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交际手段。我们知道,一堂好的政治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要求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一堂好的政治课,要让学生就像品尝一道美味,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就像观赏一场足球赛,有悬念,有惊喜;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于耳,袅袅不绝。达到此情此景,教师的语言功不可没。苏霍姆林斯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针对性,情感性,形象性,幽默性,逻辑性等特色,可以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综合体,同时又与其它学科知识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既应该是一位“专”家,又应该是位“杂”家,所谓“专”是指对基本理论知识、原理、观点要精通,所谓“杂”是指政治教师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善于博览群书,博古道今,尽可能把自己修炼成为一瓶“万精油”。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面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包罗万象的质疑;才能面对务实的现代青年学生,现代青年学生更多表现为善于联想特别是逆向联想,并且敢想敢说。他们所提出的逆向问题往往是原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当然,我们所针对的问题,可以是课堂上提出的也可以是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就其内容来说,可以是数理化等学科涉及的哲学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可以是学生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问题,更可以是学生直接感触到的社会现象问题。如我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时,设疑了许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了,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距、假冒伪劣商品等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能构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吗?看到同学们有的摇头,有的叹息,有的坚定信念。我讲道:“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主流,而哪些问题只是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起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因而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党和国家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就是逐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逐步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增添和谐的因素,从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再讲矛盾双方依据一条件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观点时,举述了苏东坡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自认为学识渊博,作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贴于门口,一老者读后,向他请教了几个字,苏东坡一个都不知道,后来,苏东坡把对联改为“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前后对联改变表明了苏东坡由狂妄自大转变为谦虚谨慎的人,这儿依据一定的条件是老者的请教。另外,针对不同层面的同学,由于阅历浅,不成熟,对自身刚强、柔和、冷静、热情等优秀品质,往往把握不住尺度等实际问题,在充分肯定这些优秀品质的同时告诫大家:“如果对这些品质把握不当,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要刚强,但不要刚愎;要柔和,但不要柔弱,要冷静,但不要冷漠;要热情,但不要热辣;把握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一来,就能使政治观点“入乎耳,著乎心”教师才是真正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指出:“在形象的言词中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这种生动形象美的力量能取得出奇制胜、深化知识的效果,如我讲: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观点时,我创设了汉武帝和东方朔到苏苑游玩的情景,汉武帝看到一棵从来都不认识的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过了几年汉武帝又问此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汉武帝不高興,认为东方朔不忠于他,欺骗了他那么多年,为何前后名字不一样呢?东方朔答辩道:“马,大时叫马,小时叫驹;鸡,大时叫鸡,小时小雏;牛,大时叫牛,小时叫犊;人,小时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长少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可见从一个故事中,学生就明白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教师若能巧妙运用,创设情景,就能以其独到形象美的渗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酿成全班炽热的学习激情。
总之,通过以上的探讨和尝试,在进行教学中以师爱为基础的“语言艺术性”是政治教师的生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像淘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认真组织好教学语言;另一方面,组织教学语言要遵循情境交融、情文各异、情人(学生)自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功能;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了新教材的精神实质,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综合体,同时又与其它学科知识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既应该是一位“专”家,又应该是位“杂”家,所谓“专”是指对基本理论知识、原理、观点要精通,所谓“杂”是指政治教师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善于博览群书,博古道今,尽可能把自己修炼成为一瓶“万精油”。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面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包罗万象的质疑;才能面对务实的现代青年学生,现代青年学生更多表现为善于联想特别是逆向联想,并且敢想敢说。他们所提出的逆向问题往往是原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当然,我们所针对的问题,可以是课堂上提出的也可以是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就其内容来说,可以是数理化等学科涉及的哲学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可以是学生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问题,更可以是学生直接感触到的社会现象问题。如我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时,设疑了许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了,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距、假冒伪劣商品等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能构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吗?看到同学们有的摇头,有的叹息,有的坚定信念。我讲道:“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主流,而哪些问题只是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起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因而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党和国家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就是逐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逐步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增添和谐的因素,从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再讲矛盾双方依据一条件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观点时,举述了苏东坡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自认为学识渊博,作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贴于门口,一老者读后,向他请教了几个字,苏东坡一个都不知道,后来,苏东坡把对联改为“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前后对联改变表明了苏东坡由狂妄自大转变为谦虚谨慎的人,这儿依据一定的条件是老者的请教。另外,针对不同层面的同学,由于阅历浅,不成熟,对自身刚强、柔和、冷静、热情等优秀品质,往往把握不住尺度等实际问题,在充分肯定这些优秀品质的同时告诫大家:“如果对这些品质把握不当,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要刚强,但不要刚愎;要柔和,但不要柔弱,要冷静,但不要冷漠;要热情,但不要热辣;把握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一来,就能使政治观点“入乎耳,著乎心”教师才是真正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指出:“在形象的言词中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这种生动形象美的力量能取得出奇制胜、深化知识的效果,如我讲: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观点时,我创设了汉武帝和东方朔到苏苑游玩的情景,汉武帝看到一棵从来都不认识的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过了几年汉武帝又问此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汉武帝不高興,认为东方朔不忠于他,欺骗了他那么多年,为何前后名字不一样呢?东方朔答辩道:“马,大时叫马,小时叫驹;鸡,大时叫鸡,小时小雏;牛,大时叫牛,小时叫犊;人,小时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长少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可见从一个故事中,学生就明白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教师若能巧妙运用,创设情景,就能以其独到形象美的渗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酿成全班炽热的学习激情。
总之,通过以上的探讨和尝试,在进行教学中以师爱为基础的“语言艺术性”是政治教师的生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像淘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认真组织好教学语言;另一方面,组织教学语言要遵循情境交融、情文各异、情人(学生)自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功能;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了新教材的精神实质,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