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乔布斯之问”:教育本应为何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x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在与比尔·盖茨讨论教育与未来学校问题时提出:“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句著名的“乔布斯之问”,引发我国教育者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讨。近期,疫情导致的“停课不停学”更催生了全社会对教育技术的关注。
  此前,笔者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的教育已经开始走向思维的3.0状态,而在线教育还处于标准化的1.0层面”,这本身就是对“乔布斯之问”的质疑。实际上,乔布斯只是技术的代表者,对于他的问题,教育者为何“慌”?只有一个原因:教育者本身对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和自信。
  在技术万联的时代,对教育自信不应摒弃技术,而要在坚守教育初心、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即主动、积极、促进问题解决并提升创造力地学习)的基础上,辩证看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从而按照学与教的规律有序推进教育改革。技术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由教育需求和教育基本规律决定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必须坚守这样的规律:技术一直在变,但人文精神不变;未来的教育离不开技术,但是教育不会任由技术支配;未来的社会更加智慧化,但是人才是智慧的主体。
  技术之维:促进教育走向深度
  在技术和社会的引领下,教育在不断变革与提升。教育是一种由生产力决定的上层建筑,而教育生产力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变革最终取决于教育技术的革命。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升级与变革,无不引领着教育走向现代化。然而,教育现代化最终所体现的是人的现代化,最终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和人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能力的自由。从对“乔布斯之问”的探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学研究者都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期待在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传统的学习范式,却忽略了探究变革的目的,即在技术之维,为什么能够引领教育的发展。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育管理的变化。技术给教育管理带来的变革最为深刻。未来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支撑,实现各教育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发展。现代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未来的教育会将单一化的管理模式、经验化的制度下达、独立的制度执行,转化为泛在、融合和互联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区域、城市间都将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重设教育管理空间,加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曾经单向的课堂教学,转向正式与非正式、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即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给其中的成员以适当的角色,让共同体内的成员在协商、合作中获取共同的意义与实践,从而獲得各自的发展。这种改变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较强地提升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使教师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情境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机会,更充分地考虑到地域、年龄等个体差异,发挥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个体优势。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学形态的变化。技术的变革将通过师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等,改变教育中所有个体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重塑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在互联互通的智慧时代,教育的发展不再只为谋求生存技能与途径,教育和知识将被视为全球的共同利益。在促进区域和校区之间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课题研究等多方面联动发展的同时,增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内部的事业共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师资融合和文化濡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育资源的变化。从文字到印刷术,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的变革,无不引领着教育资源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形态和资源单一,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使得教学资源变得生动多样,资源的传播变为主流。目前校区之间点对点的资源共享机制和运营办法,已不能满足多校区、跨区域的应用需求,这将使得资源的共享方式、共享类型、平台搭建方式和运营方式发生变化。在未来的智慧时代,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普及,教育资源将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延伸。
  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上四个层次的不同形式变革上。教育形式的改变是“乔布斯之问”的由来,但仅仅是教育变革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技术对于教育而言是工具,而不是手段。讨论在教学中用不用技术,在目前来看已毫无意义,怎样正确地使用技术才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生命之维:深度学习坚守人的本质
  回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过程,我们总能看到广大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被动与被迫。很多信息化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总是伴着技术的可有可无、捉襟见肘等情况。在当下的信息化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的供给方往往自信满满,但是需求方却不愿尝试。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信息技术需要全面服务于教学和生活,符合基本教育规律和人类行为习惯,不应让人去适应工具,而应让技术适应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疫情中,学生、教师、家长在在线教育中所体现出的无助和慌乱,正是技术对人类“霸凌”的体现,忽略了马克思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对人的解放。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教师鼓励、学生与学生在学校中嬉戏、家长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等,这些亲密、温馨的行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无法取代的,至少目前很难。在笔者看来,教育应该是从生命之维,探寻教育的本真,即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中,实现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技术与教育的桥梁已经搭建,而如何“畅通行驶”,是我们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教育应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所有技术的应用与变革都将以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为前提,为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提供协同发展的条件。
  教育的应然路向:深度学习下工具与价值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再只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将更侧重于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实际上,“乔布斯之问”仅仅是从“技术唯大”的角度,看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而忽略了技术与教育的内在价值。基于此,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体现工具与价值的统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技术的选取不是堆砌,而是满足主体的需要。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应主张根据教育需求,主动选取和进步,而不是被动适应。教育技术,应能减少师生负担,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从内部需求出发,深入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使用技术。这样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才能真正彰显技术的价值。
  技术的运用不是统一,而是具有“个性化”与“适应性”。新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压抑人类的进步,也可能为教育教学提供蓬勃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若要求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使用统一的技术工具,则违反客观现实与教育规律。因此,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教育会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引者与协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联接者与创造者,技术是给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硬件支撑。
  技术的效率不是重点,要更加注重效益。如果人们更加注重技术能否加快教育的效率、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目标,其所强调的就是技术的效率,而不是效益。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以此为基础的技术“效率观”更重视技术本身的表现,忽视人的价值。面向未来的教育,呼唤着创新、独立、自主的特性。毋庸置疑,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冲破技术与教育间的壁垒,直达教育与生命的本质,使技术真正服务于生命的发展,按照人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深度学习追问“乔布斯之问”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反思,从而反对盲目的“唯技术论”;是对“教育本应为何”的呐喊,从而纠正被技术带偏的教育之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复杂、动态、多维的,需要转变盲目的观念,回归教育本体,明确深度学习正努力架通脑、心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桥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智慧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
其他文献
溪霞水库大坝除险加固中,采用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介绍了防渗墙的导墙、液压抓斗成槽机械造孔、泥浆系统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工艺,这些技术的采用,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约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通过对大柳树及与大柳树高边坡类似工程的研究分析论证,认为目前大柳树高边坡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是可以保证施工期和运行期稳定的.
从加快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升重点马铃薯种薯企业的实力、优化马铃薯大面积种植品种质量、助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方面,介绍四川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文章简述了设备管理工作的意义,并针对目前铝行业设备管理现状,提出改善措施,使企业真正落实从设备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安全。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有数千万教师、2亿多学生及几亿家长通过网络参与线上教与学。这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一校一策,一家一策,乃至一人一策。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情,灵活开展线上教育实践,力图让云端课堂也能‘有滋有味有营养’。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学校的‘云’探索。  生活是最真实的课程,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九年级学生距
从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条件出发对纵波的干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声波干涉实验的关键、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