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年“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学习和发扬,但课改之路曲折而且漫长,还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懈努力,共同去面对,去呵护、关爱它,让它与祖国一起壮大!
关键词:“新课改”;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困惑
一、“新课改”的提出及要义
在新课程改革前,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上课时鸦雀无声,下课时打打闹闹……这是许多中小学里的典型场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不合乎科学,也不合乎人性,急需改革。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制约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着力要求:改变课程過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不难看出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和评价的模式,它的要义在于注重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二、“新课改”实施 的优势
2011年是中小学“新课改”十周年。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地方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被“开放式教学”取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正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我们这里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学习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10分钟上课,30分钟自习”,上课也以学生展示为主;教案为学案,发给学生,供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此,把学生当作课堂主角,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只是组织者,给予任务;是参与者,参与学生讨论;是咨询者,给学生提供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正面表扬和激励的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学生则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探究中学习提高。 虽然各地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了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新课改”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及对策
由“新课改”引发的教学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遇到困惑,值得我们关注。
1、关于教师的工作量的增加。“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无形中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老师其实比以前更累了。传统课堂里,学生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老师容易控制课堂;在开放式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要求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为此,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有一个建议——不让老师批改作业,而是让学生互阅作业,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减轻了老师负担,能腾出精力去搞教学研究。
2、关于家长的不理解。有些中学校长说,能不能推行教学改革,学校不是不想搞,而是家长们担心升学率受影响,于是就纷纷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补课,取消学生的课外活动,“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我们都知道,践行新课标不会因给学生“松绑”而导致升学率下降。
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即便在应试方面也显出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是素质教育,甚至也不是应试教育——即使搞应试教育,也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与考试成绩相比,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成果。
在“新课改”中,注重成立学习小组是一条共同经验。“发达国家的学校多是20人一个班,而国内学校往往是六七十人一个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立学习小组是个比较可行的办法,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学会合作。”
针对一些家长对“新课改”的不理解,建议,应该落实有关规定,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家长委员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即使家长普遍支持应试教育,如果学校把道理和措施讲明白了,大多数家长会支持‘新课改’。”
3、关于一些差学校积极,而一些好学校不积极的情形。笔者发现,开展教学改革的学校多是偏远地区的学校, 差学校认为“我们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在很多是薄弱学校里,他们判断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培养出了多少优秀学生,更要看它能不能让‘差生’赶上来。 然而,一些大城市的“好学校”认为“我们学校现在的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如果推行新的教学改革,一旦升学率下降,谁来承担责任?所以条件较好的学校改革动力不大。当然,也有部分名校开展了新的教学改革。我认为,虽然老百姓认为某个名校好,其实他们在是靠拼体力,科技含量还需要提高,故任然需要改革。好学校要搞改革,校长是需要一点教育家的开拓精神。
十年“新课改”开辟了一条素质教育之路。“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课堂整体上还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正向深水区靠近,现在到了需要打攻坚战的时候。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高考改革迄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一些地方政府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制约了学校改革的积极性。现在虽然有很多创新,但大都还在探索阶段,有待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升。
我坚信,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在全国教育工作者辛勤得探究中,一定会吹绿中国这棵教育大树,恩泽华夏子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 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困惑
一、“新课改”的提出及要义
在新课程改革前,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上课时鸦雀无声,下课时打打闹闹……这是许多中小学里的典型场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不合乎科学,也不合乎人性,急需改革。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制约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着力要求:改变课程過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不难看出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和评价的模式,它的要义在于注重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二、“新课改”实施 的优势
2011年是中小学“新课改”十周年。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地方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被“开放式教学”取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正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我们这里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学习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10分钟上课,30分钟自习”,上课也以学生展示为主;教案为学案,发给学生,供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此,把学生当作课堂主角,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只是组织者,给予任务;是参与者,参与学生讨论;是咨询者,给学生提供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正面表扬和激励的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学生则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探究中学习提高。 虽然各地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了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新课改”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及对策
由“新课改”引发的教学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遇到困惑,值得我们关注。
1、关于教师的工作量的增加。“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无形中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老师其实比以前更累了。传统课堂里,学生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老师容易控制课堂;在开放式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要求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为此,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有一个建议——不让老师批改作业,而是让学生互阅作业,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减轻了老师负担,能腾出精力去搞教学研究。
2、关于家长的不理解。有些中学校长说,能不能推行教学改革,学校不是不想搞,而是家长们担心升学率受影响,于是就纷纷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补课,取消学生的课外活动,“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我们都知道,践行新课标不会因给学生“松绑”而导致升学率下降。
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即便在应试方面也显出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是素质教育,甚至也不是应试教育——即使搞应试教育,也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与考试成绩相比,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成果。
在“新课改”中,注重成立学习小组是一条共同经验。“发达国家的学校多是20人一个班,而国内学校往往是六七十人一个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立学习小组是个比较可行的办法,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学会合作。”
针对一些家长对“新课改”的不理解,建议,应该落实有关规定,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家长委员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即使家长普遍支持应试教育,如果学校把道理和措施讲明白了,大多数家长会支持‘新课改’。”
3、关于一些差学校积极,而一些好学校不积极的情形。笔者发现,开展教学改革的学校多是偏远地区的学校, 差学校认为“我们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在很多是薄弱学校里,他们判断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培养出了多少优秀学生,更要看它能不能让‘差生’赶上来。 然而,一些大城市的“好学校”认为“我们学校现在的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如果推行新的教学改革,一旦升学率下降,谁来承担责任?所以条件较好的学校改革动力不大。当然,也有部分名校开展了新的教学改革。我认为,虽然老百姓认为某个名校好,其实他们在是靠拼体力,科技含量还需要提高,故任然需要改革。好学校要搞改革,校长是需要一点教育家的开拓精神。
十年“新课改”开辟了一条素质教育之路。“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课堂整体上还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正向深水区靠近,现在到了需要打攻坚战的时候。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高考改革迄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一些地方政府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制约了学校改革的积极性。现在虽然有很多创新,但大都还在探索阶段,有待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升。
我坚信,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在全国教育工作者辛勤得探究中,一定会吹绿中国这棵教育大树,恩泽华夏子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 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