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夫妻”的别样生活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haway6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歌手黄舒骏的一首流行曲吗?“我们要天天相恋,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有共同的生活经验,绝不用共同的房间……”
  像这首歌中唱的一样,眼下在一些大中城市存在着一种“周末夫妻”现象,这种现象又被人们称做“婚内单身”或者是“SOLO男女”。它指的是夫妻两人分离于城市与城市之间,或是同城相处却各有住处,定期相聚,分居的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和感情矛盾,还有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王先生,今年29岁,结婚不满两年,在邻城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每天下班以后在路上要花费1个半小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中。而王先生的爱人则在居住地附近的一家公司上班。王先生的房子是母亲单位的集资房,婚前一直出租出去。结婚以后,由于没有能力购房,夫妻两人便搬到了这里。由于工作单位太远,半年前王先生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他每周周末回家。于是王先生在工作地租下了朋友结婚前住的单身宿舍。他说:“这样双方都有自己的空间,而且少了路上的奔波,我们两人都觉得分开住能给自己的事业提供更多的时间。”王先生和朋友合股开着一家公司,日常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和客户应酬也是免不了的。王先生的爱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她说:“我们结婚以后,一开始小王都开车回家,回到家时间很晚。而每一次都是我回家做饭,家里大小事都是我操心。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下,还是做‘周末夫妻’比较好。我的同事们忙了一天回家还要照顾家人,而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跟婚前没有太大区别。平时分开的两人只在周末或休假时聚在一起,偶尔也会相约一起吃饭或看电影,两人结婚已经快两年了,但感觉跟谈恋爱时差不多,小别胜新婚。”
  婚内单身生活似乎并不完全是年轻人的追求,对于一些年过中年的夫妻来说,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选择。李女士在市内一家设计院上班,今年45岁,孩子在市级重点中学上高二。和很多已婚婦女一样,大约在两年前,他们的家庭变成了“SOLO家庭”。丈夫在政府部门上班,在这座城市里他们拥有两处住房,一处在丈夫工作地,另一处在自己工作地。李女士说:“两年前,儿子刚考上高中,为了方便儿子上学,我选择了和丈夫同城分居。”李女士带着儿子住在自己工作地,不仅离孩子上学的地方近,自己上班也很方便,每到周末,她和儿子回丈夫工作地。她说:“夫妻间没有天天相守,业余时间也不用天天泡在家里,和各自的同事和朋友相处的时间多了,工作和生活也逐步走出封闭,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样的生活状态挺好的。”
  眼下,夫妻分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的被动分居,一种是主动分居。有人说,“婚内单身”家庭的出现与女性的独立程度以及地位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促使这种家庭出现的却不只如此,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个人归属需要发生变化产生的一种结果。这种现象的担忧就是它容易引起婚姻的不稳定,婚内单身让忠诚和信任受到了挑战。对此,婚姻专家忠告,夫妻最好不要长期分开,婚内单身只适合于那些对彼此都极度忠诚和信任的人。现在都市生活的诱惑非常多,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十分的信任最好不要尝试这样的生活方式。家庭的解体,对女性的伤害可能较男性更大。其实“婚内单身”并不是一种爱情的表达,而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作为夫妻双方,对对方、对家庭、对社会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为了自己所谓的“自由”而推卸这些责任,这是不可取的。
  距离虽然能产生美,可以减少夫妻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也可以产生“小别胜新婚”的激情,但当今社会存在种种诱惑,夫妻分离的时间一长,很容易被第三者钻空子。特别是男人,因为男人是感情动物,如果没有家的感觉,没有约束,很容易走进婚外情的误区,最后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家庭解体。
  编辑:修远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有一天,夏丏尊去拜访弘一大师,吃饭时,大师面前只有一碟萝卜,一杯白开水,一碗大米饭。老友于心不忍,想给其添菜,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開水淡?”大师笑着说:“这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此话甚妙,人生咸淡两由之,个中滋味只须人去品味。  有的人生就像过山车,经历了大起大落,才更能懂得淡的滋味。其实生命的过程,原本都是很淡的,就像一杯白开水,只是人的欲望太多,索求太多,在杯子里加入不同的成
期刊
人生的烦恼,是因为内心装下的东西太多;人生的纠结,是因为有着功德圆满的完美情结。比如夕阳西下的时候,在落日的余晖里,面对一朵花,看它呈现出残败之姿,便失神了,便哀伤了,便有了无法诉说的落寞惆怅。  人生总有惆怅,生活总少不了长吁短叹。“谁惜飞红待谁扫?又谁将,一季花落花开,都付与,一世人前哭笑?”尘世间,不只是林黛玉才有惜花怜花葬花的心思,熙来攘去的人海,有情人总是少不了的。对花思人,心有所动,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