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道路景观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的景观如何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城市的特色,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二期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为例,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美学和功能原理,引入了可持续性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需满足人们的安全性、观赏性、可管理性的要求,从道路的线型选择、周边建筑的形式、道路的附属设施、道路的绿化、小品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城市交通性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的景观设计方法。描绘出具有现代本土特色的景观空间,打造出其新型城市的景观风貌。
关键词:道路景观创新环保新型城市本土特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道路作为城市线性空间的重要代表,除了满足交通功能需求,更是重要的城市展示窗口,体现出城市的精神与气质。
根据上位规划,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将发展成为以科技、智慧型产业为引领,产业和居住融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岛,作为南京主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探索体验型生态科技先锋岛”。
二、景观设计理念
1、设计愿景:结合前期道路完善整体交通系统,建设集生态、环保、人性、科技为一体,体现生态岛独特气质,展示其风貌的新型城市线性空间。
2、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科技支撑
江心洲是组成长江洲岛湿地保护区中的一个绿色洲岛,是包括江北绿水湾、河西滨江公园在内的大生态系统网络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合理使用将影响到整个城市有序、有机、可持续发展。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手段,采用低碳环保型材料、主动型环保措施,以减少人工化对生态的侵扰。
(2)人性为本、优化建设
配合上位规划提出的“生态邻里”街道组成结构,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系统与人的亲和性。道路系统设施更加完备,小型休憩空间有机结合。
(3)区系着手、本土特色
从植物区系的自然分布与区域所处的特殊位置入手,加强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建设,强化其地域性和本土特色。
三、总体设计策略与构思
1、总体分析本次设计路段的位置与周边空间的景观关系,尤其是与长江、夹江对岸两侧生态绿带的视觉通廊关系。
2、通过对规划道路的路幅,两侧绿带的宽度、与河道水系的结合程度、周边用地使用功能的分析,有机整合归纳出典型道路特性,有针对性地形成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
3、道路绿化以配合功能、再现自然、维持生态为宗旨,保证园林绿化的系统性、植物的环保性、植物的景观性,力求布局合理、适地适树,与周围的环境因素有机结合,形成整体生态景观效果。
4、在体现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方案的经济合理,在布局形式、植物用材、城市家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景观与社会效益。
五、典型路段详细设计
1、三类道路景观设计
(1)优化建议:本岛为长江洲岛湿地保护区中的绿色洲岛,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健康有机发展,配合上位规划提出的生态廊道,建议加宽现有道路及河道两侧大约仅5米的狭窄绿带,切实增加绿化率,使生态绿带成网络化布局,大幅提高岛内环境品质。
(2)三类道路详细设计
综合道路路幅、两侧控制绿带、水系的宽度及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将本次设计路段分为三类。
A重要景观道路
此类道路路幅较宽,一侧与10-15米宽河道相邻,有机非分车带、行道树、外侧绿带及水系,景观绿化空间范围较大。考虑结合机非分车带作为雨水收集池,减少受污雨水直接排往河道的流量。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混凝土与人行道、机动车道进行彩色区分,人行道布局向沿河驳岸处出挑放大,以低碳材料铺设,增加慢行休憩景观空间。河道驳岸减少混凝土硬质驳岸,并局部降低其设计标高,配合钢筋笼网装石带,形成水生植物种植群落,在不影响河道正常行洪断面的前提下,提高了生态环保质量,丰富了景观层次,实现了植物种群多样化布置。
B次要景观道路
此类道路路幅稍窄,无机非分车带,但有一侧近临河道。利用树池,将其段落化,整合作为雨水种植池,人行道局部扩出小型休憩空间,配合河道创造出滨水景观效果,河道两侧的绿带较窄,以自然缓坡形式为主,以充分发挥绿化作用。
C普通道路
此类道路,路幅稍窄,大多无绿带,仅能利用人行道的局部设置雨水种植池,绿化效益受用地控制影响较大。
2、道路交叉口、岛头部位景观设计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中所提出的五元论理论指出,城市必须有一个清晰、有序、可识别的道路景观。道路交叉口、岛头的位置,即是解决可识别性的关键部位。配合道路的功能要求,机非分车带、行道树后退种植,端部设置清晰易识别的特色树种、自然置石、景观小品、灯具、界面材料等,能起到良好效果。
六、专题设计
1、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满足园区的功能要求,采用乡土野生植物品种,建立完善的植物生态系统,做到生态性、观赏性、经济性兼顾,减少养护管理费用,同时遵循诚实的景观渗透原则,注重不同等级道路的区别,明确科技、自然、生命的绿色主题。
(1)树種选择原则
A园区东西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总体数量配置应控制在1:2之间,常绿植物对土壤的肥力要求高,对盐碱度要求苛刻,临江常绿树种要重视做好土壤改造工作,根据品种确定不同改良程度,确保绿化效果。
B根据岛上临江风力较大,特别是东西向风力较大的特点,可考虑临江地带东西方向道路以深根性骨干树种为主,而非临江地块南北方向道路,可适当增加浅根性骨干植物品种。
C骨干树种的树冠大小与道路宽度要结合考虑。一般开发区主干道有中央分车带、快慢车分车带及行道树绿带共五条绿化带,这五条绿带树种搭配要考虑常绿与落叶树的比例,树冠枝叶长势方向与视线通透的要求,树种相对高低搭配等因素,不应造成道路郁闭、视野受挡状况。
D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或者经过多年引种驯化的引进树种为主要绿化树种,重要道路及道路交叉口、岛头适当增加特色可识别性强的树种。
(2)树种选择
南北向以常绿种植为基调,东西向以色叶树种为特色、并穿插间隔冷、暖色调观花、观叶树种。
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高杆女贞、桂花、中山杉
色叶树种:银杏、栾树、榉树、黄金槐、无患子、
冷色调观花、观叶树种:白玉兰、广玉兰、深山含笑、银薇、丝兰、小叶栀子、绣球、八仙花
暖色调观花、观叶树种:合欢、绯红晚樱、红梅、碧桃、紫荆、紫薇、红枫、红叶石楠、红花继木
2、暴雨收集系统——雨水种植池
一场降雨能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局部内涝、城市雨水污染.......雨水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融合生态、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复合性问题。城市街道作为雨水污染物的汇集、中转、扩散地,发挥街道雨水水量与水质管理功能,并将雨水管理融入街道景观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 绿色街道,是根据自然雨水循环过程,应用雨水种植池等方式,将街道雨水管理与街道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的街道形式。其具有减缓雨水径流流速、促进雨水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进化雨水水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还具有减少城市雨水管网建设投资、提升所在区域房产价值等方面的经济功能。绿色街道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成为进行街道雨水管理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工作原理:暴雨水通过雨水种植池上设计的雨水流入口流入,经过池中的植物、土壤砂石等自然造景元素的减速、过滤、净化、吸收、下渗等自然水循环作用,使暴雨水获得水量、水质的全面管理;当流入池中的雨水超过其设计处理能力时,雨水可以通过池中设计的雨水溢流口()雨水溢流井)重新流入城市雨排系统或其他的雨水种植池继续管理。
3、界面设计城市道路的不透水路面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雨水堆积,路面积水等。在寻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设计采用具有节能、环保、生态功能的渗透铺装路面,运用环保无污染的粘合剂结合生态铺装材料,雨水可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地面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同时可吸收水分与热疗,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度湿度,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1)非机动车道——彩色透水混凝土
用色彩的变化与机动车道鲜明区分。
结构设计为:表层透水混凝土剖面,单级配石子,中间为20cm级配碎石垫层,下层粘土夯实,密实度达到96%以上。透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严格,骨料通过水泥等其他材料胶结后,结构上保留一定的孔隙,才能达到透水、生态的效果。
(2)人行道——透水砖新型透水砖的优势在于耐久性好,抗折强度应大于4Mpa,吸水率6—8%,有较大的价格优势。铺砌方式灵活。
参考文献:
1、洪泉,唐慧超,《从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获奖项目看雨水花园在多种场地类型中的应用》,《风景园林》 2012年01期
2、刘赟硕《论空间中的肌理及在风景园林中的含义[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郝培尧,董丽,《植物景观在线性空间中的应用》,《景观设计》2011年5月号,总第45期
本文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二期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为例,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美学和功能原理,引入了可持续性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需满足人们的安全性、观赏性、可管理性的要求,从道路的线型选择、周边建筑的形式、道路的附属设施、道路的绿化、小品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城市交通性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的景观设计方法。描绘出具有现代本土特色的景观空间,打造出其新型城市的景观风貌。
关键词:道路景观创新环保新型城市本土特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道路作为城市线性空间的重要代表,除了满足交通功能需求,更是重要的城市展示窗口,体现出城市的精神与气质。
根据上位规划,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将发展成为以科技、智慧型产业为引领,产业和居住融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岛,作为南京主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探索体验型生态科技先锋岛”。
二、景观设计理念
1、设计愿景:结合前期道路完善整体交通系统,建设集生态、环保、人性、科技为一体,体现生态岛独特气质,展示其风貌的新型城市线性空间。
2、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科技支撑
江心洲是组成长江洲岛湿地保护区中的一个绿色洲岛,是包括江北绿水湾、河西滨江公园在内的大生态系统网络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合理使用将影响到整个城市有序、有机、可持续发展。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手段,采用低碳环保型材料、主动型环保措施,以减少人工化对生态的侵扰。
(2)人性为本、优化建设
配合上位规划提出的“生态邻里”街道组成结构,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系统与人的亲和性。道路系统设施更加完备,小型休憩空间有机结合。
(3)区系着手、本土特色
从植物区系的自然分布与区域所处的特殊位置入手,加强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建设,强化其地域性和本土特色。
三、总体设计策略与构思
1、总体分析本次设计路段的位置与周边空间的景观关系,尤其是与长江、夹江对岸两侧生态绿带的视觉通廊关系。
2、通过对规划道路的路幅,两侧绿带的宽度、与河道水系的结合程度、周边用地使用功能的分析,有机整合归纳出典型道路特性,有针对性地形成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
3、道路绿化以配合功能、再现自然、维持生态为宗旨,保证园林绿化的系统性、植物的环保性、植物的景观性,力求布局合理、适地适树,与周围的环境因素有机结合,形成整体生态景观效果。
4、在体现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方案的经济合理,在布局形式、植物用材、城市家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景观与社会效益。
五、典型路段详细设计
1、三类道路景观设计
(1)优化建议:本岛为长江洲岛湿地保护区中的绿色洲岛,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健康有机发展,配合上位规划提出的生态廊道,建议加宽现有道路及河道两侧大约仅5米的狭窄绿带,切实增加绿化率,使生态绿带成网络化布局,大幅提高岛内环境品质。
(2)三类道路详细设计
综合道路路幅、两侧控制绿带、水系的宽度及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将本次设计路段分为三类。
A重要景观道路
此类道路路幅较宽,一侧与10-15米宽河道相邻,有机非分车带、行道树、外侧绿带及水系,景观绿化空间范围较大。考虑结合机非分车带作为雨水收集池,减少受污雨水直接排往河道的流量。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混凝土与人行道、机动车道进行彩色区分,人行道布局向沿河驳岸处出挑放大,以低碳材料铺设,增加慢行休憩景观空间。河道驳岸减少混凝土硬质驳岸,并局部降低其设计标高,配合钢筋笼网装石带,形成水生植物种植群落,在不影响河道正常行洪断面的前提下,提高了生态环保质量,丰富了景观层次,实现了植物种群多样化布置。
B次要景观道路
此类道路路幅稍窄,无机非分车带,但有一侧近临河道。利用树池,将其段落化,整合作为雨水种植池,人行道局部扩出小型休憩空间,配合河道创造出滨水景观效果,河道两侧的绿带较窄,以自然缓坡形式为主,以充分发挥绿化作用。
C普通道路
此类道路,路幅稍窄,大多无绿带,仅能利用人行道的局部设置雨水种植池,绿化效益受用地控制影响较大。
2、道路交叉口、岛头部位景观设计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中所提出的五元论理论指出,城市必须有一个清晰、有序、可识别的道路景观。道路交叉口、岛头的位置,即是解决可识别性的关键部位。配合道路的功能要求,机非分车带、行道树后退种植,端部设置清晰易识别的特色树种、自然置石、景观小品、灯具、界面材料等,能起到良好效果。
六、专题设计
1、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满足园区的功能要求,采用乡土野生植物品种,建立完善的植物生态系统,做到生态性、观赏性、经济性兼顾,减少养护管理费用,同时遵循诚实的景观渗透原则,注重不同等级道路的区别,明确科技、自然、生命的绿色主题。
(1)树種选择原则
A园区东西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总体数量配置应控制在1:2之间,常绿植物对土壤的肥力要求高,对盐碱度要求苛刻,临江常绿树种要重视做好土壤改造工作,根据品种确定不同改良程度,确保绿化效果。
B根据岛上临江风力较大,特别是东西向风力较大的特点,可考虑临江地带东西方向道路以深根性骨干树种为主,而非临江地块南北方向道路,可适当增加浅根性骨干植物品种。
C骨干树种的树冠大小与道路宽度要结合考虑。一般开发区主干道有中央分车带、快慢车分车带及行道树绿带共五条绿化带,这五条绿带树种搭配要考虑常绿与落叶树的比例,树冠枝叶长势方向与视线通透的要求,树种相对高低搭配等因素,不应造成道路郁闭、视野受挡状况。
D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或者经过多年引种驯化的引进树种为主要绿化树种,重要道路及道路交叉口、岛头适当增加特色可识别性强的树种。
(2)树种选择
南北向以常绿种植为基调,东西向以色叶树种为特色、并穿插间隔冷、暖色调观花、观叶树种。
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高杆女贞、桂花、中山杉
色叶树种:银杏、栾树、榉树、黄金槐、无患子、
冷色调观花、观叶树种:白玉兰、广玉兰、深山含笑、银薇、丝兰、小叶栀子、绣球、八仙花
暖色调观花、观叶树种:合欢、绯红晚樱、红梅、碧桃、紫荆、紫薇、红枫、红叶石楠、红花继木
2、暴雨收集系统——雨水种植池
一场降雨能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局部内涝、城市雨水污染.......雨水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融合生态、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复合性问题。城市街道作为雨水污染物的汇集、中转、扩散地,发挥街道雨水水量与水质管理功能,并将雨水管理融入街道景观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 绿色街道,是根据自然雨水循环过程,应用雨水种植池等方式,将街道雨水管理与街道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的街道形式。其具有减缓雨水径流流速、促进雨水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进化雨水水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还具有减少城市雨水管网建设投资、提升所在区域房产价值等方面的经济功能。绿色街道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成为进行街道雨水管理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工作原理:暴雨水通过雨水种植池上设计的雨水流入口流入,经过池中的植物、土壤砂石等自然造景元素的减速、过滤、净化、吸收、下渗等自然水循环作用,使暴雨水获得水量、水质的全面管理;当流入池中的雨水超过其设计处理能力时,雨水可以通过池中设计的雨水溢流口()雨水溢流井)重新流入城市雨排系统或其他的雨水种植池继续管理。
3、界面设计城市道路的不透水路面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雨水堆积,路面积水等。在寻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设计采用具有节能、环保、生态功能的渗透铺装路面,运用环保无污染的粘合剂结合生态铺装材料,雨水可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地面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同时可吸收水分与热疗,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度湿度,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1)非机动车道——彩色透水混凝土
用色彩的变化与机动车道鲜明区分。
结构设计为:表层透水混凝土剖面,单级配石子,中间为20cm级配碎石垫层,下层粘土夯实,密实度达到96%以上。透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严格,骨料通过水泥等其他材料胶结后,结构上保留一定的孔隙,才能达到透水、生态的效果。
(2)人行道——透水砖新型透水砖的优势在于耐久性好,抗折强度应大于4Mpa,吸水率6—8%,有较大的价格优势。铺砌方式灵活。
参考文献:
1、洪泉,唐慧超,《从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获奖项目看雨水花园在多种场地类型中的应用》,《风景园林》 2012年01期
2、刘赟硕《论空间中的肌理及在风景园林中的含义[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郝培尧,董丽,《植物景观在线性空间中的应用》,《景观设计》2011年5月号,总第45期