试显示,他们的运动量的均值都在小等级范围内。深入分析发现,他们参与运动具有自由、随意、无定量、无定时特点。针对这种状况,本研究采用跑步运动方式,规范样本人群的锻炼模式,定量、定时、有序,富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后测试表明,实验二组(体育锻炼组)和实验三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两组大学生的运动量比实验前以及比实验一组(健康教育)和对照组有明显增加。体育锻炼的干预富有实际意义。
采用SCL-90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九个不同侧面和总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发现,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症状总分比较敏感,实验组实验前后出现明显的差异;“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相对不敏感,实验前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种结果似乎揭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于促進“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的改善更有价值。
以GQOLI-74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和问卷总分五个方面来评价实验前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问卷总分在实验前后出现出现明显差异,“物质功能”则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比较而言,个体的物质生活状况在一年之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可能性较少,大学生尤其如此。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物质生活的影响不起作用符合客观实际。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种生活质量维度比较敏感,展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GQOLI-74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了五个因子,20多个个因子涵盖了生活质量相关内容的许多层面,详细分析健康教育和体育对锻炼对这20多个因子的影响肯定有益,限于文章篇幅问题,本文在此没有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5结论
5.1 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的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跑步)能够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影响作用比较稳定。
5.2 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
5.3 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和体育锻炼方式,是实现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知识指导、加强保健意识、丰富生活内涵,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树勋 洪泰田 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汝英等.《运动训练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出版.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左成.21世纪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的思考 [J].体育科学研究.1999年.
[5]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M].中国协和儿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6]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7]田质全等.《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冶金出版社.2013年.
[8]候光文.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廉永杰.转型期高校德育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田质全,男,陕西 西安人,1981年8月,硕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1引言
大学生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健康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应该说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健康教育”和规范化的“体育锻炼”为干预手段,探讨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介于18-25岁之间的男性大学生;(2)身体健康。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无智力缺陷,(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且能保证在研究展开的一年之内能够按照“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服从安排。
经过初步遴选,确定210名大学生作为本研究之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要求,按照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知识结构等、)将这21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四个组。在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有多名研究对象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研究。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研究样本数为:实验一组(健康教育)50人;实验二组(体育锻炼)50人;实验三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50人;对照组(无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50人,合计200人(平均年龄19.42±2.38,最小18岁。最大25岁)。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现场实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2.2.1 健康教育
对实验一组及实验三组的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教育形式为健康讲座、阅读指导、讨论与咨询,每月2次,共计25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健康知识、大学生常见慢性病防治、自我护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知识等。
2.2.2 体育锻炼
对实验二组及实验三组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研究样本中的大学生都是在操场活动者,他们在研究开始前都从事着某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主要活动内容为跑步与打篮球等)。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能确定。本研究所设计的体育锻炼的标准是:固定某一项目,持续坚持,每次锻炼达到某一运动量。根据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特点,确定以跑步为锻炼内容。要求: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一小时的跑步包括6分钟活动关节11分钟自然走,36分钟的跑步,7分种放松走。36分钟的跑步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匀速跑,尽量保持一定的速度。跑步距离在2000米左右,最高心率以不超过110次/分钟为佳。
2.3 评价方法
以“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评价大学生运动量,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評价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此三种问卷都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时机分别为实验开始前三天、实验结束后一周及实验结束后三个月。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量分析
实验前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运动量均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量组别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观察实验后各组间运动量均数发现,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均分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四个组实验前后自身对照分析发现,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大学生运动量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量明显高于实验前,其它两组实验前后运动量无显著性差异。
3.2 实验前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实验前,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及“GQOLI-74”两个问卷各测试指标上的得分经F检验,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比较分析
如表1和表2所示,实验结束后一周和三个月,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之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問卷总分和“GQOLI-74”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问卷总分经检验,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结合分析各组各因子均分,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SCL-90具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得分和总分较对照组低,实验组GQOLI-74具有显著差异的三个维度均分和总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
3.4 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分析
如表3和表4所示。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实验一组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五个因子及问卷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比实验前得分低,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二组和三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
表1 实验结束后一周SCL-90及GQOLI-74方差分析
表2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 SCL-90及生活质量方差分析
表3 实验结束后一周与实验前 SCL-90及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敌对六个因子及问卷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周比实验前得分低,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方面:三个实验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生活质量维度和生活质量总分上实验后一周和三个月都比实验前得分高,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表4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与实验前SCL-90及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3.5 交互作用分析
以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作为自变量,以实验后一周SCL-90总分和GQOLI-74总分作为因变量,根据实验设计的2×2因素(无健康教育与有健康教育×无体育锻炼与有体育锻炼)实验模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方面,健康教育的主效应显著(F=58.250,P﹤0.01),体育锻炼的主效应显著(F=77.951,P﹤0.01),而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872,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健康教育的主效应显著(F=11.389,P﹤0.01),体育锻炼的主效应显著(F=24.864,P﹤0.01),而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23,P﹥0.05)。说明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彼此独立起作用。
4 讨论
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制订相应的健康对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最喜欢以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来获取知识。本研究借鉴前人的经验,采取讲座、咨询与讨论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同时辅以相关内容的知识读物与参考资料供参与者学习阅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结束健康教育三个月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应结果说明,健康教育的作用比较稳定。
日益增多的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田质全等运用元分析手段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相比,在心理健康综合评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胡纪华等人研究发现,长期参加篮球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吕少华采用跑步的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指导与研究,结果表明,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较长的跑步能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研究结果也充分支持诸多文献资料揭示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本研究采用跑步这一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锻炼方式对确定的样本人群实行干预。干预结束后一周和三个月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诸多测试指标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干预效果明显且稳定。也就是说,长期坚持跑步这一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以志愿人群的人口統计学资料为基础,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被试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有效地控制了无关变量的干扰。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
研究前后对所有被试大学生进行运动量评定,旨在精确地分析科学锻炼方式的价值。实验前测试显示,他们的运动量的均值都在小等级范围内。深入分析发现,他们参与运动具有自由、随意、无定量、无定时特点。针对这种状况,本研究采用跑步运动方式,规范样本人群的锻炼模式,定量、定时、有序,富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后测试表明,实验二组(体育锻炼组)和实验三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两组大学生的运动量比实验前以及比实验一组(健康教育)和对照组有明显增加。体育锻炼的干预富有实际意义。
采用SCL-90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九个不同侧面和总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发现,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症状总分比较敏感,实验组实验前后出现明显的差异;“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相对不敏感,实验前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种结果似乎揭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于促進“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的改善更有价值。
以GQOLI-74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和问卷总分五个方面来评价实验前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问卷总分在实验前后出现出现明显差异,“物质功能”则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比较而言,个体的物质生活状况在一年之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可能性较少,大学生尤其如此。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物质生活的影响不起作用符合客观实际。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对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种生活质量维度比较敏感,展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GQOLI-74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了五个因子,20多个个因子涵盖了生活质量相关内容的许多层面,详细分析健康教育和体育对锻炼对这20多个因子的影响肯定有益,限于文章篇幅问题,本文在此没有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5结论
5.1 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的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跑步)能够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影响作用比较稳定。
5.2 健康教育和规范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存在。
5.3 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和体育锻炼方式,是实现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知识指导、加强保健意识、丰富生活内涵,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树勋 洪泰田 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汝英等.《运动训练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出版.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左成.21世纪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的思考 [J].体育科学研究.1999年.
[5]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M].中国协和儿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6]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7]田质全等.《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冶金出版社.2013年.
[8]候光文.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廉永杰.转型期高校德育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田质全,男,陕西 西安人,1981年8月,硕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